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盒饭财经
盒饭财经,商业变革观察者何伊凡与中国最具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一起,专注“商业决策者的十万个怎么办”。今今乐道读书会旗下财经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又涨了!价格狂飙,比黄金还疯狂 ·  10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光线影业,紧急起诉多家公司! ·  昨天  
第一财经  ·  判罚8000多万!抖音副总裁回应抄袭案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盘:创业板指午后拉升收涨1.81%,半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盒饭财经

读书会丨他一手摧毁大清帝国,创业者却要向他学这两点

盒饭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25 08:00

正文

商学院

剥洋葱

读书会

访谈

视角


何伊凡

双志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


本期读书会你可以获得☟(点击看高清版)

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是《袁世凯传》,副标题是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作者是加拿大著名的历史学者陈志让,他同时也是《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之一。这本书生动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在辛亥革命研究中,袁世凯是个迈不过的坎。但100年来,由于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的作为,特别是其帝制自为,让他一直处在巨大的争议当中。但是如果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袁世凯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可能并不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龌龊不堪。

主讲丨何伊凡

整编丨任娅斐

来源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不顾慈禧反对 鸿门宴请义和团

本节要点

1.为了镇压义和团,袁世凯不顾慈禧反对,用一场鸿门宴终结了义和团在山东的势力扩张。


2.1901年11月,42岁的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进京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赏赐黄马褂。


袁世凯生命中有一个关键时刻是不能忽视的。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其父醇亲王摄政。在官场一路攀升的袁世凯却遭到重挫。此时,年近50的袁世凯已是内阁军机大臣。然而朝廷的一纸诏书,袁世凯却被粗暴地革职了。但这次革职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袁世凯突然发现,对一个人或对一个象征的忠诚,在他自己的策略当中不再起作用了。在此之前,他忠心为清朝效力;在此之后,当他恢复政治活动时,不诚心地为民国效力。


这一幕与当时曾国藩遭贬谪何其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曾国藩做京官时,处理矛盾太生硬,官场上可以说混的很惨,遭贬谪也在意料之中,而袁世凯在官场上却如鱼得水,处理事情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然而,同样遭贬的两个人,曾国藩在湖南老家经过一番大悔大悟之后,变得和光同尘、圆滑柔软;而袁世凯再次归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899年12月6日,四十岁的袁世凯被任命为署理山东巡抚,原来的山东巡抚毓贤被调往陕西任巡抚。此后不久,袁世凯正式升任巡抚。在他上任之初,济南府的西南部已经发生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杀死了英国传教士布鲁克斯。为了防止事态恶化,袁世凯对这场运动的镇压严厉且彻底。愤怒的底层民众咒骂他是“混世魔王”,声称要“替天行道”除掉他。然而袁世凯却对此并不在意,他热情地邀请义和团的头目们到府邸饮宴,等他们到齐了,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命令他们沿着院墙站成一排,在义和团头目恐惧的求饶声中,枪声大作,结果无人逃脱。袁世凯用一场鸿门宴,终结了义和团在山东的势力扩张,并成功阻止了义和团向山东以南省份的扩散。


在这个时期,领错路的政府命运落到了最低点,而袁世凯的命运却上升到了顶点。义和团运动给他带来了好运。就采用更有建设性的措施而言,他在山东巡抚任上是颇有建树的。他提高了征税的效率,1901年税收因此增收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这使他能够为扩军提供资金,并为撤退中的皇太后供应必需品。袁世凯为军事发展花了九十多万两银子,到他赴天津接任直隶总督时,他的军队已经扩编到两万人。


直隶总督府


1901年11月17日,袁世凯接收了新的官印。三天后,他把巡抚职位腾让给了他的一名下属,随后便启程前往直隶。直隶省是清朝最重要的省份,因为都城北京,以及进军北京的两座门户,大沽港和天津港都在它的辖区之内。而且,直隶总督还控制着所有通往京师的道路,负责保卫皇室的安全。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正是利用这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权倾天下。而袁世凯却没有像李鸿章那样运用权势大肆敛财,他以一副正人君子的形象出现在慈禧太后面前。此前,袁世凯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与慈禧太后闹得很不开心。而这次,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印象大为改观,也很快原谅了他在处理义和团问题上与自己唱反调的行为。这从袁世凯进京时,不仅被加封为太子太保,还赏赐黄马褂的行为中就能看出一二。


