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1948年逃到台湾的张国焘,为何不到一年就离 ... ·  13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杨煜达谈千年中国时空尺度下的极端旱涝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图帝

秦王不扯后腿,白起能统一天下吗?

地图帝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0-06 11:55

正文

(本篇约1.6万字,晚上不敢看,杀人最多的一篇)

长平之战,斩首赵军四十五万?秦军伤亡多少

长平之战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王龁战廉颇,下半场白起战赵括。王龁战廉颇的部分请参阅本系列作品“廉颇”相关章节,本文主要讲白起。

公元前262年,廉颇利用丹河天险,以及大粮山和韩王山的地利,将王龁的秦军阻挡在丹河以西。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以丹河为界的对抗,从公元前262年持续到公元前260年。赵、秦两军不断增兵,秦军总兵力约五十万,赵军则超过四十万。双方陈兵九十万,让其他诸侯国汗颜。赵孝成王和秦昭襄王都想早点决出胜负,两国已经被这场旷世持久战拖得不堪重负。

眼看各国救援无望,而赵国的国力又不支持廉颇继续打持久战,赵孝成王迫不得已,用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不求大败秦军,只求尽早结束战争。

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独子,是个千年难遇的天才,他与人谈论兵法,当时天下没有人超过他。

赵国换将与能力无关,只是理念上的差异。主守派廉颇固守的战略,让赵国撑不起,被迫换上主攻的赵括,以早日结束战争。

赵孝成王对赵括的要求,就是尽快寻机开战,打成平局就算胜利,只要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好。

几乎同一时间,秦昭襄王暂时放下成见,隐藏忌惮之心,迅速起用武安君白起。这次临危受命是秘密进行的,除了白起的几个心腹大将,秦军自己都不知晓。这次换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场上的对位换人,对方用一个前锋换下一个后卫转守为攻,己方立即用一个射手换下一个前锋,以攻对攻。

然而这次换人,内藏玄机。秦昭襄王对秦军内部将领下令,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立斩不赦。秦昭襄王这样做的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是忌惮赵括,赵括用兵如何,谁也不知道,但赵括早就声名鹊起,恐怕武安君白起心里也没底,能否全胜马服君的这个天才儿子。

二是担心赵括知道秦军换将后,龟缩不前。虽然赵括来长平前线,就是来结束对峙的,看似不会迟滞不前,但白起经常杀降,赵军若知白起来了,即使战败也会拼到最后一人。

图-长平之战 白起战赵括

两鬓斑白的武安君白起,夺取上党之心绝对不亚于秦昭襄王,他在上党忙活好几年,由于秦王猜忌,最后被赵国渔翁得利。白起这两年虽然人不在上党前线,他的心却一刻都没离开那里。

白起抵达上党,只见上党山势起伏延绵,草木茂盛,风光如画,他却没有心情欣赏。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垒城,深挖壕沟,布置陷阱,等待赵军前来突击。

赵括抵达长平前线,也做了一番调整, 更换了部分将领,也更改了约束。

赵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一个脑袋,他要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每个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帐下的这些将军,这些都尉,这些百夫长。如果算到百夫长级别,四十余万大军就有四千多个百夫长,要指挥这么多人,当然要换上与自己一条心进攻的将领。那些还念念不忘廉颇,一心只想防守的将领,势必在进攻中不得力,与其战时拖后腿,还不如现在就撤换他们。

至于更改约束,更加势在必行,因为廉颇此前的约束,是以防御为主的,要鸣鼓而攻,指挥号令当然要改成进攻为主的。

赵括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要求他将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队,改造成一支巴西式进攻型球队,不更换队员和改变战术,肯定是不行的。

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赵括首次作为主将,便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没有发生什么乱子,已经展现其大将风范。

赵括稳定军心后,指挥赵军渡过丹河进行大反攻,长平大决战终于登场!

