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ance with GenAI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一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最低调的「AI 六小龙」阶跃星辰,在 ... ·  1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创投公司 ·  15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传日本财团起草特斯拉投资日产汽车的计划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超越ChatGPT,马斯克的Grok升至苹果 ... ·  昨天  
APPSO  ·  实测马斯克口中最聪明的 AI,就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ance with GenAI

读书笔记之《云上的中国:激荡的数智化未来》

Dance with GenAI  · 公众号  ·  · 2025-01-24 21:06

正文

《云上的中国:激荡的数智化未来》是吴晓波与阿里云合作的成果,通过深入调研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中国各行业和社会转型的深远影响。

全书围绕“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论点展开,通过多个章节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如何重塑传统行业、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并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产品智能化,让产品更懂我

本章通过波司登、红蜻蜓等企业的案例,展示了传统制造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智能化升级。波司登通过建立数据中台,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智能化改造,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和消费者体验。红蜻蜓则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了“人、货、场”的全面数字化重构,增强了品牌竞争力。

吴晓波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通过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改造,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服务智能化,让运营变得场景化

本章聚焦于服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以西部机场、光明乳业、中国飞鹤等为例,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如何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西部机场通过智慧化改造,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光明乳业通过数据中台建设,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销售模式。

对光明乳业而言,数字化不仅是优化企业经营全流程的利器,也是改善组织阵形、流程制度,甚至重塑企业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光明乳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企,厚实的传统培育了它重视产品质量、经营踏实稳健的优秀基因,但与此同时,也使光明乳业多多少少存在决策链条长、经营灵活度不够的缺点。更重要的是,数字化将推动管理理念的变化,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传统的管理决策体系比较依赖于人的经验,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悖论:有经验的人往往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远离市场的“炮火”,无论是反应时间,还是决策的准确性,都很有可能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直接面对市场变化的基层,或者经验不够,或者授权不足,没有能力实施决策和组织应对。数字化的好处是,能将反映客观情况的底层数据实时呈现出来,让各层级人员看到“同一个事实”,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变异,缩短决策链条;同时,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还能给出超越个人经验的最优解,这显然能对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当工作方式得到改变、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企业文化的重塑就成为一种必然。传统科层式的,决策链条、执行链条单向流动的格局将会渐渐淡化,人们将更加注重以数据实时表征的经营结果为导向,多中心、自主决策、高效应对市场变化,使光明乳业这个大象般的庞然大物,同时拥有羚羊般矫健的身躯。当然,由于数字化转型要变革的是人的观念,甚至要变革组织、变革文化,对老员工比较多、思维惯性比较大的传统企业来说,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光明乳业在组织推动上,就下了很大的力气,成立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通过培训、工作坊、业务实践等方式,向员工传递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帮助员工提升认知,适应变革。

飞鹤案例的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意义在于,它也经历过众多中国企业容易步入的转型误区,希望像采购大型设备一样,一次性采购完美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自身的所有问题。如果是秉持这种思维,企业转型很难取得理想结果。几乎所有成功案例都表明,数字化转型是首先要进行思想意识转型,数字化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企业本身在数字化转型中要发挥“驾驶员”的作用,而数字化技术实际上只是提升动力,如果方向有偏差,仅依靠动力,跑得再快也不能到达终点。飞鹤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出了合理改变,这是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

——吴志刚/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

阿里云和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合作研发“AI养猪”,遇到一个行业难题——贪睡的母猪总是压死猪崽。为解决这件事,有一个工程师在猪场里蹲了3个多月,拿出了解决方案:在产床上安置麦克风,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分析出猪崽被压住发出的尖叫,通过产床震动“恐吓”母猪,并提示饲养员前往解救。用这个办法,每年每只母猪生下的猪崽多存活3只。要知道,近两年猪肉价格不菲,3只猪崽的价值,相当于一台旗舰机型的国产手机。这位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计算机工程师后来在项目总结里写道:“要想真正帮助传统行业,必须弯下腰跳进猪圈、走进牛棚、去到田间才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绝非停留在写字楼里研讨,形成一纸方案,而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去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熟知行业痛点,从业务需求着手,对生产场景精准把握,更懂技术,也更懂行业,双管齐下,不断迭代,才能做到技术与行业的双向、深度融合。

吴晓波指出,服务智能化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场景,提升用户体验。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章:从农场到餐桌的数字化搬运工

本章通过寿光蔬菜工厂、汉源花椒等案例,探讨了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寿光蔬菜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蔬菜种植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汉源花椒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管理。

吴晓波强调,农业数字化是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的关键。通过数字化技术,农业可以实现精准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

