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在方法论上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深入准确把握这一内在逻辑联系,是融会贯通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关键。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达到的水平,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失衡的特点和动因,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矛盾等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系统变化。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对“发展”作出新的理解,必须根本克服对“发展”的各种曲解和片面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也只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提出的实践要求。
要回答和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命题,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那么,“新发展理念”包括怎样的历史内涵和突出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而,“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新发展理念”的本质特征又加以系统的概括,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贯彻“五大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发展”命题概括为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更高层次开放三方面有机统一的整体。
进一步,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方略来实现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集中阐释和战略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以此作为实现方略,特别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怎样的内涵呢?概括而言,主要是坚持一个主线,推进发展和改革两个方面工作,构建七个方面的体系。“一个主线”,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战略的实施,以此为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推动发展,特别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加快建设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内的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进而,怎样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或者说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创造怎样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条件,这就要求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条件,这就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经济、法治、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实现新发展理念创造制度条件,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最后需要回答,贯彻新发展理念,实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发展,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其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有效地处理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命题,以“共享”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要求,并由此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