赵军沉寂三年,突然之间的反攻,气吞山河。赵军前部狂飙突进,如同一阵阵狂风卷起,往秦军壁垒冲来。

为了诱惑赵军深入,王龁暗中调走部分第一线的守军到光狼城集结,同时下令,任何情况下,所有守军必须坚守壁垒。

数十万人短兵相接,气氛摄人心魄,双方杀得尸横遍野,上党的大地颤抖不已。

秦军光狼城大营,黑色大旗迎风飘扬,上面绣着黑底白字的“王”字,秦军对内仍然隐瞒着武安君上任的消息。

秦军中军大帐,众将校憋了两年多,如今见赵军倾巢出动,纷纷请战支援前线。不料王龁却一反常态,坚持不支援,众将围住主将王龁,个个慷慨激昂,跃跃欲试。

一位裨将恳求道:“大将军,赵军气焰如此嚣张,何时才能出战啊。”

王龁摇头示意坚守不战。

又一位将军郑安平道:“大将军,不救前方营垒,至我大军损兵惨重,究竟是何故!”

王龁不答话,不论怎样秦军确实损失惨重,他这个主将难辞其咎。

郑安平又道:“将军胆怯的话,我郑某愿率一军前往迎敌。”说罢就做出帐作战状。

“放肆!”武安君白起一声厉喝,从屏风后面闪出。

一位头不大、白发朱颜、下巴尖尖的老将走了出来,正是白起,众将大惊道:“武安君!”那郑安平双腿亦像绑在木头上一样纹丝不敢动。

“诸位将军,引诱赵军渡过丹河,退守空仓岭一线,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帐外不远处鼓声、号角声四起,一名军士来报:“禀报将军,赵军前部数千人攻打光狼城!”

帐中将校惧惊:“赵军来的如此快!”

只有武安君笑道:“本侯为何一退再退,马上就有答案了,诸位立即去指挥守垒,没有本侯的命令,不准一个军士出垒迎战。”

赵军来的快,而且来的坚决,因为武安君作战的一贯思路,是不惜军士性命,无论是对方的还是己方的。

为了让赵军远离丹河,武安君令王龁将部分第一线丹河守军召回,然后命剩下的守军坚守不能退,同时又不派援军,等于将几万丹河沿线守军置于赵军的刀枪弓弩之下。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戏真做,让赵军杀死几万秦军,岂能让赵括全军渡过丹水。

入夜,秦军光狼城大营,中军大帐,熊熊燃烧的牛油火炬,将帐内照得宛如白昼。

帐内依稀可闻几里外,赵军将士的呐喊“直捣咸阳”,听着分外刺耳,这也说明赵军主力已经到达附近。

大将王龁紧握拳头,对上首的武安君兴奋道:“君上,赵军终于上钩了,此番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白起压抑住兴奋之情,迅速安排将军王陵和司马梗两项任务,二人领命而去。

王龁对武安君的计谋佩服的五体投地,为自己的轻率感到些许不好意思,高声请命道:“君上,可有任务交予莫将?”

武安君道:“将军莫急,待赵军后撤,将军可趋兵猛追。”

这个时候,赵军大部反击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秦军依城修筑的无数壁垒。

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从赵军开始反攻到遭遇壁垒,这一阶段已经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武安君布置的几万诱饵,几乎全军覆没。赵括背负兵法天下第一的美誉,的确有两下子,迅速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

赵国朝堂之上,年轻的赵孝成王意气风发,对众臣道:“马服子不负寡人之望,秦贼(秦则,即秦昭襄王),待赵括将军到河内将尔等生擒!”

赵国众臣纷纷向赵孝成王道贺,赵孝成王踌躇满志,一副即将完成祖父、父亲未完成的功业模样。

赵军对秦军造成如此大的杀伤,赵军主将赵括,何许人也?

我们从赵括的出身,或许会推测他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从马服君赵奢的严厉家教来看,赵括更有可能是虎将无犬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赵括,赞誉之词溢于言表:“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意思是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起用兵,天下无双。

太史公在写《史记》时,用词考究谨慎,我们再看司马迁对其他名将的评价。

太史公评价白起:“善用兵”。就三个字,给改变战国局势的战神,太史公好吝啬。

太史公评价乐毅:“好兵”。就两个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评价王翦:“少而好兵”。比乐毅多两个字,意思差不多。

太史公评价廉颇:“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良将前面加上赵国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颇在赵国独一无二,放眼天下却难与乐毅、白起、王翦并称。同时再加一句“以勇气闻于诸侯”,言外之意廉颇胆略过人,韬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评价李牧:“赵之北边良将”。良将前加上赵国北方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欢李牧,评价比廉颇还要低。

现在我们清楚了,太史公对赵括的评价“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是非常高的,赵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不过战场风云莫测,赵括统领的赵军,很快遇到麻烦。

光狼城和附近壁垒,磙木、擂石齐下,赵军前部数万人不得不限于停滞。赵军还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军数量,要超出赵军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赵军迫近,此时数万弩箭从天而降,黑压压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云盖下,一瞬间这一支赵军竟是连呼喊哀号都没有来得及发出,上千攻城赵军静悄悄地瞬息间就被屠戮个一干二净。

赵军震惊!全身汗毛都竖起的惊悚!秦军痛快!一口恶气出之而后快的舒畅!

