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部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女主角就像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她们是背景帝、分摊聚餐费用的分母,很少真正被人重视,他们并非想要当个独行侠,却在人们的视线中,活出独行侠的样子。
于是,有些人就把他们的爱恨嗔痴,推到这些幽灵般的活人身上,使他们成为背锅侠,人们茶余饭后八卦的话题之一。但没有人真正会向他们求证,因为他们并没有受到人们真正的重视。
然而,有些人是真正想要成为背景,不希望受到太多的重视,但有许多人并非如此,他们只是没有能力做到(不知道该怎么做,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没有能力的一种)。
因为一般而言,人都有被关注的天生欲望。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去观察幼童,我们会发现幼童希望自己被关注。两岁开始,他们会通过各种表现,希望得到周围人们的注目和称赞。
那时的我们,对于希望别人关注,进而采取的连贯行动,是那么直率而自然。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纠结在「被看见」,和「不想被看见」两者间摆荡呢?
我想起在写作的历程中认识的一些人,他们一方面摆出很谦逊的样子,另一方面却非常希望自己被看见。但因为能力搭配不上他们的欲望,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更多时候他们只能八卦其他人,他们无法真正谈论自己,因为他们可能觉得他人不会真正感兴趣。
好吧,这可能也是事实,确实多数人都不感兴趣。
但「不被他人感兴趣」,和「希望别人对自己感兴趣,却装作不在乎的样子」,两者有天壤之别。
可是要去应证自己到底是否令人感兴趣,实在是太残忍了。所以假装自己不在意,或者推迟验证自己是否让人感兴趣的答案,就成了一种保护自己心灵不受伤的方式。
就像只要一直单恋着,不要告白,基本就不会面临被拒绝的危险。
确实有时被关注是危险的,因为并非所有关注都来自他人的善意。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片中的女主角,她并不是不想被人关注,但她在人生的过程中见证那些被不当关注的危害。
但即使她十分低调,恶意依然找上她,从口语丛生的办公室,通过网络社群发酵,一度让她成为命案「理所应当」的杀人疑犯。
有些人因为美貌、才能或善良,被他人妒忌,于是遭受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伤害。
就像白雪公主,她受到继母王后的忌妒。
所以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显现害羞,或推却被关注的热度。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害羞或自信心不足。
并非问题的核心都在个人身上,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是使人面对活出自己的冲动,裹足不前的原因。
因为有些人真心可怕,他们的关注带着复杂的情绪,甚至是伤害他人的动机,好比前面提到的忌妒,以及其它动机不善的想法。
这时,让自己成为背景,淡出在他人的视线之外,就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尤其处在这么一个危机四伏的网络时代,避免留下生活的痕迹,有时是为自保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