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今晚癸水涨停板。 -20241018001624 ·  昨天  
梅特涅的信徒  ·  后续政策方向评估 ·  4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外面的诱惑?内心的欲望! ·  4 天前  
舰大官人  ·  不会有慢牛的,因为效率太低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他们在悬崖边,寻找自我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14 08:15

正文




新近出版的《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一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

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在身体力行地告诉世界,他们甘愿用死亡的风险与代价换来可以超越一切的自由意志。

下文是书评人李小竹为本书撰写的书评。




他们在悬崖边,寻找自我

文 | 李小竹


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在一辈子的时间里,都不会想要去攀登一座雪山,因为那是少数极限运动者的乐趣。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愿意在电视或纪录片里看到那些登上顶峰的人,在屏幕里出现的绝境峭壁有一种神圣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登,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激动、崇拜、敬畏,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即便不是身临其境,情感也仍然饱满真挚。


只是,这样的感受总有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或将很快消失。我们总会回到自己的生活节奏里,转身面对当下的困境,寻找更现实的解决之道。


这本《比山更高》,或许为我们提供另一种看待登山者的视角。作者在书一开始,就说明了他要讲述的对象,是一群在主流叙事之外的“民间自由攀登者”,他们的登山方式与“喜马拉雅式登山”相对:没有高山向导、没有夏尔巴搬运工、没有固定绳索、没有氧气瓶,既不需要昂贵的花费,也不是为了某种具体荣誉而登山,他们仅携带满足自用的装备,就去开辟一座新的山峰。


但这本书并非为登山爱好者而写,因为这种自由式登山,追求的是攀登过程中的自由、自主、公平,这和人内心的永恒追求是一致的。


新华社照片



珠峰还是未登峰?


人们或许无法想象,一名理科状元,一个国际顶尖名校的学霸,为什么放弃一切,选择最危险的登山作为人生目标;那些贫穷的工厂钳工、流浪汉、背包客,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如何因为登山而经历重重转折?


比起珠峰,他们攀登的许多山峰都不被众人所知。但这恰恰自由登山者们的夙愿,目标不是登上世界最高峰,而是去开辟那些未被人登顶或涉足过的未登峰。他们不是社会名人,没有特殊的背景,他们是来自民间的“小人物”,仅仅是渴望着用自己的能力去攀登一座高山。


如果没有他们对登山的渴望,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另一种丈量生命意义的尺度。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写:

“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有人肄业,甚至高中辍学;有人失去了高薪工作,甚至居无定所;还有人成长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些失败者,书写了二十年来中国最壮丽、最隐秘的登山史诗。”

他们追求自由的方式,极致而纯粹。



荣誉还是自由?


严冬冬,高考678分的理科状元,考入清华生物系,英文水平好得令人嫉妒,曾登顶珠峰、担任过08年奥运火炬手,是一个极其勤奋自律的典型学霸。他是所有人心目中未来的社会精英,但他却不理会世俗标准,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攀登者。


在书里,严冬冬是开篇第一个人物,无疑也是被作者和同行公认,开创了中国自由攀登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在《比山更高》的第一章,我们能看到严冬冬从加入清华登山队,到以自由攀登为人生目标中的许多重要时刻。这个登山技术“有些笨拙”的天才少年,他不屑于登顶珠峰的光环,专注于与寻找新山峰,磨炼自己的胆量与技术,为了省房租,他把睡觉的帐篷搭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每个月的伙食费控制在30元,他靠大量翻译英文书籍赚钱,养活自己的爱好,他在登顶在登顶时遭遇雪崩的风险,在极限的考验与秘境风光之间一次次远征……


和严冬冬一起的,还有他的同行者们,他们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与同伴结组去挑战一座又一座未登峰;他们如何面对现实的窘迫、又不断与内心决斗。以及在那些星光黯淡的深夜,面对亲人、恋人、朋友的离去,活下来的人是如何选择告别,忍住伤痛继续生活。