这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若是赵军继续全线进攻,这一千赵军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当赵军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军坚固的垒城,赵括审时度势,下令全线退兵。兵法上说“不利则退”,赵括用兵法是没话说的。如果说在野战中赵军还占优的话,攻打坚固的壁垒,赵军损失就太大了。

这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方大举进攻取得1:0的领先优势,立即转为防守。赵括确实有两把刷子,并没有一味地只知道进攻,赵括“ 天下莫能当 ”的兵法,绝非浪得虚名。

然而武安君白起,也绝对配得上“善用兵”三个字,就在赵军取得局部胜利的同时,武安君白起的两路神兵,从天而降般于两侧偷袭赵军丹河东岸的大后方。

第一路秦军,由司马梗统领两万五千人,从东北面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后面,切断长平赵军与邯郸以及北上党的联系。

第二路秦军,王陵领五千轻骑兵渡过丹河,切断长平赵军与大粮山的联系,大粮山是赵军屯粮所在,秦军虽然不能占领大粮山,切断道路却是可行的。

随着战况的深入,白起也对这两支神军不断增兵,力图困死赵军。

反过来赵军撤退,秦军追击。在赵军撤退的过程中,王龁岂能让赵军安然撤退,他统领秦军对赵军展开压迫式的追击,不让赵军返回丹河东岸,也为两路神兵争取时间。

赵军一面放火烧林,一面布置陷阱,用强弩兵断后,退得井然有序。秦军纵然能拖慢赵军的步伐,却未能大规模杀伤赵军。

赵括指挥的赵军,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主力还是渡过丹河,又回到长平大营。

在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赵军少有数万人阵亡,秦军损兵折将更多,战损还是秦军更大一些。

然而秦军的损失绝对也是值得的,就在赵军退回长平大营时,秦军司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长城,王陵部则切断大粮山与长平大营的联络。

现在战场的格局大为不同,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秦军已经对赵军完成战略包围,将赵军限制在白里石长城、丹河、小东仓河谷这个三角区当中。

如今赵军与大粮山的屯粮点失去联络,若要打通粮道,赵军必须控制住小东仓河谷。然而小东仓河谷水虽不深,但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除偶尔冒出的几蓬杂草之外,别无他物。

要在毫无隐身之处的小东仓河谷运送粮草,赵军明知关山难越,也不得不奋勇突围。赵括令部分赵军分别向百里石长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围,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却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粮山强运粮草。

可秦军主帅是白起,哪能这么好糊弄,白起锚定赵军缺粮,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东仓河谷。

赵军奋力抢运粮食,秦军拼命阻击,两军在小东仓河谷展开激战,河里和岸上,一时喊声鼎沸,杀声震天。

小东仓河谷中,尸积河道,血流成渠,极少数赵军血盈袍铠,也只扛了数袋粮草返回长平大营。

赵军大营还有三十万人上下,光是千夫长就有三百多个,这点粮食也就是千夫长们一顿的口粮,连赵军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军守住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军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大于赵军的,只不过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面对秦军的包围,兵法造诣天下第一的赵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向邯郸方向突围。 秦军据险而守,若赵军三十余万人向邯郸撤退,难以调度,半途还会有不赀之损,突围并不划算。

赵括派人向邯郸求援求粮,此时若邯郸方面派来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邯郸运来粮食,长平赵军根本不怵秦军。

要说赵国的援军,只有李牧的边军,实力比较强劲,其他的军队数量不足。

生死存亡时刻,将代郡、云中、雁门等地的李牧守军调来,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可当时李牧还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后才会大破匈奴。若李牧军南下,是可以改变长平战局,但匈奴亦有可能乘机南下。

