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桃红梨白
葛怡然,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八卦,美食,阅读,行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化妆品观察 品观  ·  31部新规!2025年美妆行业大洗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桃红梨白

柯蓝徐静蕾为什么能跟窦文涛做朋友?

桃红梨白  · 公众号  ·  · 2017-07-19 21:49

正文

桃红梨白:媒体人、专栏作家葛怡然的原创类自媒体。公众号:geyiran666。


文丨谦叔  葛怡然      图丨来源于网络



国内综艺节目中,播到第二季,口碑不降反升的,不多。

 

评价人数只有几千,评分却在8分以上,低流量高口碑的节目,更不多。



这两点,《圆桌派》都做到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节目。

 

主持人是老腊肉直男窦文涛就算了,两季嘉宾没有一个小生小花。

 

布景简单,没有LED和大屏就算了,总共就一个房间、一张桌子,外加一炷香。



嘉宾们只顾着自己high 聊,动不动说出一些很文(nan)(dong)的话,但没有一句能上热搜、上头条的。



那,口碑都是从哪儿来的?

 

从节目里来。

 

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出身,请到的嘉宾是马未都、柯蓝、蒋方舟。



几个人都是窦文涛的老友,但有区分度:马未都、柯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蒋方舟呢,被窦文涛调侃为“湖北襄阳一枝花”,家人都是铁路职工。

 

而窦文涛对自己的认定,一直都是从小城市石家庄走出的主持人,所以姿态上把自己划到了跟蒋方舟同一阵线。

 

划好阵线,不是为了针锋相对,而是以自己为例子,来摆事实讲道理。



窦文涛抛出问题:一个人的好处,和觉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跟家庭出身有多少关系?

 

蒋方舟接招,给自己戴了个“凤凰女”的标签:出生在小地方,爸爸是铁路乘警,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



体制内的生活,在小范围里坐井观天,或许是一种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来了。

 

小城姑娘蒋方舟去广州的亲戚家,姨姥姥把家里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来让蒋方舟捡。因为耳聋,很大声的说:翻吧翻吧,尽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阶层,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但这并不是马未都、柯蓝过的生活。

 

马未都就说,他母亲从来不穿北京产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广州的鞋。



即使在蒋方舟成长的年代,这也算是相当中产的生活了。出身对人有没有影响,相信观众已经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了。

 

更重要的影响,是心态。

 

蒋方舟的“讨好型人格”,窦文涛在北京孩子面前会羞怯,都从出身上找到了根儿。



马爷神补刀:河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是烘托北京的。



窦文涛发散:优越感,带来了混不吝的放飞自我。

 

蒋方舟升华:这种放纵性情,其实是对占用公共资源的不害羞。

 

这个过程,很像排球场上的一传→二传→进攻,一环扣一环,没了谁都不行。



柯蓝呢?跟陆亦可一样三观超正,随时出来纠偏。

 

比如:一样寒门出身,为什么有的人成材了,这是家庭教育的关系。


比如:看起来的混不吝,其实是一种虚荣心,促使你一步步往上走。(套用一句鸡汤,这说的不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这种打配合的结果就是:看似每个人都在扯闲篇儿,但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答案自己跳了出来。

 

另一期节目里,讨论的是失眠。

 

窦文涛说了一个科学研究结果:人类进入了大失眠时代。



“道长”梁文道分享了一个知识:人类并不是非要睡满八小时的。

 

周轶君调侃了梁文道的读书节目:一个失眠者在大街上呓语。



资深失眠人士窦文涛讲了好多亲身经历:数羊也不行,喝酒也不行,只有倒时差才睡得着,都成了心魔了。



许子东分析,大家为什么这么在意睡眠,还不是因为第二天要上班?(想为许老师鼓鼓掌)

 

嘉宾们立马达成一致,感觉眼睛都冒出星星了,思维火花噼里啪啦直往外冒。

 

许子东觉得,应该大力推行错峰上班。窦文涛说,年轻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梁文道引申,没有刻板时间表的组织,大家都很爱工作。



其中至少有一个观点击中了你吧?

 

还有一期节目,嘉宾是何冰,话题是“人要不要走出舒适区”,在网上得到不少好评。

 

前段时间《白鹿原》口碑不错,大家都在刷屏何冰老戏骨啊,演技派啊,但何冰自己就很老实地说:其实有段时间,找自己的电话少了好多,因为小鲜肉出来了,自己戏约也少了。



戏约少了,但还是秉持着少而精的原则,这除了是何冰的自我要求,还因为他见过行业里的浮夸一面,不会让自己走到那一面去。


何冰在节目里分享了自己见过的一件事:当年看过一个大歌星在街上拍MV,音乐都是用录音机播的,歌星一边对嘴型,一边做陶醉状,自己当时就觉得跟自己认知有偏差。

 

