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萃
艺术,懂一点挺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艺萃

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堂解剖课 | 看懂名画

艺萃  · 简书  ·  · 2018-03-19 09:13

正文

萃花曾经给大家讲过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 《夜巡》 ,这幅画出自 伦勃朗, 在技法与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给大家讲伦勃朗的另一幅画 《杜普医生的解剖课》, 它是我们在接触西方美术史时一定要了解的百幅作品之一。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油画,169.5×216.5厘米,1632年,荷兰海牙毛里茨海斯美术馆

上解剖课的情形应该是怎样的?

伦勃朗26岁时移居到阿姆斯特丹,《杜普医生的解剖课》是伦勃朗到阿姆斯特丹之后的 成名作。 凭借这幅画,伦勃朗名声大噪,由一个平民一跃成为了贵族。

▲  伦勃朗

因为伦勃朗擅长肖像画,杜普医生委托他为自己和学生画一幅团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杜普是行业内的顶尖医生,他找伦勃朗作画是为了突显自己在医学界的地位。

第一眼看这幅画,我们或许会奇怪,这幅作品太像摆拍了,难道伦勃朗让模特们在尸体面前摆好姿势,然后他在一旁绘画吗?经萃花研究,杜普医生上课时会在一座办公大楼的阶梯教室内进行,不管是医学人员还是平头百姓,都可以去观看。

伦勃朗就是在观看了杜普教授上课时的场景,才作了这幅画,画中除了出场人物,大部分元素都是 虚构 的。

以前讲到《夜巡》时,萃花提过它打破了传统肖像画的布局,实际上《夜巡》的布局灵感来源于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画家改变了传统肖像画中人们坐成一排的死板模式,而是虚构出了一个 有深度的平面, 虽然背景是暗色调的,但我们能辨认出一些建筑的痕迹,凭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猜测这里是一间大教室或者一间停尸房。

▲  提亮图

而这幅画在整体的构图上显得并 不稳定, 我们会发现,如果去掉左上角的那名学生,这幅画就是一个三角形的稳定构图。

但因为伦勃朗是 巴洛克时期 的画家,当时的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背道而驰 (深入了解请点击这里) ,巴洛克一般不用三角构图,追求的是 非稳定感, 画家这样安排人物位置,是为了表现出戏剧性与运动感。

上课走神的学生们

和《夜巡》模糊的人脸不同,这幅画中的人都很清楚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每张人脸轮廓清晰,因为明亮的光线照射在他们脸上,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画中的重点——人脸。

▲  与《夜巡》比较

这幅团体肖像画每个人都掏了钱,所以力求伦勃朗把他们的脸都画清楚,也就是说,大家都想成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所以我们看到画中的他们并没有好好“上课”,视线都聚焦在别的地方。

伦勃朗这一年26岁,刚到阿姆斯特丹,在艺术手法上虽然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勇气做非常大胆的创新(《夜巡》),拿钱办事,所以他没有选择画一幅非常具有“真实性”的作品,而是选择用借一个“解剖台”的背景,把每个人安排到这个背景中去。

想象的场面与真实的细节

萃花前面提到过,伦勃朗是看过解剖课之后才作的画,很多元素都是想象的产物,除了画中的光源,还有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以我们的现实经验来说,八个人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像画中人一样的表情的,这八个人显得非常刻意,就好像是要自拍了,大家赶紧做了一个自认为最美最帅的表情。

人人都是主角自然是不可能的,伦勃朗通过画技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主人公,他将这幅画中的八个人当成 一个整体 来处理,设定好“观看解剖课”这一情节,然后仔细打磨好每张人脸,因为他们是这幅画中不可或缺的细节。

在画的右下角有一本解剖学讲义,它被画家刻意 放大 了,这也是想象的产物,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解剖学英雄 维萨里 的《人体构造七书》,伦勃朗放大这本书是为了突显杜普医生在向维萨里致敬之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