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日报
权威 速度 温度 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大S因流感病逝,专家提醒:这类人群高危 ·  昨天  
自贡网  ·  最新错峰提示! ·  4 天前  
四川发布  ·  大范围雨雪天气上线!四川降雨降温就在→ ·  4 天前  
四川日报  ·  知名博主已失联一周!家属悬赏100万元寻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日报

吟了这首诗,明天就开工

四川日报  · 公众号  · 四川  · 2025-02-04 11:0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宋代以来文人墨客在正月初七“人日”祭拜诗圣的传统,以及诗歌与四川的深厚渊源。文章提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等在四川的诗词创作,以及成都作为诗人的精神栖居地和灵魂的故乡的重要性。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诗歌活动如国际诗歌周和西江河乡村诗歌节,以及诗歌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作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人墨客在正月初七祭拜诗圣的传统。

宋代以来,文人墨客在正月初七都会走进草堂,吟诵诗歌祭拜诗圣,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关键观点2: 诗歌与四川的深厚渊源。

诗人与四川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相互滋养,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作品。

关键观点3: 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在四川的诗词创作。

文章提到了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诗人在四川的诗歌创作,以及他们的乡愁和对四川的眷恋。

关键观点4: 成都作为诗人的精神栖居地和灵魂的故乡。

成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诗人,成为他们的精神栖居地和灵魂的故乡。

关键观点5: 诗歌活动如国际诗歌周和西江河乡村诗歌节。

文章提到了这些诗歌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它们对推动诗歌发展和传承的作用。


正文

‍‍‍

宋代以来,文人墨客们都会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走进草堂,吟诵诗歌祭拜诗圣。


诗与歌,都是心灵的吟唱,在城市间浅浅流传,无关古今。   


2024年12月21日,崔健成都演唱会上,一位摄影师的出现,令许多乐迷的心抽动了一下。因为他曾用相机,记录了一个个“时代的面孔”。他是肖全,镜头里定格的,除了崔健,还有舒婷等叱咤“诗歌江湖”的人物。1986年12月,他们因为诗歌相聚在成都。38年后,也是2024年12月,“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在成都举行,汇聚了近百位中外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苏东坡的时代已渐远,但那些与四川山水共鸣的诗词,至今仍流传在锦水春风中。


三苏祠



每当空气澄澈、阳光温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总会上热搜,让杜甫诗歌中“窗含西岭千秋雪”更加具象化。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今人脚步所及,也是才子们吟诵的步履不停。九眼桥上的街头艺人,与杜诗中的“锦城丝管”隔空“对弹”,是对音乐之都的最佳注释;沙河之上的驷马桥已有2100多年历史,岑参写过“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诗助江山,抑或江山助诗,难解难分。

“自古诗人例到蜀”,入蜀后的诗人,心底似乎都会变得柔软。“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是杜甫对成都的“初印象”;“边塞诗雄”岑参的“成都日记”,有司马相如的琴台,有扬雄的草玄堂,唤醒一座城的文史掌故和人文地理,以及文化性格;青羊宫到浣花溪梅花香袭之际,亦再度浮现陆游诗中姹紫嫣红的成都生活……诗词创作灵感迸溅,广度与维度蔚为大观。


冬游四川的人们,可在西昌“小三亚”邛海和全省23处赏雪宝地中丝滑切换。四川位于横断走廊的东口,拥有世界上海拔最大落差的区域地貌、地形、植被,所有东西南北的壮丽景色均有呈现。

壮阔的山川,养成不断代的人才谱系。唐朝人魏颢在为李白《李翰林集》作序中指出:“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对这一蜀地人才的现象,明朝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深有同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翠云廊航拍 摄影/C视觉 华小峰


大地与故土,藏着诗人的热辣滚烫。旷古难消的孤独,让由射洪出川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为唐诗辉煌灿烂写下序章;“生于蓬安,长于成都”的司马相如,“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成就“赋圣”“文宗”都框不住的政治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升庵一阕《临江仙》流传至今,他刚正不阿、不畏皇权、可歌可泣的一生,是巴蜀的骄傲。

无论诗仙、诗圣,乡愁是永远割舍不掉的眷恋。初出川的绵阳人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即将开启人生壮丽篇章,仍念念不忘家乡“峨眉山月半轮秋”。成都曾是大唐的“南京”,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写下“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对成都的歌颂无以复加;眉山人苏东坡,一生宦游在外,写过西湖,夸过赤壁,途经镇江见到长江,最思念的还是四川山水:任杭州通判三个月的时间,他写下6首思乡词作。


蜀地,是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精神栖居地,灵魂的故乡,近在眼前的“诗与远方”。

壮丽的山水与一代又一代才子,神采相接,文脉赓续。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蜀地诗群就是唯一能与北京现代诗群难分伯仲的诗人群体。当时诗人数量之多,出现的诗歌流派更是让人目不暇接。1986年12月,成都的《星星》诗刊评选出中国十大诗人,舒婷等都来到成都,在成都的新声剧场演出,轰动一时。

一千多年前那场春夜喜雨,润泽的不只是唐代的杜甫,还有当代的阿来。“因为他的书写,让我认定,他是对成都整个定调的人。”从马尔康来到成都生活多年,阿来想更多了解这座城市更遥远的历史细节。他惊喜地发现,杜甫在成都生活了三年多,留下了200多首诗。杜甫为世人诗意地描摹出成都全景——温润的气候,乐观友善的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川人的自洽与随性,让诗意生活“只道是寻常”。当国际诗歌周海内外诗人畅聊AI与科学时,第六届西江河乡村诗歌节暨首届西江河诗歌奖颁奖仪式,在成都青白江区姚渡镇龙王社区西江河滩举行。没错,如此乡村,又如此神圣,回归诗的精神原乡。一如诗人吉狄马加曾经的赞誉:“一座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


叶嘉莹先生说,诗词是让心灵不死的精神。对于蜀地,诗歌是徽章,是抬头仰望的白月光,也是俯首回味的朱砂痣。载着我们,以梦为马去飞翔。



本期话题

明天开启新一轮工作啦,你想说点儿什么?评论区聊一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外国“家人”们,下班去中国过大年
速来穿省服,一起闯江湖
年味,这不就“买”出来了?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张杰 吴德玉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