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防部发布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5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歼-15D,首次公开亮相! ·  5 天前  
解放军报  ·  巍巍大雪山 ·  1 周前  
国防部发布  ·  习近平视察空降兵军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资讯+

美国护卫舰,尴尬在理想与现实间

环球资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19 20:02

正文

随着佩里级护卫舰退役,护卫舰这个舰种暂时从美国海军中淡出了。然而,美国海军关于护卫舰的争论并未因此偃旗息鼓,反而随着濒海战斗舰的未来规划调整愈演愈烈。国会、军方、军火承包商三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可新一代护卫舰究竟什么样,却难有定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美国海军为何偏偏在小小的护卫舰上迟疑不定?这还得从美国海军对护卫舰的一贯认识说起。

 


便宜的及格线

在美国的舰艇种类中,护卫舰是个历史悠久的舰种。当下,我们称作护卫舰的美军舰艇,开始于冷战中期,在此之前,美国海军中就已存在这一类型的舰艇,并赋予其“护航驱逐舰”(DE)的称呼。为防止混淆,我们姑且将护航驱逐舰和之后与其地位相当的护卫舰统称为护卫舰。

无论如何称呼,其实,护卫舰在美国海军的发展和世界护卫舰的发展极为相似,都是直到二战才正式开始。其最初的需求源于为穿越大西洋的商船队执行护航任务。在“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后,纳粹德国海军基本放弃了用大型水面舰艇进行远洋破交的尝试,转而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得到部分航空兵支援的潜艇部队身上,最早的护卫舰,就是围绕反潜和护航这两项核心任务展开的。

二战时期的美国护航驱逐舰,很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思想:它们吨位不大,却有着相对不错的航海性能;动力系统并不强大,用柴油机、涡轮电机的都有,航速不高(既有商船航速慢的因素,也有潜艇航速慢的因素)却有着很长的续航力,可以全程为穿越大西洋的商船护航;舰载武器以各种高平两用的中小口径火炮为主,出于反潜作战的需要,舰上各种深水炸弹发射装置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这些护航驱逐舰的结构简单,造价也十分便宜,便于军方大批量采购和快速建造。二战中后期,大量护航驱逐舰入役,同时满足了北大西洋护航作战和太平洋地区辅助作战两大需求,成为美国海军不可忽视的“杂兵”之一。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护航驱逐舰的发展继承了二战期间的特点。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海军建造了数以百计的常规潜艇,使得美国仍要面对与二战时期差不多的水下威胁,也让护航驱逐舰有了继续存在的必要。苏联核潜艇出现后,美军随之调高了对护航驱逐舰的航速要求;反潜导弹、反潜直升机、拖曳声呐等新技术出现后,护航驱逐舰也随之引入。当然,对护卫舰的价格控制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到佩里级时,这种“吝啬”也没有发生质变。护卫舰虽然偶尔也能加入航母战斗群,但其防空反潜能力都是编队垫底的水平。

冷战结束后,护卫舰的作战环境彻底改变。苏联解体,使曾经的红海军水下舰队一蹶不振,此前最为关键的跨大洋护航反潜任务瞬间消失,大量老旧护卫舰在这时退役,较新型的佩里级虽然还在服役,但该舰无法发射“战斧”导弹,也不具备护卫航母战斗群的防空能力,多半只能作为巡逻舰,在低威胁海域显示美国的“存在感”。美国海军对其也是不疼不爱,在其装备的“标准”-1舰空导弹退役后,甚至都不再寻求替换装备,而是直接拆除了MK13发射架后以25毫米机关炮取而代之。

显然,美国海军中传统护卫舰发展到佩里级算是走到了头,而之后发展出来的濒海战斗舰,已经和护卫舰的概念完全不同。

 


计划赶不上变化

一般情况下,外界都将濒海战斗舰视为美国护卫舰的直系后裔,毕竟无论从吨位、尺寸,还是订购数量来看,该型舰都像是为了替代佩里级量身定做的。然而,与主要在深海大洋进行反潜作战的护卫舰不同,濒海战斗舰的主要任务是在浅水近海展开,加上美国海军战略发生变化,导致濒海战斗舰与护卫舰的实际作用截然不同。

