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溺爱、撒谎、情绪失控、爱情中的灵肉问题,4个问题8种解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6-07 16:53

正文

☝ 听说关注我们的人,都很特别!




“了解心理学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你的眼界不一样了,

看东西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6月12日

武志红、胡慎之、丛非从参加的

分·寸问答课程第一季即将开始


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正式课程的“直播

采用【我和老师一起说】的直播讨论模式

尝试【我决定老师说什么】从大家手里选问题

让不同的两位老师

从不同的角度回答相同的问题

让大家看到不同的面


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精彩内容吧~


问题一:从二胎抢爱来谈溺爱问题


我今年37岁,有两个孩子,目前在家带10个月的二宝边做生意边独自养育大宝,各方面压力加上自身的不成熟造成了对大宝的创伤。生育二宝之后,这些创伤都被激活了。


一方面出于愧疚补偿,想满足大宝的退化成婴儿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是他对于二宝的嫉妒对妈妈的敌意愈演愈烈,他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想上学,各种身体不适需要照料,与同学伙伴也不愿交流总是黏腻在家生出各种不愉快。


我想他用种种负能量形式求关注,到底是我给他的爱不够?还是因自责而溺爱所造成的?我想知道爱孩子的尺度在哪里?

 丛 非 从 


本质上来说,妈妈的爱是有限的。

当你在谈溺爱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给爱设置了一个度了。


二胎抢爱,两个孩子之间形成竞争。什么时候才会形成竞争呢?资源有限、不够的时候才会形成竞争。当大宝与二宝开始抢爱,就说明妈妈的爱不够。


爱就像饭,饭足够的时候谁都不会抢,我们吃饱了就不会再吃了,因此也不存在溺爱。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抢,就是饭不够了。你可以试想一下,原本因为父母的不成熟和压力导致在抚养大宝的时候方式方法就不太合适,没有给予大宝足够的爱。这就像是在说“饭”本来就不够了,而在这个时候二宝降生了,还要来跟大宝抢原本就不多的“饭”,你会怎么样呢? 



真正的爱是会让人独立的。


当爱足够了的时候,人在爱中获得了满足之后就会独立。就像是人吃酒饱饭足后就会干其他的事情,而不是只想着吃了一样。这个溺是妈妈自己的评估。

 

因此妈妈是否有足够的爱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是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一种心理满足。并不是说物质上的满足就是足够的爱,在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纵容是溺爱,真正的爱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心理感受,跟物质是没有很必然的关系的。


在行为上的节制不会带来不被爱的感觉,真正给小孩带来不被爱的感觉是需求的不允许。如果你要多了,妈妈会愤怒。是妈妈的愤怒告诉孩子,你有需求是不应该的,是这个信号告诉孩子“我不被爱,我在被妈妈抛弃。”


真正的爱是感受上接受他,你有需求是可以的,你的要求是没有错的,只是妈妈没有能力满足你。


需求上是允许的,行为上是节制的。

 

为什么小孩要的多,妈妈没法满足他的时候,妈妈会愤怒呢?


当妈妈不愿意承认这个愤怒的时候,就会用溺爱来防御。


当妈妈说溺爱的时候,其实是在说自己已经给了很多,她在防御自己其实给的不够多的事实。因为作为一个母亲,要承认自己给的不够多,是很糟糕的感受。


妈妈第一个愤怒点:小孩的需求会让妈妈觉得,我不满足他我就不是好妈妈。


妈妈第二个愤怒点:小孩会用理所应当的态度来索爱,如果妈妈从来没有被无条件的满足过,那么她就不会允许这个情况的出现。小孩在索爱、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是很“贪婪”的,妈妈觉得这个“贪婪”是错误的,也不愿意满足他的“贪婪”。这其实是妈妈潜意识的嫉妒。


妈妈第三个愤怒点:你怎么可以用这样“贪婪”跟理所应当的态度来跟我提要求呢?你怎么不用低姿态的感恩的态度来问我要呢?妈妈潜意识里不想让孩子体验到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上的满足。


 胡 慎 之 


溺爱其实是自恋。


我们常说溺爱,看似溺爱好像是爱的一种。其实溺爱不存在爱,更多的是自恋。我们把孩子的情绪,他应该去面对的功课,以及需要承担的挫折一股脑的揽到自己身上来,似乎通过这个方式来获得自己是一个好的养育者的体验。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孩子的父母很忙,外婆帮忙带孩子。外婆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哪怕孩子身体有一些小不适外婆都会格外的焦虑和紧张。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孩子在幼儿园中发生了打闹,外婆产生了很悲伤的情绪,外婆展现出来接近崩溃的行为吓到了老师和孩子。


幼儿园小朋友发生打闹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外婆的表现会如此激烈呢?


之后外婆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她说她觉得如果自己带不好这个孩子,就会很对不起孩子的父母。而在外婆养育这个孩子的过程当中,大家也确实对外婆充满褒奖。


那在这个“溺爱”的养育过程中,孩子得到了什么?


