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90后的话题挺多,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关于90后负债情况的讨论。虽然事后有媒体证实,“90后人均负债12万”的数据是假的,但从身边的观察来看,不少90后是有负债的,支付宝花呗、借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甚至那些非法的“套路贷”……这些难道不都是负债吗?而这不光是在90后当中存在的现象,甚至也存在于一部分80后(85后为主)。
与中年人不同的是,90后身上背债,更多的原因是不理性消费。
而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想必不用再一一列举。
此外,互联网也是90后迷惘的一大原因,在这里不妨以手机为例。前两天,冰川的任大刚老师曾写过一篇
《别不信,全球都在禁止中小学生用手机,硅谷大佬带头干》
,其中提到,“手机是高深知识的敌人”,并列举了智能手机对未成年人在六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图/图虫创意
其实,何止是未成年人,就连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
这两天返乡的途中,我在乘坐的大巴上,看到有人刷着网剧,有人打着游戏,其中坐在我后方的一位中年人(看上去应该三十好几,快四十了),开着外放打《王者荣耀》,我开始试图提醒他,但他盯着屏幕的眼睛从未离开过一下。我只好等他打完一局,才又去提醒他把音量调小点,别影响他人。
试想,如果一个中年人尚且如此,本就是互联网弄潮儿的年轻人,在其面前更难有招架之力。
当然,我并非想说,消费主义与互联网是多么残忍地“毁掉”了年轻人的生活。消费主义本身是好事,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带动社会更深层次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时代。同样的道理,互联网也是如此。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上面我想证明的,就是消费主义与互联网的反面。
90后特有的迷茫,更多的是拜时代所赐。
本来就够迷茫了,没想到还遇到大消费时代,再“辅之以”碎片化的互联网,更加重了这样的情绪。
另外,对比70后、80后,在他们年轻时,大多数个体仍处于集体主义之中,或者说还有很多集体的影子,有些事情如果大家共同面对,那么每个人心里会有点底气,攻克难关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但从90后开始,集体主义逐渐向个人主义过渡,但实际上又没有完全到达个人主义的标准。而任何过渡阶段,又经常是脆弱与不安的。
很多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小就接受起完全独立的训练(这里面也有独生子女的缘故)。以至于等90后长大,独立的人格还未养成便来到大学,随后进入社会。
看似个体多元化的背后,实际是一个又一个极其脆弱的灵魂。
图/图虫创意
在我读大学的前三年,生活费仍然是问父母要的,有时候父母会问我,你都成年了,怎么还天天问家里要钱。这时候,我会非常理直气壮地反驳:“你们要是像西方家长那样,从小培养我自食其力的本领,并尽量满足我正当合理的要求,同时能允许我足够的自由,我读大学也一样可以自己挣生活费。”
是的,即使我现在想来,仍然觉得这话不过分。在某种程度上,从小被家里呵护地过多了,独立的人格便很难快速长成,等到需要一个人面对生活时,迷茫和困惑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