权衡再三,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还是不敢调动李牧的边军。

于是赵括修筑和加固营垒,以防秦军攻击,虽然援军无望,只要邯郸方面运来粮草,三十余万赵军足以与秦军周旋。

赵军长平大营的余粮所剩不多,仅可维系一段时间不至饿死。此时赵国也在动用外交攻势,平原君派人到魏国、齐国、楚国借粮。可是长平胜负未分,这几个诸侯都不愿意借粮给赵国。赵孝成王下令从赵国各地征调粮草,准备给赵括再雪中送炭。

然而此时,秦昭襄王却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他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每人赐爵一级。相当于每人要发一套田宅,一顷地。秦昭襄王深谙战争之道,此时他是下了血本,决定与将士一起分享日后胜利果实。

河内郡原属于韩国,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国这前几年一直在攻占河内郡的领土,但是却并没有在河内郡征兵。

河内郡靠近上党,秦昭襄王从这里就地取材,也是时间所迫,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现在有个问题,秦昭襄王用这一支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军做什么?是去长平战区冲锋陷阵,还是给大军运送粮草呢?都不是,秦昭襄王要用这一支大军,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国邯郸方面,如果要运送粮草,此前是先从“4羊肠陉”和“5滏口陉”运到北上党,再由北上党南下。但是南北上党之间的百里石长城,已经为秦军所有,那么赵军运送粮草,只能是通过魏国的“3白陉”来实现。

秦昭襄王临时组建这么一支军队,为的就是将魏国的“3白陉”堵死,对整个长平战场再进行一次外围的包围,目的是阻止邯郸的援军,断绝长平赵军的救命粮草。

这支秦军数量足有八万至十万,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对付同样是民兵为主的赵国运粮部队,不成问题。如果赵国像他一样征召无作战经验的少年来,那这支秦军就不惧赵国援军。如果赵国调北方的精兵来,数量必然有限,秦军新兵蛋子修筑垒城守之,也无大碍。

战争打到这里,赵括的军队就难受了,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全是赵括的错,年轻的赵孝成王比之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确实判若云泥。

令人遗憾的是,赵孝成王也没有给赵括更多的支持,赵孝成王放权给赵括,这在一场中小型战争中没有问题,但是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旷世大战,国君在背后光有信任是不够的,还得顶力支持。

在对大将的支持上,秦昭襄王就老辣得多,他秘密更换主将白起,亲自赶赴与上党郡相邻的河内郡督战,再征发河内十五岁男子参战,切断赵军粮道。

在这种危难时刻,赵军猛烈攻势宛若排山倒海,恰似惊涛拍岸,雷霆万钧向小东仓河谷的秦军冲击过来。

血腥的味道弥漫在小东仓河谷的空气中,秦军用尸体组成盾牌阵,抵挡住赵军一波波箭雨,接着双方刺刀见红,血战到底。

千军万马,杀得沙石弥漫,天昏地暗,积尸几层,天地震撼。

白起不断增兵,这才抵挡住赵军猛烈的攻势,重新控制住满是断臂残体的小东仓河谷。

不过这还只是赵军强力突围前的预演,“天下莫能当”的赵括,自然不会只有这点本事。赵军最为强悍的突围,在尸横遍野中隆隆开场。

四万赵军精锐,披甲戴盔,整装待发。赵括将四万精锐分为四队,轮流冲击秦军营垒。

好比足球比赛中,在两队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全场比赛一支球队猛攻90分钟是不可能的,这是体能决定的,与意志无关。但是比赛中,15分钟之内进行满场飞奔的猛攻,却很常见。

赵括让每一队赵军精锐,攻击一个时辰,然后休整三个时辰,轮番给秦军造成强势压力。

如果在足球比赛中,可以每隔15分钟换掉所有队员,那么球队势必90分钟内都能保持强大的攻势。

足球比赛换人名额没有这么多,但是战争中却可以做到,赵括使用的这种高压打法,确有其父之遗风。

赵括的四队精锐,每队攻击一个时辰,休整三个时辰,每队冲击四五次之多,一共对秦军发起了十六到二十次冲锋,一直保持强大的张力。

算时间,也就是在长达两日一夜的时间里,赵军的猛烈突围,有如长江黄河一般滔滔不绝。

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策略,秦军若不是秘密换上白起,恐怕数十万大军,要栽在赵括手里。

武安君白起早就看准小东仓河谷这个要害,屡次增兵这里,这才抵挡住赵军的冲击,然而赵军的这次前无古人的冲击,秦军能抵挡得住吗?