孩子没有学习到他应该学到的技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成就体验。


我们说爱是一种成全。孩子需要的是没有任何担忧的开心和满足,而带着诱惑性的满足,更多的是要挟和限制。



溺爱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满足,不光是满足孩子,还是满足自己。


如果孩子没有反馈给他自己得到满足的信息,那么对于溺爱者来说是很大的挫折。在这种情形下,孩子还要为了满足溺爱者表现出自己得到满足的情绪,所以溺爱并不是爱。

 

这位母亲的困惑在于,由于自己的不成熟对大宝造成了伤害。有时候我们对自己苛刻,对别人也会苛刻。这位母亲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不给自己犯错的机会,那么这位母亲对于大宝的表现就无法去宽容和接纳,对大宝会有些苛刻。


大宝有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担心有了弟弟会被母亲忽略,当然这一切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母亲就不能宽容的去接受,反而对孩子会有些不满。


溺爱是一种自恋,那么愧疚正是为了满足自恋。


因为只有在愧疚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因此这位母亲要允许自己有过失,哪怕大宝有一些表现,也不需要太过于恐惧,用正常反应来理解大宝的表现,这样才不会给大宝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不要对大宝帖标签。


这位母亲对于大宝的评价为“负能量的形式求关注”,这是表达妈妈内心有愤怒,她无法得到满足,所以用责怪、评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大宝。而这恰恰是对大宝的忽略,这会再一次让大宝体会到忽略,感到恐惧。


如果信任孩子的话,可以让孩子继续去表达,只要我们能稳定持续对他进行关注,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可以去化解和接受。可以促使成长。

母亲从自恋的状态里走出来,多去关注孩子。



问题二: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破?


我是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女学生,有时候自己的情绪和性格起伏很大,心情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就像是我有好多性格,没法整合。某段时间会像是一个很外向很阳光的人。某段时间就又像是一个很内向的人。甚至有时对待同一个人时好时坏。请问我该怎么面对自己时好时坏的情绪呢?

 丛 非 从 


对于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粗暴的给你四个办法。


①、理性调控


当我们有糟糕的情绪的时候,需要用理性来进行调控,而不是让它自由的任意的发泄。


人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他能够使用他的理性,对他的情绪和感受进行适度的调控。


理性不能在程度上进行调控,但是在行为上可以。我们可以难过,但我们不会付诸于行动。我们可以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②、一致性的表达自己情绪


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别人,你可以用情绪的词汇表达,你也可以用象征化的手段进行表达。当你在语言表达情绪的时候,你的情绪已经开始流动了。


③、关注自己、对自己诚实


情绪就是表达一种需求,倾听情绪的需求。所以当情绪来的时候没有必要推开,也不要跟着情绪走,你要让情绪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有情绪的时候,是最好了解自己的时候。只是那时我们经常缺一双眼睛,你是在向对方索取呢,还是看见自己。


④、寻找支持


当你发现了自己的需要时候,你就可以去寻找支持了。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对方,这样你就增加了你被满足的可能性了。

当别人无法满足你的需求时,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你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呢?

当需要被满足时候,你的情绪就会离开。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被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接纳。


 胡 慎 之 


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负面的情绪总是会有的。


首先时好时坏是比较正常的,其次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的,我们应该考虑情绪之后我们的心理诉求。



情绪是一个调节器,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


“心情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也就是说明我们的内心不是很稳定。性格不是很稳定,这跟情绪关系可能并不是很大,而是自己跟自己的理想状态(我是一个稳定的波澜不惊的人)差距比较大。因此有些情绪来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你会对你有情绪的状态做出评价,你会对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做出评价,不断的否定自己,这就变成了一个循环。


我一直认为人生是有两个通道可以选择的,人的本能是会趋利避害的,那么一条通道是趋利,另一条则是弊害。弊害的背后是以内心的恐惧作为基础,你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危险的,所以你会不停的躲避。而趋利则是以追求快乐为基础,所以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开心一些。我们可以用追求快乐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更好的去理解情绪,我们没有理解情绪的时候,情绪已经带着我们去行为了。如果我们理解情绪的话,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诉求,就可以更好的满足自己了。


而如果我们长期待在情绪里,就会像一个褪型的婴儿一样,一直期待别人满足自己。

 

 精神、肉体、物质哪一个更重要?

 为什么我总是爱撒谎?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多答疑

或者订购“分·寸”

让大咖导师回答你的问题

分·寸第一季胡慎之&丛非从

6月12日,即将开始... ...

分·寸

丛三人分享,道内心方寸


心乐土邀请

丛非从、武志红、胡慎之

解答你生活中的问题
带来更多思考和角度
让你看到不一样


观点独立,但不是分道扬镳

每周周一和周五各讨论一个问题,每个问题由两位老师分享,不同观点,不同角度


一早一晚,又岂止人生两面

每个问题分为两个角度,分别在早上6点晚上10点和大家见面。


静听动论,不只是入木三分

同一个问题,早上6点发布音频(15分钟左右),让心智思考静静道来。晚上10点参与直播互动(20分钟左右),让思维碰撞淋漓尽致。


千言百态,却总会寸有所长

我们期待在每个观点的碰撞后,有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角度,而并非一个标准答案,毕竟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答案。


第一季和第二季联合推出
丛非从、武志红、胡慎之
持续6个月讨论,反复收听一年

48个问题,96次探讨
每次探讨只要1块钱

99元/年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微信讨论群

也可直接私信已有的小助手 不用重复添加


每天跟老胡一起

学习有趣易懂的心理学

关于作者:心乐土;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