第四章:大国重器,走向中国制造2025

本章聚焦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攀钢、德龙钢铁、陕煤曹家滩智慧矿区等为例,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管理流程。攀钢通过“钢铁大脑”项目,实现了炼钢过程的智能化;德龙钢铁通过数据中台建设,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第一个是钢铁料消耗项目(或称“AI炼钢”),这是阿里云团队极力推荐的项目。所谓的钢铁料消耗,是指在转炉炼钢环节,技术工人要根据经验公式,在铁水中实时加入一定量的废钢、合金等原料,确保最终产品组分达标。这对人的经验和注意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出错,就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必须耗费额外的时间和成本进行补救。阿里云的团队认为,这一环节有充分且高质量的数据,有可靠的反应机理,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计算配料添加量,对人工作业进行替代。2019年11月,AI炼钢项目正式上线;2020年2月,智慧表检项目正式上线。因为两个项目都是用“电脑”代替“人脑”进行生产,因此被人们亲切地合称为“钢铁大脑”。

钢铁大脑好不好用,一线工人最有发言权。转炉炼钢工朱小舟,当年是被师傅手把手带了半年后,才算入了门。由于炼钢环节的反应条件和组分十分复杂,即使入门之后,也还涉及熟练程度和注意力的问题。有时甚至仅仅因为操作工的情绪波动,都会导致合金量的少加或错加,这意味着流水线的卡顿和回炉,也意味着成本的损耗。钢铁大脑上线后,变化十分明显。首先,人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观察软件、记录数据和按计算器的工作被一键替代,少加、错加配料的可能性被降到了最低。其次,大数据取代了人工经验,能够快速精确地计算出最优解,直接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成本。而且,钢铁大脑就像人脑,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按朱小舟的话说,“最开始用起来不一定怎么样,但是后面感觉它有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阿里云的炼钢工艺优化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算法,在不同的来料、温度、冶炼目标等限制条件下,快速计算出炼钢辅料的种类和添加量。这一方案取代了人工经验的计算,可以将钢铁料的投放计算得更为精准,预估吨钢将节省钢铁料2~6公斤,相当于每年节省成本2000万元左右。同时炼钢工序也将更加高效,如果每炉钢水节省1分钟,就相当于每天多炼3炉钢,多生产100多吨钢材。

几乎所有的新闻通稿都将双方的合作过程说得云淡风轻,但事实上,传统思维与数字化思维的碰撞几乎无处不在。从阿里云工程师进场的那一天开始,怀疑的声音就围绕着他们。

“他们的产线工人大部分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觉得你压根就不懂我的生产工艺,靠什么来改造产线。”参加项目的阿里云架构师回忆道。水泥制造看似“傻大笨粗”,其实涉及上百个工艺参数,在高温煅烧环节,窑内温度可以高达1400~1500℃,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判断都是经验性的,没有人精确地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更没有办法精确地了解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但阿里云的工程师们,有着越过工艺而直接理解数据的“独门秘技”。为了建成“水泥工业大脑”,他们设计了三个模型:预测模型、优化模型和反控模型。具体地说,预测模型是把所有的历史数据“喂”给机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自行找到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能够预测给定条件下的能耗数据;预测模型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可以逆向破解最优能耗所需要的生产条件,给出优化操作的建议,这就是优化模型;如果优化模型在产线上被证明是可靠的,就可以用机器直接替代人工进行操作,这就是反控模型。

用大数据武装起来的“水泥工业大脑”渐渐征服了东华水泥上到领导层、下到一线员工的全体人员。大家都意识到,水泥产线上老师傅带新徒弟、代代相传的传统模式,未来一定会转变为“AI师傅”自主实践、人工予以辅助的模式。如今,在东华水泥的产线上,AI系统的上线率已经超过了90%,最高的时候达到99%,除偶发的异常工况需要人为干预之外,“AI师傅”已经可以自主应对绝大部分的生产环境了。

那么,“AI师傅”的实战成绩如何呢?一系列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首先是在节能减排方面。水泥工业大脑上线后,能耗不断降低,连续刷新纪录。2019年全年,企业节约标煤1.86万吨,节电663万度,减排二氧化碳8715吨、氮氧化物202吨、二氧化硫214吨,当年因节能减排产生的综合效益达到4200万元。2020年生产292万吨熟料,同比节约标准煤1.54万吨,节电242.3万度,减排二氧化碳7187.5吨、氮氧化物166.6吨、二氧化硫179.5吨,当年因节能减排实现综合增效2314万元。

同样规模的一条生产线,国外可能只需要十几个人,而国内还要上百人,差距以数倍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标准化程度、数据丰富度都不够,所以很多问题不得不用人工的手段来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