秦军负责小东仓河谷防务的是王陵,此人出身于百炼成钢的铁鹰锐士,勇冠三军,若无他这样的猛将统领,这条线只怕已经失守了。

在赵军这种令人窒息的进攻中,王陵的秦军顽强抵抗,无奈人的体能有极限,每当赵军新的生力军上场之时,秦军就大吃其亏,所幸白起每个时辰都派援军前来加入战斗。

一日一夜之后,赵军利用生力军换班的时机,突入秦军防线的几个缺口,秦军的阵线被杀乱,眼看防线要被突破。

王陵睁着嗜血的双眼,对四周大声疾呼:“老秦人,给我顶住,贼他赵括!”

周围的秦军闻主将就在身边拼命,在这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陡然间声威大震,以其坚忍和顽强,拼死抵抗,秦军又爆发出一股莫名的力量,堪堪把赵军赶出阵地,守住河谷通道。

两日一夜,王陵精疲力尽,眼里尽是血丝,背靠几具不知是敌是友的尸体,仰天叹道:“武安君,末将尽力了。”

确实,人类有极限,王陵与他的老秦人,都到达了人类的极限,此时赵军一波攻势被挡住,王陵已经指挥不动双手双脚。若是赵军再来一番进攻,王陵也只能用嗜血的眼神去对抗赵军了。

可就在此时,赵军最猛的攻势来临,赵括选取四千精锐将士,亲自率军突围,也是最后一次突围。

赵括的兵法造诣,确实到了一定境界,在这种危急时刻,还能有条不紊地组织突围,体现出他“天下莫能当”的兵法素养。

赵括亲自上阵,说明赵军也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赵括抱着要么战死,要么突围的决心而来,王陵这回恐怕真要前功尽弃。

四千精锐分成四队并不像之前那样分次突击,而是排开战线,全面出击。因为都是精锐,只要突破一点,就能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秦军防线。

生死存亡,还是武安君料事如神,他不敢小觑马服子赵括,又一支秦军援军赶到,正巧遇到赵括的突围。这不是赵括的错,秦军是据险而守,且主帅是从未败过的白起。

在整个的赵军突围过程中,秦军始终占据一个优势,秦军是以半饱的状态出战,那边赵军大多饥肠辘辘,若非如此,秦军固守的难度将大增。

随着战况的进行,赵军缺粮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是赵括宁可亲自突围,也不愿停顿的原因。

赵括最后一次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以身殉国。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又多了一个。

与之前的突围不同,这一次赵括是明知必死,却勇敢地选择这条悲壮的死路。赵括选择一死,因主将不死这场战争就不会结束,赵括不死秦军如何能相信赵军会投降呢。

赵括阵亡,赵军在绝食的情况下,全军投降。赵括以自己的死,去换取二十余万大军(四十余万已经阵亡一半)的生命,其深明大义有几人能理解!

王陵成为长平之战的大功臣,日后他将有机会统领秦军主力,围攻赵国邯郸,得益于他在长平浴血奋战的奇功。

如果长平之战就此结束,赵国却并没有输。就双方的伤亡而言,赵军损失二十余万,秦军损失近三十万,秦军难言胜利。几个月前赵括上任之际,赵孝成王给他的任务是:结束战争,哪怕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结果也可接受。赵括完成赵孝成给他的任务,结束了自己的图腾。

长平之战却并未就此结束,接下来最为高潮的部分到来。

赵括一直不知道一件事情,长平之战秦军的主帅,已经换成白起。如果赵括知道对方的主帅是白起,绝对不会无故牺牲,而是会选择鱼死网破,一直突围,直到赵军全部阵亡。

若赵军知道对方是白起领军,恐怕就没有赵人愿意投降了,这又反衬当初秦昭襄王封锁白起上任的消息,绝对是必要的。赵军投降之后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缴械后饥饿的赵军,就只有挨宰的份。

武安君白起,有一个特点,从来不给对方留活口,不论是对方的士卒还是俘虏,统统杀光。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余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五万,长平之战斩首四十五万。