与护卫舰相比,濒海战斗舰最大的不同,是其突出的多用途性。这里的多用途性并非指防空、反潜等多种战斗功能,而是反潜、反舰、扫雷等不同的作战任务。作为一种取代护卫舰、扫雷舰和巡逻舰三类舰艇的“全能”舰船,濒海战斗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款纯粹的战斗舰艇。当然,将三种功能集于一身必然导致舰艇尺寸和成本的上涨,因此濒海战斗舰采用了任务模块思想,通过更换任务模块实现舰艇功能的转换。为缩短转换周期及提高生存性,濒海战斗舰具备45节以上的航速,方便舰艇在任务海域和港口之间往返。濒海战斗舰与传统护卫舰之间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对廉价性和数量的追求。在濒海战斗舰设计建造过程中,“量产后单价控制在三亿美元”,一直是濒海战斗舰的卖点。因为要替换的舰艇不仅仅是佩里级,所以只有保证其价格维持在一艘伯克级的四分之一左右,才能让美国海军在批量采购该舰的同时,不影响大型舰艇的经费供给。


单纯从设计上看,最终建成的濒海战斗舰,在航速、造价、航海性能等主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均衡。其单价虽然比最初价格高了20%,但尚在美军可承受的范围内。宽大的舰体具备很好的升级潜力,为不同的任务模块预留了相当的空间,宽大的飞行甲板则为其获得了良好的航空作业能力,使得传统的舰载直升机和无人机可以一同上舰。

当然,后来的故事就广为人知了,由于濒海战斗舰关键的任务模块开发出现问题,濒海战斗舰的扫雷和反潜作战功能迟迟不能“上线”,多用途性能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没有配备反舰导弹,濒海战斗舰的对海作战能力甚至比第三世界国家的小导弹艇还要孱弱。随着潜在对手的实力大幅提升,濒海战斗舰单靠隐身和航速已难以躲避打击,防空作战的必要性大幅提高。加之从国会到海军支持传统护卫舰的势力,都强烈要求海军将濒海战斗舰“护卫舰”化,濒海战斗舰项目虽未被彻底下马,但也难逃被彻底整顿的命运,原本数量高达52艘的濒海战斗舰建造计划最终惨遭腰斩,只剩28艘被列入建造计划。

比起数量上的削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可以被视为是对濒海战斗舰理念的彻底背叛:2016年9月,美海军针对濒海战斗舰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放弃可更换的任务模块,让每艘濒海战斗舰都只专注一种任务。如此一来,不仅濒海战斗舰用于快速往返战区和港口的高航速失去了意义,濒海战斗舰最大的卖点——“多用途”也化为乌有。美国海军实际采购的,只是使用同一船体且有着不必要高航速的武装扫雷舰和高速巡逻舰。

 


两条腿走路

对美军而言,所谓新一代护卫舰计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如何处理已建造好和下单的28艘濒海战斗舰,另一部分则是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和时间,将下一代的护卫舰送上船台。前者因木已成舟,只能在现有平台上改进。考虑到濒海战斗舰中有大约三分之一要装备扫雷模块成为反水雷舰艇,实际需要“护卫舰”化的濒海战斗舰还有20艘左右。

至于接下来要建造的“正规”护卫舰,虽然在早期投标阶段,美军对各种投标方案都“来者不拒”,从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提出的美国版FREMM护卫舰、巴斯钢铁同西班牙纳万蒂亚造船厂合作提出的美国版F-100护卫舰、BAE系统公司的26型护卫舰、丹麦伊万·休特菲尔德级护卫舰,到亨廷顿-英格尔斯集团以传奇级国家安全巡逻舰发展而来的护卫舰,几乎囊括了西方大多数的新型护卫舰类型,以至于在现有两型濒海战斗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护卫舰方案,反而显得不那么引人注意。


尽管如此,很快大家就发现了所谓护卫舰投标中的猫腻。按照美军的要求,整个护卫舰设计方案的选型时间只有18至20个月,对护卫舰的功能需求则要在2017财年前才能基本明确,而到2019财年,首批两艘护卫舰的订单就将下达,并开始建造准备过程。如此紧张的研制和采购进度,那些要从头开始调整并适应美军技术指标和性能的外国船厂,根本来不及拿出堪用的方案。传奇级国家安全舰虽是本国产品,但改为护卫舰后,必然会导致其本就不低的成本(七亿美元)出现大幅上涨,导致军方难以接受。这种情况下,反倒是低调的濒海战斗舰衍生方案,很可能成为海军的最终选择。

其实,早在濒海战斗舰风头正劲之时,为借助这一品牌拓展外贸市场,承建濒海战斗舰的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两家公司,就已经依托两舰设计了多款不同规格的外贸护卫舰。其基本设计思路仍沿袭濒海战斗舰既有布局,通过拉长或缩短舰体建造不同吨位的平台,并在不同级别的舰体平台上配备不同级别的武器和电子系统。

