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读者心目中的管理学家不再只有弗雷德里克.泰勒、马克斯.韦伯、彼得.德鲁克……
老子、孔子、鬼谷子……,曹操、刘备、司马懿……,这些中国智者和王侯将相们的管理智慧,也将照亮管理学的殿堂。
里面住着“历史上的第三类英雄”,也罗列着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
科学家在霍桑工厂做实验;名叫曹操的人一会要穿红袍,一会又换上绿袍。帮萨达姆做了个SWOT分析,给麋鹿装上了重重的角。梁山好汉教你如何定岗位定编制,唐三藏教你如何当领导。中药里也有管理学,武侯诸葛先生帮你升级怼人的技巧。
热爱传统文化的管理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邮电大学教师赵玉平老师。怀揣数树叶的心情,不怎么会数钱,动不动就拿稿费和版税做公益。有事没事骑小黄车在校园里狂奔,录完节目蹲街边吃煎饼果子。自己常常顾不上吃饭,成天惦记着给学生做饭。(友情提示:蹭课堂建议提前占座,服“含笑半步癫”者谢绝入内)
全书以思想史为核心,体系框架为载体,技能应用为导向,并且包含许多管理行为学的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以四个基本管理功能为特色,分别是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选择管理,以及情绪管理。工作与生活中的诸多管理问题,都能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个人日常的自我修养,需要从“修口”二字做起。白云观有一副对联“世人都道神仙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就和“修口”有关。《易经》六十四卦中第二十七卦叫做“颐卦”。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可见,所谓修口,一是要管理好饮食,做到饮食有节;二是要管理好言语,不说恶言恶语。清代末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所建的园子取名“颐和园”。什么叫“颐和”?也就是要修口,通过谨慎言语,节制饮食,保持和谐,从而实现平安长寿。在曹操的诗中,也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一个人的心态平和,健康长寿,生活幸福,都要从“修口”开始。作为管理者,更需要明白“慎言修口”的重要性。
本书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融入到西方的管理学体系中。站在东西方两个学术理路交汇的入口,让读者在接受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时候,能够兼顾西方管理学体系的系统性,以及东方管理思想的人文情怀、历史案例,以及哲理思想。在章节的结构中,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以及趣味性,加入了“谈古论今”,理论阐述结合生动的历史和现实案例,使全书内容的铺陈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一脉相合。
证实偏好指人们常常有一种证实自己观点的倾向。即当人们有一个观点时,就会无意识地寻找证据去证实它。反映到决策上,就是当事人给自己预设了立场或者已经形成某种设想时,往往会倾向于过度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掉那些否定该设想的重要信息。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蜀汉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诸葛亮发兵伐魏,一路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在大好的形势下,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大将,却委派参军马谡镇守街亭。为什么派马谡呢?首先,诸葛亮有信心,北伐一定成功;其次,诸葛亮有私心,街亭是此战役的关键点,北伐胜利了,街亭守备司令是第一功,这个功要留给马谡。结果没想到马谡违抗命令,舍水上山,不守城池,导致全军大败。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诸葛亮不得已,只好流着眼泪把马谡给斩了。
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读懂的讲管理的书。人人都需要学点管理,管理不是枯燥的模型和规则定理,而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的身边生活、有趣的日常现象。通俗的风格,学者的素养;含蓄又卓尔,低调的张扬。不用怀疑,说的就是它啦!
《西游记》里描写东胜神州傲来国中有一花果山,山顶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孙悟空称王之后,将自己的名号隐去了石字,称作美猴王。紧接着,他又做了一件事——序齿排班。他给群猴分了工,按岗位级别分了君臣佐使,有管民政的,有管军事的,也有管宴饮娱乐的。自此,花果山有了明确的组织结构,群猴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清晰,这对花果山在之孙悟空跟随唐三藏西天取经之后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石猴称王这件事中,我们认为一群人要做事情,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确定领导权,就是谁说了算;第二,确定分工,就是把每个人放在什么位置,他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如果一群人做事情,没有领导权,没有分工,这群人就是乌合之众,数量百万也没有一点用。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但其实,有了权力和分工,这个力量才能迸发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权利、没有分工,这个力量只能是一锅粥,一团烂泥。孙悟空给群猴带来的最大的进步,就是有了核心领导、有了分工,而在这个核心当中,孙悟空居于金字塔顶端,是最说了算的那个人。称王与序齿排班,为孙悟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团队的基础。
管理学需要对鲜活的管理历史、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人物的关注。本书立足于现代管理学理论框架,是由丰富鲜活的典故、案例、史料构建而成的管理学画卷。强调运用大家了解的、日常的、耳熟能详的案例阐述管理的规律和深刻道理,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筷子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包含了以下三个哲学思想:
一是要“一阴一阳”。夹菜的时候,一根动一根不动,一静一动谓之道,动是阳的一面,静是阴的一面。
二是要“天圆地方”。筷子的形态一头方一头圆,手握方的一头,用圆的一头夹食物,这提醒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执方捋圆,计划控制阶段需要立规矩、守原则,具体执行阶段则要善观形势、懂得变通,无方不立,无圆不行。
三是要“以简驭繁”。即使是满汉全席,用一双筷子,都可以送到嘴里,而不像西方人吃饭,放一排刀叉,大的、小的,不同的食物得换不同的型号。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灵活性与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