从1902年开始,袁世凯在之后的几年内获得了更多的官职。例如督办中国北部铁路修建的全权大臣、军机大臣、外务部侍郎、陆军大臣,最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在这期间他表现得志得意满。作为一个大清帝国的奴仆,他的地位无法提高了,但权力在不断地扩大。在这一时期内,他表现出了温和进步的倾向。他主张立宪,改革传统科举制度,采取其他现代手段,旨在加强帝国统治,使之能够经受越来越明显的革命挑战。



遭贬隐居“养寿园”

本节要点

1.醇亲王摄政,袁世凯遭贬隐居彰德养寿园。


2.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为了各自占据优势,不断拉拢袁世凯。


然而,越是美好的事物,其背后越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袁世凯对自己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他极力地讨好慈禧太后,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危险,就是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因为他担心一但皇太后去世,光绪恢复了所有权力,那么他在戊戌变法中的“告密”行为就会遭到报复。因为袁世凯的这次“告密”导致慈禧下令诛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从而加重了“戊戌政变”的后果,而这场变法运动正是光绪点头同意的。所以一但光绪掌权,必然不会轻易放过当时背叛他的袁世凯。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溥仪继承皇位,其父醇亲王开始摄政。随后御史赵炳麟立即上疏摄政王,指控袁世凯大肆谋取私利。再加上摄政王之前就很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便借此机会立即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袁世凯没有选择,只能让出所有职位。他把北京的宅子赠与他的亲信段祺瑞将军,并在彰德的城郊建了一个隐居之所。他将园子命名为“养寿园”,在那里接下来的三年时光中,他气定神闲地“治疗”他的“足疾”,并密切注视着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


袁世凯隐居之所“养寿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清廷派北洋将领前去镇压,而北洋将领都是袁世凯的部下,为了调动北洋军镇压起义者,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起用蛰伏在野的袁世凯。而此时,袁世凯还在他的养寿园,与朋友们饮宴、修养,小生活过的十分滋润。但看似闲云野鹤的生活却骗不了任何人。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们暂时赋闲时,似乎都有如此做派的习惯。当然,这也包括袁世凯。其实袁世凯并非完全隐居,他还只有52岁,他的居所靠近一个铁路枢纽站,容易接触来自京城的官员们。冯国璋将军就经常去看望他,向他报告其旧属们情况皆好。总理大臣庆亲王仍然收受袁世凯所给的好处,协理大臣徐世昌仍然忠于他。这些人给他提供有关朝廷内外各种活动的情报。随着局势的恶化,他们到彰德养寿园的探访更加频繁。


就在武昌起义两天后,袁世凯有了另一位访客。这一次,来者是他忠实的部下冯国璋将军,此人现任第一军总统,在前往湖北镇压起义的路上。袁世凯曾给过他一句简短的忠告:“慢行观变。”又过了两天,摄政王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任平定起义的大臣。袁世凯拒绝了这次起用,理由还是他被革职时向朝廷提出来的:“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而此时,湖北的革命党人也派了一名使者到彰德,恳求袁世凯援助,其交换条件是:革命一旦成功,袁世凯可以当中华民国的总统。袁世凯突然发现时机对他十分有利。



再度出山 左右逢源

本节要点

1.革命党人黎元洪打败清政府,成功占据汉口与汉阳。然而袁世凯只用了两天就又收复汉口。


2.在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休战期间,袁世凯成了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


3.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结束了他五十六年充满变故的一生。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张彪手下的军队约有一万人,黎元洪指挥的军队约有三千人。但前者将近二分之一的军队被派去四川镇压铁路暴动,剩下五千五百人驻扎武昌。而黎元洪手下大约有一千五百人在武昌 。起义已经爆发,张彪将军便急忙渡江到了汉口,只带了五百人的部队,而且还是非战斗人员。换言之,在城里的五千人几乎全部倒向了黎元洪。