这些项目中,美国与沙特初步订购的四艘MMSC(多用途水面作战舰)比较有代表性。该型舰艇虽然尚未正式开建,但相关舰用设备已基本确定,我们不妨借此一窥究竟。


按照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公布的资料,这四艘在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基础上衍生出的护卫舰,每艘都装备一套COMBATSS-21战斗管理系统、一套TRS-4D有源相控阵雷达、一套UPX-29敌我识别器、一套低频拖曳主/被动变深声呐、两座八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两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一座“海拉姆”近程舰空导弹发射架、一门MK75型76毫米舰炮和十挺12.7毫米重机枪。此外,还有鱼雷诱饵等防御性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濒海战斗舰的空间冗余有限,即使安装MK41垂直发射系统,恐怕也只能安装长度最短的“自卫型”,这意味着其仅能装备长度较短的ESSM中程防空导弹。应该说,作为一型排水量3500至4000吨的护卫舰,这型舰艇的武器装备及电子系统算是中规中矩,基本采用了国际市场上档次较高的货架产品,而从有源相控阵雷达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配置看,这四艘舰更像是防空加强型濒海战斗舰。

假设美军自己在改进濒海战斗舰时也参照这一方案,那么,MK41垂直发射系统搭配ESSM也算够用了。不过,如果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在美军的作战体系下,所谓的“增强防空能力”,多少有点伪命题的意思。对于美军假想的未来作战环境而言,如果在诸如非洲地区这样的低威胁区域,那么濒海战斗舰目前配备的“海拉姆”导弹已足以应对可能的威胁;如果在高威胁海域作战,只增加ESSM所实现的增益,并不能保证濒海战斗舰万无一失。考虑到美军不可能让濒海战斗舰在高威胁海域孤军深入,濒海战斗舰还得依靠美军整体作战体系。相反,ESSM占据了护卫舰上不多的模块武器安装位置,反而阻碍了其多用途的扩展。而从一开始计划取代护卫舰、扫雷舰和巡逻舰的濒海战斗舰变成单独的护卫舰,濒海战斗舰“以一代多”特点的消亡,意味着美军必须重新恢复已被取消的扫雷舰队,这笔账虽然算不到护卫舰头上,但对海军而言却是不得不掏的开销。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由于传统护卫舰很少承担美国航母编队的直接护卫任务,因此跨大洋远海护航任务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护卫舰丧失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此之后,美国一直尝试重新定位护卫舰的特有使命,并用伯克级这样的高性能驱逐舰去执行不少护卫舰该执行的任务。

如今,美国的护卫舰应该做什么呢?从美国海军最早研制濒海战斗舰的动机看,美军需要的是一款能承担各种多样化任务的“杂用舰”,独自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不是将该舰编入航母打击大队,承担外围防卫任务的护航型舰艇。濒海战斗舰的各种设计,包括巨大的多用途舱室、较高的航速,本质上都是为了多用途,尤其是各种非直接战斗任务的需要。这样看来,这种所谓的“护卫舰”与其说是“通用作战舰艇”,不如说是新时代的“殖民地炮舰”。这种舰艇不需要特别强的火力,也不需要特别高的航速,更多强调的是在海外不间断保持存在,并兼顾各种辅助任务。


这样的设计使命,看起来与欧洲一些国家研制的所谓“支援舰”更相似。丹麦的阿布沙隆级多功能支援舰,德国的F125型护卫舰,都致力于满足多用途低烈度任务。相比之下,濒海战斗舰为了追求高航速而选择了超大功率的动力和相对小的舰体,在基本构型上与上述舰艇差异巨大,但在本质上,它们所要面对的威胁和所执行的任务,大体相似。

从这个角度看,美军在高威胁的作战环境中本不需要护卫舰这样一种舰艇,而在低威胁甚至和平的条件下,使用造价高昂的驱逐舰又显得太过浪费。究其根本,美国需要的护卫舰,最重要的指标仍是廉价性和可批量建造性,即以尽可能少的价格建造数量上满足需求、性能适中且突出多用途性的水面舰艇,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执着于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高性能护卫舰。正如一位军事评论员点评的那样,美国海军本质上是把濒海战斗舰当作扫雷舰、猎潜舰和巡逻舰,而给这些舰艇配备先进的防空导弹,这算个什么事。

本文经《世界军事》授权转载 未经许可不得转发 

(编辑:张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