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校长
年少的时候喜欢读金庸,常常废寝忘食。
记得《飞狐外传》中有一幕,袁紫衣将要离开胡斐了,留下一段话,“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当时看到,只觉一阵莫名的悲凉,似乎冲淡了一些户外的阳光。但这影响是短暂的。
那个时候,满心都是朝气蓬勃。仿佛只要自己稍微用点力,全世界都在掌心。
十几岁的少年,即使看到枯木,想必也能闻出春天来。
就像昨夜重阳节登山的人们,心中只有高处。
这两天,关于中年危机的话题又刷屏了。
最近读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东西比较多,突然发现看问题的角度,跟几年前有了不同。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幻境。
假设这一点成立。
那么我们回到基本的物理学原理,维持一个幻境需要什么呢?
恭喜你答对了——首先需要能量。
一个人年少的时候,荷尔蒙非常充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所以你不需要其他东西就足以维持一个幻境。睡醒之后睁开眼,一眼看过去,这世界便是那般的美好,生机勃勃。
年纪慢慢大了,进入中年,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减退了,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你的能量不再足以维持那个完美的幻境。于是幻象开始消退,中年危机就涌现了。
这就是中年危机的第一种解释:生物学解释。
别关起门来以为你的危机是独特的,你的忧郁是与众不同的,那只不过是你的自恋而已。
其实你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只是基因作用的显现。
很遗憾,中年危机只不过是生物算法的一个结果而已。
那么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个问题:中年危机,看起来这么不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存在呢?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个东西?
请允许我先反问一个问题,谁说它不好了?
恰恰相反,它的好处可不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刹那就自带全能感,在初生的阶段,他甚至分不清自己和妈妈的界限在哪里。婴儿认为他就是妈妈,妈妈就是他,中间没有边界。他只要一哭一闹,就会有食物从天而降。
这种操控世界的全能感非常的重要,如果在出生阶段没有这个东西,婴儿就活不下来。
但是随着一个婴儿年龄的增长,这种全能感开始慢慢消退,这就是回归现实世界和回归理性的过程。
全能感当然是一个幻境,如前所述,要维持一个幻境需要巨大的能量,需要环境的密切配合。很显然需要的能量过于巨大,以至于每个人都承担不起,所以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全能感消退的过程。
举个例子,释迦牟尼在出家之前是王子,他的父亲为了不让他见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花了极大的财力物力,努力布置出一个完美的幻境。在那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只有生,没有死。
可惜,即使如此巨大的投入,也维持不了这个幻境太长时间。在释迦牟尼长大之后,有一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
由此走上了寻求证悟的道路。
一个国王尚且做不到长久的维持幻境,更何况对一个普通人呢?
这就是人的成长,尤其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是自恋与自卑交织的一个状态。
自恋来自于与生俱来的全能感的残留,而自卑来自于在现实世界中全能感的消退,这两种感觉的反复交织便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到了中年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全能感的消退的速度过快。
以至于到了某个临界点,无能感居然开始占据上风了。
从全能感到无能感,这就是中年危机的心理学解释。
说了半天,刚才提出的重要问题还没回答:中年危机对人类这个物种有什么好处?
好处其实有很多。
首先,它会促使中年人主动为青年人让路。
如果你到了四五十岁,还有一种迷之自信,还有一种全能感,那么你就会死死的占据这个世界的重要路口和位置不让路。明明年轻人在很多方面都比你强的,你还不让路,那么这个世界怎么进步呢?
所以中年危机是一种自然进化出来的让路机制,促使中年人向青年人让路。
因为你们让路了,人类这个物种将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第二个好处,中年危机为中年人这个群体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自省机会。
危机危机,从来都是两面的,就是危中有机。这个阶段可能带来伟大的进化和成长。
举个例子,在你少年的时候,永远处在你父母的对立面,很多问题永远想不清楚。
比如中国文化从小就教导要孝顺,到底什么是孝顺,为什么要孝顺,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孝顺?
众说纷纭,一头雾水。
到了中年就不一样了,你开始有了双重角色。你膝下有儿女了,有的到幼儿园了,有了到小学了,更大一点的可能到中学,大学了。
你不再仅仅是儿女的单一身份,你的身份有了双重角色,这就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
自然而然的,你具备了多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
这个能力非常非常的重要。
你会获得机会重新去思考一些重要的命题,比如,孝顺到底是什么?
