2022年9月26日,NASA发射的一颗重约0.5吨的航天器,以2万公里的时速撞上一颗名为“双卫一”的小行星,改变了它的轨道。
“双卫一”和罗马斗兽场大小相当,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并不对人类构成威胁。这次撞击,只是一次实验。
随着价值3亿美元(约合21亿元人民币)的航天器的撞击,“双卫一”的轨道发生了微小偏离。撞击产生的尘埃,使得它拖着像彗星一样长长的尾巴,在宇宙中很显眼。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小行星的轨道,由NASA下设的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执行。
2016年NASA成立的这个办公室,并非人类唯一的“守护者”。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9月5日,中国首次公布了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同时,希望与国际伙伴在联合研制、联合观测、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守护地球。
目前,国际社会防御小行星撞地球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用高速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以改变其轨道,或者用核弹轰击。
而NASA进行的前述撞击实验,是唯一经现实证明可以偏转小行星的方法。这在本质上是一场“宇宙台球游戏”,把航天器的动量传递给小行星,就像打台球一样。
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小行星越大,使其偏转需要的航天器就越多。如果想改变一个直径1.5公里的小行星的轨道,需要同时发射1000枚人类目前能造出的最大火箭,这不切实际。
另一种方法,用核弹爆炸改变小行星的轨道,目前还只是一个理论,并没有用实验证明过可行性。
更大的挑战是时间。在行星防御演习中,天文学家在假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前15年就得到了警告。这给了他们充足时间来实施行星防御计划。但如果在撞击前一两年才发现小行星,情况会变得很危险。
全球监测因而至关重要。2018年2月,中国也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2024年9月5日,中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了接力追踪观测。
希克苏鲁伯曾经毁灭过恐龙,面对相似的威胁,人类并不会坐以待毙。即便在这个撕裂的时代,人类依然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着协作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