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熊孩子”俊俊,加了某教育专家的微信,模仿妈妈的语气,把自己与父母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冲突一一跟教育专家细说。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两人你来我往,聊得特别起劲,从傍晚6点一直聊到了晚上9点。专家对俊俊说的问题都进行了解答,还教育父母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
俊俊觉得专家非常的理解他。所以他把教育专家的建议截图发给了妈妈和家人,但是没敢发给爸爸,他说爸爸太凶了。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新闻下一条高赞的评论是:“这孩子是有苦说不出啊。”
的确,俊俊跟记者说:“爸爸一言不合就要操家伙,我觉得他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但是我说不过他。”
“我的话你们不听,专家的话你们总会听吧。”孩子满怀期待地认为,有了“教育专家”这样的权威,父母总该听自己的话了。
然而妈妈的反应是这是一个熊孩子调皮捣蛋,当作一个乐子发朋友圈,爸爸的反应是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太有个性。
孩子是认真的,父母却不当一回事。
没有一个人,准备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声音。
图片来源:豆瓣《人工智能》
新闻中的这个孩子还没有放弃与父母沟通的希望。但更多的孩子,在无数次的不被倾听后,选择了沉默。
每个沉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懂得倾听孩子的父母。
在一次夏令营中,教练引导孩子们做“情绪管理”。
教练问孩子们:“如果你受了委屈,怎么处理?”
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放在心里”。
教练接着问:“为什么不跟父母说?”
孩子们异口同声:
“跟他们说了也没用。
”
为什么孩子们会认为“跟爸妈说了也没用?”
图片来源:豆瓣《人工智能》
是不是因为孩子满心欢喜地跟我们分享某些开心的小事时,我们只是敷衍地点点头?
是不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希望得到我们的安慰时,我们总是批评他做的不对?
面对孩子的倾诉,我们总是用不耐烦,不接纳,批判,说教。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孩子再一次想张口诉说的时候,想想“还是算了吧”,他选择了闭嘴。
没有人愿意认真听孩子说话,孩子也渐渐地不再表达。
这样的沉默,是对父母的失望。
图片来源:
豆瓣《人工智能》
也许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现状,父母不善于倾听,而孩子不愿意表达。亲子之间,近在咫尺又远隔千里。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12岁女孩被性侵不敢告诉家人以至于怀孕4个月才被发现;
初中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殴打却不敢跟父母说;
9岁男孩撞坏学校的玻璃不敢告诉父母,给奶奶留了一封遗书后选择了轻生……
图片来源:豆瓣《人工智能》
在他们出事后,父母总是痛心地问:“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不跟父母说呢?”
如果平时父母就没有认真听过他们说话,那么他们怎么会把跟父母沟通当作解决问题的途径呢?
父母的认真倾听,对孩子来说就是确定的,踏实的爱。
从这样的倾听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同,让他们觉得无论自己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是被接纳的,从而形成稳定的内核。
同样,父母的倾听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榜样,让他们也成为会倾听的人。
图片来源:豆瓣《人工智能》
当你的女儿放学回家向你抱怨:“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负我。”你会怎么办?
你会说:“你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怎么全班同学都跟你过不去?”或者你会说“不要管他们,你自己做好自己就行。”
如果你这样回答,可能孩子就不愿意跟你继续沟通了。
因为这样说,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图片来源:豆瓣《人工智能》
上面提及的孩子抱怨的例子中,一位妈妈教科书级别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俯下身子倾听。
面对生气的女儿,妈妈友善地问:“全班同学都欺负你?”
女儿:“对啊,我跟丽丽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给我。”
妈妈:“嗯,你觉得很没面子。”
女儿:“姗姗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妈妈:“嗯,还有呢?”
女儿:“我的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琦琦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图片来源:
豆瓣《人工智能》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把“心”的高度降下来,不居高临下。
抛开头脑里“好孩子”的标准,放下父母就是权威的观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的世界。
2⃣️看见孩子的情绪。
女儿停顿了一会儿,妈妈说:
“那怎么办?
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负你。
”
女儿:
“嗯,其实,也没有……不是全班啦。
妈妈:
“那是不是有一半的同学在欺负你?
”
女儿:
“也没有那么多啦!
”
图片来源:
豆瓣《人工智能》
孩子的正面情绪,予以积极的回应。
孩子的负面情绪,允许孩子尽情地释放。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有负面情绪,就焦急,甚至呵斥孩子。
其实,父母可以选择确认孩子的情绪“你是不是很伤心?
”,也可以选择安静地陪伴。
3⃣️听孩子把话说完。
这位妈妈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