在此前的多年时间中,秦军虽然屡屡战胜对手,杀敌无数,但是秦军伤亡也很惨重,按照军功爵位制,杀敌一千自损一千是没有军功的,何况秦军很多时候还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百。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的伤亡一直都比赵军多,但若是把长平赵军二十万俘虏杀掉,秦军可以进爵位的人就比比皆是了。

秦军杀降卒,已经是一种传统。白起已经是武安君,但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军将士,军功又有几何?为了兄弟们的爵位,必须杀俘。

当然,秦军杀俘的理由还有很多,比如粮草不济,比如降卒无法安置,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掩饰白起心中那个真实的原因:军功爵位制。

秦军中军大帐,武安君背对众将,黑白分明的瞳子异常坚决,冰冷的嘴里吐出一个字:“杀!”

二十万卸甲去枪的赵军降卒,带着解甲归田的美好愿望,随着一阵阵漫天弩箭从天而降,几个日夜之间,全部被秦军或杀或坑。

为了计算战功,秦军将赵军的头颅集中,堆成一座座小山清点,其状若人间地狱,魔鬼之城。

秦军在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刷新斩首的记录:

为了打击赵国剩余军队的士气,白起释放二百四十个未成年的小军士,让他们回邯郸去给赵孝成王报告这个僵耗。二百四十个未成年少年,吓得一个个瑟瑟发抖,惊惧间骇然变色,仓皇间向东奔逃…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也改变了两百多年战国的格局。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是旗鼓相当,双方各有胜负,秦国稍占优势,但没有统一六国的必然征兆。长平之战后,赵国大量青壮年牺牲,大将赵括殉国,中原再无一国可以独自抵抗秦国。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七十余万人阵亡,是战国历史上最为悲惨壮烈的时刻。长平之战,秦军坑杀二十余万赵军俘虏,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事件。


邯郸之战,信陵君横空出世,秦王赐死白起

长平之战刚结束,秦昭襄王立即请武安君白起回咸阳“养病”,几十万大军在白起手里,秦王想起来就毛发倒竖。

白起曾挑选二百四十名年少的赵军,放他们回邯郸报信。邯郸之战,紧随长平之战发生。

秦军在长平之战总计斩杀赵军达四十五万,最后白起放这些小赵军回去,并不是突发慈悲心,而是让这些残兵将赵军在长平的僵耗报与赵人知晓,好打击各地赵军的士气,以便一举攻灭赵国。

赵人闻长平之惨剧,惊骇万分,举国悲恸欲绝,哀毁骨立…

一般来说,悲痛有可能转化成两种情绪,一种是绝望,一种是希望。

赵国人来不及悲痛,因为秦军发起令赵人窒息的攻势,试图让赵人心理崩溃,让赵人的悲痛之情彻底沦为悲观绝望之念。

白起回咸阳前,迅速作出部署,司马梗北上攻打赵国旧都晋阳,王龁东进攻打赵国要塞武安。

图-邯郸之战秦国出兵

赵国人还没搞清楚长平之战的过程,只知道秦军斩杀长平四十五万赵军。正常赵人的思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平秦军如此凶猛,赵国任何城池的兵力都严重不足,即便都城邯郸内外也只有四、五万守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赵军近乎绝望,士气萎靡不振,这正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期待的效果。

于是春秋战国史上最坚固的一座城池之一,赵国旧都晋阳城,空有坚固的城防,却没有士气高昂的守军,竟然被司马梗统领的秦军攻破。

当年赵鞅和赵无恤都退守晋阳,才避免赵氏家族灭亡。晋阳这座赵氏家族标志性的城池,就这样沦为秦人之手。

秦军另一路也很凶猛,王龁不仅攻克赵国要塞皮牢城,还向东攻克武安城。武安是赵都邯郸西面的一座要塞,距离邯郸只有一百多里,武安城破,邯郸岌岌可危。

长平之战后,秦军几乎全据南太行山,“天下之脊”太行山被秦国占据一半。

但秦军凌厉的攻势,并不是赵国面临的唯一威胁,在赵国东北方向的燕国,此时也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

燕国策反赵国武垣令傅豹,并在武垣集结兵力,厉兵秣马,大有与秦军形成东西夹攻,灭亡赵国之势。

自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即位以来,赵燕关系密切,特别是五国伐齐期间,双方军队配合默契。现在赵国武垣令傅豹,本也是燕国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