孝顺真的是要求晚辈对长辈百依百顺吗?如果当年你的父母曾经以这个标准来要求你,那么今天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会这样的要求你的儿女吗?
关于孝顺的解释,我比较喜欢梁冬梁同学的一个说法。
孝顺的本质是你内心对父母的爱,这个爱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你不爱自己的父母,你对自己的爱就不完整,父母跟你是同源同体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爱自己,对自己完整的接纳和爱,他的人生才可能顺。
随着你人到中年,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双重视角的引入,你将有很多机会,去获得人生中更深刻的领悟与智慧。
这可以看作是中年危机的红利。
所以,中年危机是一个人自省和成长的绝佳时间窗口。
不但如此,中年危机还有第三个好处。
塔勒布在《反脆弱》这本书中写到,人类历史上的创新,绝大部分来自于应对挫折时产生的能量的过剩。
这跟孟子在千年前说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点异曲同工。
中年危机是一次挫折,但正因为是挫折,才有可能带来创新,成为新的起点。
敌人是最伟大的礼物。尤其对于很多前半生走得很顺的人来说,中年危机这个敌人,将给你的生命带来一次极其深刻的洗礼,甚至涅槃重生。
在度过它之后,你可能迎来一种新的心态;或者一份新的事业;或者一份新的关系,又或者是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仿佛一次命中注定的空中加油。
那么如何度过中年危机,乃至超越这个阶段呢?
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个段子。大意是说,当男人遭遇中年危机,一般来说有三种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是,找一项运动,比如高尔夫或者马拉松。
第二种是试图去寻找新的感情。
第三种是去寻找一种宗教信仰。
民间果然有智慧。一个小小的段子,其实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去找一项运动,至少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赋予意义。重新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去努力练习,去实现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意义。
第二个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运动跟人体激素的分泌息息相关。运动会促使荷尔蒙的分泌。
第二种方法,寻找新的感情,原理依然是跟荷尔蒙有关。
第三种方法,去寻求一个宗教信仰。
当你到中年的时候,你的父母已经老去了。这意味着,你不但体会到自己的无能感,更会强烈地体会到父母的无能感。你的父亲不再是那个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处处给你支持的男人。
怎么办?
此时你忽然发现了第三种方法,宗教给你提供了一个大写的FATHER。
以上三种,还不全面。
还有一个我认为更重要的。
度过中年危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你的心态从“得“,到“舍“的转变。
年少的时候眼睛里全是目标,不计成本。
这没什么问题。
不过等你到了中年,智慧总应该有一点点的增长,这个时候你应该看得到,所有的得到都只是交换。
一方面,所有的得到都有成本,都有代价,都有付出。
另一方面,所有的付出,所有,迟早终将得到回报。
舍和得是一个圆,无论你从哪里开始,都能达到终点。但是你从不同的地方开始,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心境。
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两手空空,无法带来任何东西,也无法带走任何东西。这意味着,在人生旅程中的某个点,你要启动一个交还的仪式。从那个点开始,逐渐把所有得到的东西,交出去(脑补一下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的捐赠行为)。
很多人把这个点放在人生阶段的很后面,甚至直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都不愿放手。这是一种深厚的执着,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不管愿不愿意放手,你终究什么都带不走。
中年这个人生旅途的中点,很可能并不是你拥有的各种财富的最高点,但也许应该成为你心境转换的临界点。
中年危机仿佛一种神秘的仪式,通过某些身心的不良反应,来提醒你慢慢将人生注意力的焦点,从得到,转向付出。
稻盛和夫反复强调的“利他心,也正是此意。
得到的过程是喜悦的,付出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呢?
对你的儿女,对你的父母,对你身边的人,对年轻人。。。,多一些付出。
事实上,付出,会带来更大的喜悦。
这种喜悦,足以帮助你安然度过中年危机。
这种喜悦将是你人生下半场的重要收获。
布施,便是最好的方法论。
打赏立马年轻五岁
-------------------------------------------
相关阅读:
“大叔你的保温杯呢?”“投资是中年人的事,小朋友你别闹” |男人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