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作者是[日] 桦泽紫苑,以前介绍过他的《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和《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但这本书的框架结构混乱,虽然书名叫《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但里面沟通的内容只有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一,都是作者自己的方法论。
学习方法、写作、行动和个人品牌,内容太零散了,不成体系,简单翻阅一下就可以。
分享一下作者的学习方法,非常同意他的观点:
虽然是学习方法,但同样也能应该到个人成长和职场中。
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输入的量,而是沟通输出的量。
“读”“听”是输入,“说”“写”“行动”则是沟通输出。
输入与沟通输出的最大差异,一言以蔽之,沟通输出属于“运动”。
“写”“说”“行动”等使用运动神经和肌肉所形成的记忆,被称为“运动性记忆”
。
运动性记忆的一大特征是一旦记住,以后几乎不会忘记。
举个例子,您会骑自行车,因为某种原因三年没有骑了,当您再次推出自行车的时候,照样骑得很好。
相比之下,“通过书写来记忆”“出声朗读来记忆”等“运动性记忆”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1、 两周内使用三次的信息,将成为长期记忆保存在大脑中。
一种信息被输入大脑之后,如果不被反复使用的话,就容易被忘记。
输入我们大脑的信息,会被临时保存在一个叫作“海马体”的部位。
这个临时保存时间为2~4周。
在信息被临时保存在海马体期间,如果我们反复使用了这个信息,大脑就会判断这个信息是“重要信息”,然后将其转移到大脑的“颞叶”,作为长期记忆加以保存。
怎么才算反复、多次使用已经输入的信息呢?
作为一个简单的标准,应该在信息输入大脑后的两周内,要对该信息进行三次以上的沟通输出,也就是使用它三次以上。
2 输入与输出的循环——“成长的螺旋阶梯”
输入、输出的循环往复,称为“成长的螺旋阶梯法则”。
作者认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终极的“学习方法”,更是完美的“自我成长法则”。
3、
输入与输出的黄金比例应该是3∶7
输入时间<输出时间,是自我成长的关键
4、 沟通输出的结果需要反馈,以指导接下来的输入
所谓反馈,就是对输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这个评价,对下一次的输入加以调整、修正。
审视、反省、改善、修正方向、微调、查明原因,都属于反馈的过程。
什么是反馈?
通过反馈,我们可以改正以前的错误、修正前进的方向、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这样一来,我们肯定会比以前有进步,这就是自我成长。
把“成果”和“成长”联系起来的步骤
1)扬长避短
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朋友来说,可以优先考虑“发扬优点”,借此建立自信。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非常重要。
而基础不错的朋友,想要收获更大成果的时候,应该更关注“克服缺点”。
不过,“克服缺点”需要较大的定力,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更适合“进阶型选手”,而不太适合“入门级选手”。
(2)广度和深度
当您不知该怎么学习的时候,可以先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来分析,结合自己当前的状况,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自己是该广泛学习还是深入学习。
学习的两个坐标轴
(3)解决“为什么”
在学习的输入、输出过程中,人肯定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是这样的?
”“为什么进展不顺利?
”对于这些“为什么”万万不可置之不理。
找到了“为什么”的答案,便能看清前路的方向。
(4)向“高人”请教
最有效的反馈方法,是从“高人”那里得到意见和建议。
老师、前辈、上司、专家、教练、导演、顾问、导师……那些比自己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都是“高人”。
我们的输出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有助于我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