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tomic Habit(中译本的书名叫《掌控习惯》)是我今年磕磕绊绊看完的第一本英文书,读它的目的就是学英语:一方面本身就是英语阅读,另一方面也想从书里学会如何养成日常学英语的好习惯,一鱼两吃,沾沾自喜。然而实际上我看得挺吃力,比预期花了更多时间。
书的作者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学术背景,不过书却在各大图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机场书店里也常能见到,可见是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说明现代人对于良好习惯这件事情的渴望。
这本书从头到尾边讲道理边介绍方法,主打说服加指导同步进行。虽然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但常读常新,起码给自己一个改变的契机也很好。我读完之后很有收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传统成功学观点中,设立目标是重要的,甚至是成功的关键。但本书的作者认为,如果想要养成好习惯,过分关注目标反倒会让我们失败。
比如,假设我现在想要八块腹肌,按作者的意思,我就不能总盯着腹肌。因为想要练出腹肌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如果我每天照一次镜子,那我每天都会被挫败一次。除非我有钢铁般的毅力和自律,在毫无生理曙光的路上粗暴坚持,否则很快就会被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所摧垮,在腹肌显现之前就放弃锻炼。
相反,如果我关注系统,也就是每天的生活、饮食、运动等常规安排。我的出发点不是「要成为一个肌肉男」,而是「要成为一个坚持运动的自律男」。那只要这一天认真运动了,不论有没有长出腹肌,晚上对着镜子的时候,我都可以宣布自己取得了一次胜利。
这样对日常系统的关注带给我们的成功是持续的,它改变了以目标作为唯一驱动力的局限性。我们不用等腹肌显现,而是立刻马上从今天开始,就可以成为我们心目中想成为的人。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叫「习惯循环」的概念,在他看来,习惯由四个要素组成,分别是 提醒 cue → 渴望 craving → 反应 response → 回报 reward。
比如我们用睡前刷短视频的坏习惯举例子:当我们洗漱完毕上炕躺倒时,瞬间的放松和熟悉的情景会提醒(cue)自己,又到了刷短视频的时间段;此时你的内心会燃起一丝难以抑制的冲动(craving),你斜躺榻上,感到此刻打开短视频软件这件事情变得如此有吸引力;不出意外,你可以很方便地摸到自己的手机,只需要两三个手指动作(response),你就可以开始看短视频了;接下来,在各种纸醉金迷和高歌低唱中,你会获得一个 15 秒连着另一个 15 秒的神经满足(reward)。这样的满足感会强化这个习惯循环,使得你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夜晚再次被召唤。
无论是运动饮食还是学习娱乐,我们所有的习惯行为都以这四步构成。
围绕这四个步骤,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1. 让好习惯更明显,让坏习惯看不见
(提醒)
;2. 让自己对好习惯有渴望,对坏习惯有腻烦
(渴望)
;3. 通过各种设计让好习惯更容易行动,坏习惯不容易行动
(反应)
;4. 让好习惯更有满足感,坏习惯全是负罪感
(回报)
。
书里
围绕这四部分
介绍了很多实践方法,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设计习惯链条。所谓设计习惯链条,就是把你希望建立的好习惯,插入到已然形成的日常习惯的缝隙之中。听起来简单,但颇有实践价值。
如果我们想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每天中午去吃午饭之前,在办公桌旁边做五个俯卧撑。
这个动作插在每天都一定会完成的惯例之前,解决了提醒(cue)的问题;同时它很具体,徒手可完成,于是我们定义了不用动脑的简单行动,这解决了反应的(response)问题。
如果再进一步,每天中午吃饭前如果完成了俯卧撑,就在午饭时给自己加一个鸡腿(或别的什么奖励)。通过这样认为设定奖励的方式,又有效地解决了回报(reward)问题。
我利用这个方法给自己设计了「单词时间」:我每天通勤或上厕所的时候,在打开社交工具或短视频产品之前,先去背十个单词,背完单词再去查新消息或刷短视频。另外我也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坚持涂米诺地尔,我会把上药器放在牙刷旁边,每天睡前涂完药再刷牙,刷牙的时候奖励自己看几个弹吉他的短视频,当作给大脑的奖励信号,效果不错。
两分钟法则说的是:当你要开始建立一个新习惯时,每次不要让它超过两分钟。换句话说,让你的开头尽量轻松、越具体越好,先养成习惯,再优化它。
比如你可以把「每天阅读」改为「上床前读一页书」;把「跑三公里」改为「把跑鞋的鞋带系紧」;把「游泳一小时」改为「下水」。开头足够小,简单、具体,能帮我们轻松地建立惯性
—— 养成习惯其实就是形成行为
惯
性。
我有一盏明基的阅读灯,只有看书的时候我才用这盏灯,其他比如弹琴或者用手机的场景我都不去碰这盏灯。那我想要看看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开这盏灯,然后翻书。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阅读仪式感。
这就像是把自己从山上推下去,第一步走出去之后,后面的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