马未都也说,自己见过一个生意人,往哪儿一站定,肩膀一抖,大衣就刚好脱下来了,而贴身保镖也刚好在后面稳稳当当托着大衣。



没有刻薄讥诮,但态度还是很鲜明的。

 

人到中年,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是底线;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别的,就是突破了。



所以何冰年过50,不光签了经纪公司,更“罕见”的开了微博、参加了综艺节目,当起了一帮鲜肉的“人生导师”。

 

因为经历过、做过,所以“我到这世界上来不是演完美的,我是来经历的,经历之后才会有进步”的体验,就一点都不生硬。



从节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圆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会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不管是明星、作家还是演员。

 

从小以“天才少女”光环出道的蒋方舟,二十多岁就开始走相亲道路。还说苍老让她感到恐惧,因为女人一旦老了,好像就丧失了吸引力,就会没人爱。



徐静蕾不晓得为什么别人都那么着急,为什么结婚生孩子要靠催的。

 

但她的态度是:谁爱谁,爱谁谁。所以节目播完,反而大大圈粉。



窦文涛的软肋,除了地域情结带来的自卑,还抗拒拍照,不太会笑,不会在当节目导师的时候自然地“嗨起来”。巧的很,徐静蕾也是。

 

俩人在《中国达人秀》一同做过导师,当年我采访过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能说会道的窦文涛、梦中情人徐静蕾话少到这地步。结果,在《圆桌派》里,窦文涛才自己交代了:俩人都不太会“演”导师,他要跟好友徐静蕾一起互相打气,才能看上去比较投入。

 

大概只有在自己的地盘,才会松弛,才会生动起来。



作为窦文涛老友的柯蓝,早期刚进Channel V,虽然时髦极了,但是会被妈妈批贪图享乐,心无大志。这让她耿耿于怀了好久……

 

节目里的每个嘉宾都没有光环,只有素颜。

 

所以没有人设,只有真人;没有高潮,只有机锋。



这让我想起另一档主打“说话”的综艺节目:《奇葩说》。

 

舞台就比《圆桌派》高档不要太多。

 

到了第四季,就算“马晓康”暂时缺了一角,还有控场高手何炅。



动不动请到当红明星,我好几次以为自己是在看《快乐大本营》……



整个节目中,笑点与泪点齐飞,新老奇葩们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姜思达的条理清晰、马薇薇的得理不饶人、臧鸿飞的小结巴和真性情、马剑越的自黑……

 

就形式感来说,值四颗星。热搜和话题度,也是有的。


除了辩论内容,团队内部的互撕,引起了大号和网友的关注。


 

对比一下能发现:在评分页面上,人数众多,而分数不到8。



《奇葩说》也很好看,这种好看,在于每个人都像是舞台上的角儿,把自己的人设发挥到了极致。

 

《圆桌派》恰好没有这种“演”,所以热度和传播率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内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陈先生说:可能中产阶层更愿意看《圆桌派》,因为清清淡淡不吵不闹没有撕逼,看了还能有点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东西,就看大家怎么选。

 

其实,节目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做节目的人决定的。《奇葩说》是马东的创业项目,也是大IP,商业模式简直是业内典范。《圆桌派》呢?它其实是窦文涛的旧节目《锵锵三人行》Plus版。



窦文涛自己说过:锵锵是新闻,圆桌是生活;锵锵是公共,圆桌是私房。

 

舞台上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深夜里的私房话,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体己话,它可能有点糙,但不会美化,不打高光,因为不需要。

 

窦文涛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适合谈话类节目的,因为他太不合乎标准了。



标准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样以情动人,或像何炅一样什么话都接得住什么场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个报道,《快乐大本营》的二十年特别节目,给何炅感性、眼红红的时间,只有10秒钟,时间一到立马就要切换回大家熟悉的快乐家族领队。

 

这对窦文涛太难了,一个经常被扣上“炮轰”标题的主持人,不会说车轱辘话。

 

时不时动作夸张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诨的时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对丁璇女士,他的态度不是讽刺,而是戏仿。这其实是有风险的,拿捏不好尺度就会引起争议。窦文涛把原话说出来,把判断留给观众自己。



即使是跟靠“说话”吃饭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独行了:鲁豫的专长是抛砖引玉,让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宝:催婚、催生、问别人怎么好上的;蔡康永会引经据典,有温情也有冷箭。



窦文涛呢?直不楞登得像孙悟空。这几年可能年纪大了,不怼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气褪掉了,也还是个直线型思维的真·直男。

 

但,一个健全的市场,一定是既有静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许巍就蛮欣赏窦文涛的。



有的节目给你深夜鸡汤,有的节目给你苦口良药。选择的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看什么样的节目,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自己的选择。

 

给自己一炷香的时间,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节目,才不会耽于声色。



-END-

据说,点赞能让你变得更美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