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最近这十年,谁在改变着人类生活? ·  21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轻盈的胜利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特朗普对华加征10%关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如果我的爸爸能像“邓超”一样,我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7-20 20:30

正文

作者:大将军郭

来源:我们心里都有病

ID:staynormal

01

上周末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的点映场,比想象中好,笑中带泪的那种,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听到后排的男观众念叨着,“如果我爸能像邓超一样,我可能跟现在不一样”。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对父子,电影的宣传语也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但我觉得它其实是一部每个成年人都该看的电影,补习我们落后的理解和迟到的体谅。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是桥梁建筑师,因一场事故含冤入狱,出狱时,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也没有几毛钱就能吃到的面条,再也没有热情亲近的同事朋友,就连妻子也已改嫁,儿子有了一个新的有钱的爹。


落魄的马皓文成了过街老鼠般的存在,儿子马飞也没好到哪里去,7年后的第一次重逢是在马飞被学校开除的通报大会上,父子隔空对视那一眼,孩子眼里是惊和怨,父亲眼里是悔和爱。


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的马飞,已经长成了一个性情顽劣的大男孩,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只会批评,那些话可能你也会觉得耳熟:


“你怎么那么笨?”


“不好好学习,你就跟校门口那个疯子一样。”


“这孩子完了”。


每一句都像刀扎在心上,有多少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打击下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萎靡,然而父母却只会怨念孩子不争气。



我一直有个疑问,几岁的小孩都是父母眼里的宝贝,他们逢人就夸孩子聪明机灵,仿佛自己真的生了个天才。


但从上学开始,从开始有了成绩排名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变了。


父母再也不会夸你表扬你,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笨了、傻了、完蛋了,但别人家的孩子都完美,只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考的分数高。


如果一个孩子真的能在几年之间从天才变蠢材,最应该反思的难道不是父母?做为第一任老师,是怎么教的?

02

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花钱参加兴趣班、补习班,但孩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在所有知识教育之前,应该有信念教育开路。


我很佩服马皓文的一点是,他是真的给了孩子信念和希望。


为了能让马飞继续留校读书,他跟校长打赌,能把马飞的期末考试的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提到年级前十,所有人都质疑他的赌注,就连马飞自己都觉得肯定做不到。


是啊,一个在责怪和批评语境里长大的孩子,怎么会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


但是父亲相信,每次马皓文对儿子说“你是天才,你能行”,我都能看见马飞眼里的光一点一点变得更亮,父母的信任,就是孩子生命里的光啊。



并且,我也不觉得成绩突飞猛进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发现了“罗森塔尔效应”,校长选了原本成绩平平的8个小孩,并告诉班主任他们是最有前途的。


8个月后再测验发现,这8个孩子的成绩都有了进步,人际关系也更好,就连性格也变得更活泼开朗。


校长没有魔法,孩子们也只是跟平时一样上课放学,起作用的是对待孩子的态度,因为认定这8个孩子非常有潜力,所以老师们有意无意地给了孩子很多表扬和赞许。


与其说孩子的变化是奇迹,不如说给孩子肯定和鼓励才是奇迹的火种,它能点燃一个孩子的自信和智慧。



想培养出一个天才的前提是,你真的相信他是个天才,而且也要让孩子自己相信他很棒很优秀,这世界上便没有什么不可能。

03

什么时候父母们也才能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呢?


是大人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鼓励,甚至连他们的需求都没有看到,才让原本能快乐长大的孩子一点点失去自信,在父母的要求里活的越来越拧巴。


我有个朋友,工作两年后决定改行做摄影师,父母惊掉下巴,气的大骂他作死,好好的工作不做,怎么忽然要搞摄影?


我们都知道朋友一直对摄影有兴趣,但是跟生养他二十多年的父母却不知道他真正喜欢什么。


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很难过,“我知道父母是最爱我的人,但很遗憾他们也是最不了解我的人”。



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就像电影里的马飞妈妈,她把马飞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是她从来没关注到马飞其实很喜欢飞机,喜欢跟飞行有关的一切。


但父亲马皓文看到了马飞的愿望,电影里他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给儿子用足球做一个地球仪,出狱后他潦倒忙碌,但还是花了不少时间给马飞做了飞机模型,带他去看航天展。


这些看似“无用”的举动,最终成就了马飞的梦想,成年后的马飞成了一名宇航员。


当初开玩笑说“你怎么不上天啊”的妈妈可能真的没想到,马飞如愿以偿上了天,敢梦的马飞是了不起的,支持孩子敢梦的马皓文更了不起。



跟马皓文父亲相反的父母很多,他们关注不到孩子的愿望,即便关注到,也只会给负面反馈。


认为跟成绩无关的就是无用,跟常规学习内容不一致的就是浪费,所以,很多80后、90后都是在充满限制的挤压环境下长大的,最后都活成了父母雕刻的模样而已。


伟大的父母之爱和温暖的原生家庭的确很令人感动,我们都知道亲情可贵,但像《银河补习班》能直面亲情背后原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短板,更可贵。

04

孩子们需要好的原生家庭,父母们也应该去努力建立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所以我们更需要榜样和案例,看一看好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温暖的原生家庭长什么样?


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家庭教育概念叫“抱持”,我觉得十分形象。


我们从婴儿阶段被父母抱在怀里,但也能在一定范围内伸展身体,这种抱持也应该是精神上的,父母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撑,但也能让孩子去伸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但大多数父母要么是把孩子捏的太紧,要么就是放羊式管理,好的父母之爱是容器,能包容,也有边界,能承载,也给空间。



只是很遗憾,直到我们都长大,才明白我们缺失了什么样的爱,而直到父母变老他们也才知道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上个月在一场线下分享后,有个读者找我聊了几句,她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困惑,跟电影里的马飞一样,她妈妈总是管得很宽。


小时候她想跟同学们一起参加联欢会表演节目,妈妈不让,她想报名参加少年宫的比赛,妈妈说不要去,输了丢人。


后来她变得很叛逆,跟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直到去年她才知道妈妈的成长故事。


当年妈妈当过文艺兵,但后来被战友排挤,她退了伍,转了行,有了女儿之后,妈妈特别害怕女儿被团体排挤,弱了会被嫌弃,强了会被嫉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