登山者并非享乐主义者,他们追求自由的方式有多极限,面对死亡的挑战就有多直接,他们身上的冷静与清醒,是许多普通人没有勇气去面对的。


正如严冬冬在正如他在《自由登山》一文里所写:

“一名自由的登山者,不会为国家荣誉或其他崇高的目标,也不会为个人利益而登山。他是一名准备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应对登山中的压力与危险,并准备好直面其后果的人。”

严冬冬28岁年轻的生命被终止在雪山之中。他在四姑娘山开辟了首条“自由之魂”路线,为后来的登山者们留下了被奉为圭臬的《免责宣言》,至今仍是关于登山者理解责任的最好范本,他留下35本翻译作品,其中25本在生前出版。


自由、雪山、冰镐、鲜花、墓碑,还有生活中细小琐事,组成了一个自由攀登者的全部。



命运还是选择?


在过去二十年,这群登山者的命运互相重叠、交织,前辈的事迹影响后一代攀登者,新生的力量超越前人的成绩。即使登山的愿望如此简单、纯粹,但他们的生活仍然充满曲折,因为他们身上不仅背负着个人的理想,同时也是儿子、女儿、丈夫、父亲、恋人、兄弟、老师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不仅与高耸的雪山牢牢绑定,也要面对现实世界里的一切。当作者写下这些彼此交织的人生历程,也使我们每个人看到了自己。


在书的结尾,作者写了一个来自香港的攀登者Stanley的故事:他的父母极力阻止他登山,请了一位算命师为他的人生把脉,算命师预测:“如果Stanley继续攀山,他将在27岁时死掉”。


这看似一个荒诞虚构的情节,但它真实地发生在这位攀登者的生活里,Stanley在日记中记录道:

“当她写下我的命运,我的内心也曾低回在谷底中不能自拔,但我深知一切只是没有理性的恐惧,我选择去面对这个心魔。”

“自从她预测了我的死亡,在山上、海洋里、城市中、每分每秒我也被她的话笼罩着。”

严冬冬、Stanley,他们只是所有自由攀登者中两个侧影,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连串的名字和故事,他们辗转于北京白河、阳朔、成都、天山、美国、加拿大,只为寻找一处自由之境。尽管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过得贫穷、失意、惶恐,常常面对死亡的考验,但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畏惧过,或者说,他们选择用一次又一次登山的决心,战胜自己内心的畏惧。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已忘了去问:为什么要去登山?因为当你看过他们每一次坚定地走向山峰,还能从一次次的风暴雨雪中活着走下来,自然就理解了一切。



一次生命史的书写


作为曾经的《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作者亲自采访和见证过大量的登山者,对登山届各种专业术语和名词如数家珍,对登山者的状态有深刻理解。他以一个新闻记者的严谨和精准来讲述这段登山者的历史,用详尽的事实还原了环境描写、人物对话,以细节去呈现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活动。这种来源于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手法如今好像一门失传的艺术,因为它需要作者积累丰富的资料,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采访者相处,让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达真实的想法,以及对所有材料进行重组、论证和整理。


在全书末尾,有长达356条的引文和出处注释,在此我们看到一个极其严肃的写作者态度:

“文中全无虚构,包括但不限人物的真名、对话、内心活动、动作与场景的描写。书中主要人物确认文中所述符合事实。”

流畅的叙事、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力的共鸣,让这本书拥有超越大多数非虚构作品的阅读魅力,为读者创造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在《徒手攀岩》《登山家》《攀登梅鲁峰》《黎明墙》那一类惊险的纪录片里,是无法体会到的。


全书四个篇章,随着人物的命运彼此交叠,推进,这部二十年的登山历史也渐渐发展、演变,每个登山者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和具象。他们的故事,也是一部滲进骨肉血泪,被成就和死亡共同见证的个人生命史。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