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vin广州
Livin广州,遇见别致的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事关校园食品安全!开平多部门联合检查! ·  6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7 小时前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7 小时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单次通行33元,黄茅海跨海通道28日起开始收费 ·  22 小时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痛心!3人遇难,年仅20多岁!有1人原准备5月结婚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Livin广州

这位出身农村76岁的剪纸大师,用“媲美毕加索”的手艺征服联合国,却征服不了自己凄惨的命运...

Livin广州  · 公众号  · 广东  · 2017-05-02 18:13

正文



1985年的一个夜晚,

对于很多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夜,

但是对于库淑兰来说,

却是最难熬的。

当晚她不慎掉入路沟中,

被人救起来之后,

在床上昏迷了40天,

将近20天吃不下东西。



就算是家人灌糖水,

也并未见好转,

见此光景,

女儿甚至开始准备后事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

奇迹发生了:库淑兰醒了,

她醒来的第一件事,

竟然是拿起剪刀剪纸!



由此看来

伴随着65岁库淑兰苏醒的,

还有她的艺术生命。

这一次濒临死亡的体验,

让她对剪纸有了新的灵感,

摒弃了以往

花色单一、立意肤浅的一些小缺点。

渐渐地,

她成了一代剪纸大师。



其实库淑兰很早就爱上剪纸,

但是在坠沟事件前,

她也仅仅只能算是个民间艺术爱好者,

作品单纯,形象简单。



但自从她醒过来之后,就在那一瞬间,

她叫道:

“你们闪开,我是剪花娘子!”

从此,无数震撼的剪纸作品,

源源不断从剪刀下流淌而出,

汇成了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



此后,她的作品,

色彩艳丽、人物生动,

常常以“剪花娘子”为主题。

花草、太阳、福寿,

纹路繁复,五彩交织。

她手下的作品,

全都是灵气逼人的,

但其中也渗透着 浓烈的风俗气息



在剪纸艺术工艺上,

她自创了一套彩色剪纸新方法,

分层黏贴,

先将各色彩纸剪出造型,

再一点一点黏贴纸上,

最终形成一张整画。

技巧高妙,独具一格。



她的每次剪纸绝不会出现误笔和走样,

细笔勾描,随手剪来,

拉开层层纸花往墙上一贴,

就是浓眉大眼的红晕姑娘。



别以为这个很简单,

它甚至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很多,

剪、镂、贴、绣、布堆丝编等,

多种民间工艺技巧,

都巧妙穿梭其中。



最具开创性的,

是老人的“剪花娘子”画。

这是作品一贯的主题,

也是民间工艺里面,

首个以自身为原型,

创作的艺术形象。



这些作品看似随意,

但是都有其精神寓意。



这些繁复的构图中,

通常以天地人为构成,

三种境界,三个关系,

艳色穿织,五行铺扬。

这与库淑兰身处黄土高原有关,

她把中国古老的宇宙观生命观,

一点一点剪进了彩纸里。



正因这种艺术高度,

在1994年文化部举办的,

《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中,

“剪花娘子”一举夺得金奖。

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称为“杰出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这也是中国首人获此殊荣。



但真的是往鬼门关里走了一趟后,

而让老人的剪刀获得重生吗?

或许那只是民间奇谈,

在封闭的、落后的农村,

人们往往喜欢将类似的事,

涂抹上超现实的色彩。



然而真正了解库淑兰的人,

会发现她剪出这样的作品,

其实是源于她的生活,

这和她痛苦的人生息息相关。

她一辈子都住在窑洞里,

近乎是个文盲,

她手下剪出的娘子是五彩花色的,

但是她自己过的生活却是黯淡无光的。



库淑兰生于陕西省,

1920年10月,

在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从小跟着父亲逃荒、要饭,

4岁被缠脚,从小被定亲。



好不容易在11岁那年进了学堂,

聪明伶俐,争强好胜的她,

识字、唱歌、画画,

永远比人家高出一大截。



然而公公再三催婚,

15岁那年,库淑兰不得不辍学,

跟着妈妈学女红,准备嫁妆。

17岁这一年,嫁给了丈夫。



出嫁的那一天,

她带上书本、砚台,

希望能够留下一点细碎的念想,

但是村里穷得连温饱都成问题,

哪里还容得下阳春白雪?



在贫瘠落后的村庄里,

女人总是摆脱不了一中命运:

给男人生孩子做饭。

库淑兰一共生养13个子女,

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

她却眼睁睁看着10个孩子,

一个接一个死去…



在封建的村落里,

自然也少不了婆媳问题,

因为是长媳,

婆婆百般刁难她,

丈夫受教育程度很低,

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



身为受局限的旧妇女,

库淑兰只懂得忍受。

那年月,媳妇被婆婆打死,

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但即使是住在这样破败的窑洞里,

她也从来没想过与绝望妥协。



相反地,

她在这样的生活夹缝中,

积极地寻求自己内心的慰藉,

受到民间工艺熏染的她,

用剪刀剪出一幅又一幅作品。



每每有人看了这些作品,

都会猜想,

这大概就是库淑兰不死的原因。

她在生活上经历的痛苦,

全都在这些作品中得以发泄。



只要走进阴凉的窑洞,

看到那铺天盖地的剪纸,

任何人都会被摄住心魄,

规格之大,色彩之斑斓,

是生命辽阔的力量。



库淑兰凭借着对痛苦直接的感受,

将岁月留给她的疤痕,

一刀一刀剪入彩纸。



旬邑县文化馆,

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

发现了她非凡的剪纸天赋,

多次提供材料请她创作。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陕西美院教授杨学芹女士,

把库淑兰推介给社会。



“剪花娘子”系列,

横空出世之后不久,

先后在西安美术画廊、

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应世界妇女大会之邀,

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




面对这样的杰作,

无数人给出最高赞誉。

用图腾色彩来表现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件件作品均表达出了民间的神性。

有外国学者甚至称她是,

能跟毕加索媲美的手艺人。



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杨先让说:

“库淑兰是我至今找到的,

民间艺术家中的第一号种子,

真正大师级别,几百年出一个。

她是中国农村妇女中的佼佼者,

是中华民族的宝贝,

是中国的骄傲。”



可是这样一个民间艺术里的大师人物,

在作品被挖掘出来后,

过的却还是无比凄凉的生活。

她甚至没有足够的钱,

去买创作用的彩纸!



由于民间手工艺艺术,

长期以来受不到重视,

许多非物质遗产从此绝迹。

库淑兰老人的“剪花娘子”,

最终也未能躲过一劫。



虽然被授予大师称号,

但库淑兰的晚年生活,

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

当时渐渐有了名气的她,

还是住在这暗无天日的窑洞里。

她在身体极差,腰酸腿痛时,

还要给身体更差的老伴做饭。

有时路都走不太稳,

甚至只能跪在地上切菜。



身体每况愈下的她,

靠着吃止痛药来维持着日常生活,

却无法停止干活。

因为只要她不做饭,

老伴儿就得饿死。



尽管偶尔会有很多老艺术家

来慕名拜访她,

随行带来一些物资,

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

还不排除有些人,

送东西也是带有一定目的。



每次老人见有人来访,

都会说同一句话:

“下次多给我带点彩纸。”

眼神中流露的渴望,

令人看了无限唏嘘。



有的出版社也把她的画作印成书,

但是最后只寄出一本样书给她作为酬谢。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库淑兰,

对稿费、版权这些都一窍不通。

付出了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

也只能认了。

很多人心里都清楚,

库淑兰老人的作品 日后收藏价值会很高,

大家都想方设法登门索要。

有时候仅仅用一叠彩纸,

就换走了十几张大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