武昌起义爆发


10月10日到12月2日,发生了一些小规模战斗,但没有发生一次激战。这两个月内的伤亡人数甚至还不如一次中等饥荒的死亡数。黎元洪及其部队在10月9日夜晚开始行动,两天后他们已经成为武昌、汉口与汉阳的主人。清政府迅速反应,派冯国璋与段祺瑞的两个军队赶到这里,统帅是曾留学德国的荫昌。然而,清军并未发动认真的反攻,直到袁世凯取代荫昌的职位。非常可笑的是,袁世凯只用了两天就收复了汉口。汉阳也在两天后收复,冯将军为此受封了男爵。但他立刻被袁世凯召回北京,还命令他的部队停止对武昌的攻击,理由是缺乏军饷和弹药,担心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随着革命军于12月2日占领江宁(南京),双方势均力敌,同意休战三天。


这次作战实际上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例如,汉口的收复是与袁世凯被任命为总理大臣同步的,汉阳的收复则与其和平建议同时发生。另一方面,革命党人在攻占江宁之前迟迟不肯同意停战,是为了鼓舞士气,获得谈判的筹码。


袁世凯对休战前政治局势的判断,比北京朝廷的满人和武昌与江宁的革命党人,都要实际得多,因为在他看来,形势尽在把握之中。衰败的清王朝不受欢迎,它不再是忠君的象征,而成了种族仇恨的靶子。随着它的衰落,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些君主立宪派的影响也减弱了。现在只有两种势力,一面是革命党及其拥护者,一面是袁世凯及其北洋军。而袁世凯站在革命党与晚清政府的倾覆之间。


革命的领袖们也看到了这一点,黎元洪与革命军统帅黄兴已经请求袁世凯支持共和事业,给他提供大总统之职作为报酬。另一方面,皇帝及其摄政王也看清了这一点,于是让袁世凯当了总理大臣,以防他倒向另一阵营。袁世凯本人也知道,没有他,摇摇欲坠的皇室就会垮台。


在收复汉口与汉阳之后,他发现革命党人也并非真正厉害的对手。那一群宣布 “独立”的省级领导人,实际上是骑墙派,静观风会吹向哪一方。例如,山东巡抚已宣布“独立”,却给朝廷电发一份“奏疏”,以解释他的行为,并承诺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便撤回他的宣言。安徽巡抚朱家宝解散了他省内的革命军,宣布独立,接着在三天之后逃跑了。在江西,一百天内出现了三位不同的督军。四川有了两个独立政府。江苏出了十三位督军。湖南与贵州地方军阀混战。革命是个幌子,而各省的独立则是一场闹剧。


但袁世凯不会灭掉他们,以免自己失去鼓励他们反对朝廷的机会。他也公开宣示绝不会背叛清廷。袁世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要革命者去推翻满人,而他自己收获报酬。毫无疑问,他对古代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记忆犹新。蚌懒洋洋地躺在沙滩上,而鹬走了过来,要把它吃掉。两半蚌壳合拢,将鹬嘴夹住了。蚌不敢松开夹子,而鹬则打算等到它的对手渴死。它们双方无法打破僵局。但是不久来了一个渔民,将它们双双抓走了。这种僵局是每个渔人的希望。


1911年当他重新出山时,他成了一个不同的人,他的邪恶开始露出了真面目。此时,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得到国家的最高权力。因此他拨弄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去对抗弱小的革命党,以完成他自己的使命。但是,最终他必须接受共和主义。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三为袁世凯


直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任大总统。1月25日袁世凯和北洋将领通电全国,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这个持续了二百六十七年的王朝终于结束了。显然,袁世凯在结束清朝统治方面是有功劳的,加之他手握军政大权,所以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然而,仅仅过了4年,这位大人物就停止了呼吸。1916年6月6日上午10点刚过几分,袁世凯走完了他五十六年充满变故的一生。6月28日,一百多人抬着他巨大的灵柩,慢慢走向河南项城祖祠中的陵墓。大批民众排列在沿途观看这场盛大的游行,他们的注视中没有悲伤,只有不语的冷漠。



读后感悟


不管你是否重视,是否感恩,我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消费者和受益者。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腿不再为磕头准备,而是可以思考和走路。 如果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次流血最少、代价最小的革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智慧和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胆识。


而袁世凯留给了民国一大批军阀。他在世的时候,军阀们支持他。他去世以后,军阀们则互相混战。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但这样一个身处重位的人,过去做过什么并不重要。而在面对影响历史与人类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学习袁世凯的坚毅和能在大势面前沉得住气的优秀品质,如果抛开对袁世凯道德上的评价,他一生都受益于这两个特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