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吉斯卡:国内讨论临终关怀的远比讨论安乐死的少个人觉得临终关怀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我从反对的角度简略地提及了我反对把安乐死称为「尊严死」,因为我在安乐死里看不到真正的人类尊严——与之相对,我今天来稍微谈谈我在哪种死亡里能看见人类尊严。答案:【临终关怀】。
古代当然有临终关怀实践,但古代没有这个名目,也没有人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特殊的事情。现代临终关怀始于一位英国女性护士西塞莉·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Mary Strode Saunders——这个Dame头衔是因为她在1977年被罗马教宗授予大圣额我略骑士团女骑士勋位,1979年又被授予大英帝国骑士团女骑士勋位)。
桑德斯女士本来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是1947年,她和和一群契利斯督徒朋友一起度假时,突然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由此皈依。1948年,她在医院里照顾一位垂死的波兰裔犹太流亡者David Tasma(虽然当时他才40岁),Tasma回首自己的一生,感觉毫无价值,他在英国也无亲无故,但是在桑德斯的照顾下,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家的温暖。Tasma临死前认为桑德斯可以真正为临终者服务,并预言似地告诉她:「你会打开一扇窗户。」(后来桑德斯女士为了纪念他真的做了一扇窗户。)
此后,桑德斯女士又经历了亲人和密友的去世,她开始感觉,上帝召叫她就是让她去陪伴临终者。于是,她专心投入这方面的工作,1958年,她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临终的病人往往被医生抛弃,但医生应当充当积极的角色,在病人临终时带给他们希望和安慰。
1968年,桑德斯女士建立了「圣克里斯托弗医院」,以该圣人命名是因为他被奉为旅行者的主保。桑德斯女士起初想把该医院设计为专供安立甘宗信徒,但是后来在捐助人的建议下,她将医院改为向所有信仰者开放。
桑德斯女士是安乐死的强烈反对者,她主张,在临终关怀中,病人的身体疼痛可以被适度减轻,但更重要的是,临终陪伴为病人提供精神关怀,争取让病人在临终前获得幸福,最终在良心平安中去世,这是安乐死无法提供的。
——这个也是我的看法:一边是一死了之,另一边是在临终前感受到仁爱的温暖,并在临终前做好准备,平安地等待自然死亡的来临。究竟哪一种死亡更有尊严?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争议。
古代当然有临终关怀实践,但古代没有这个名目,也没有人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特殊的事情。现代临终关怀始于一位英国女性护士西塞莉·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Mary Strode Saunders——这个Dame头衔是因为她在1977年被罗马教宗授予大圣额我略骑士团女骑士勋位,1979年又被授予大英帝国骑士团女骑士勋位)。
桑德斯女士本来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是1947年,她和和一群契利斯督徒朋友一起度假时,突然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由此皈依。1948年,她在医院里照顾一位垂死的波兰裔犹太流亡者David Tasma(虽然当时他才40岁),Tasma回首自己的一生,感觉毫无价值,他在英国也无亲无故,但是在桑德斯的照顾下,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家的温暖。Tasma临死前认为桑德斯可以真正为临终者服务,并预言似地告诉她:「你会打开一扇窗户。」(后来桑德斯女士为了纪念他真的做了一扇窗户。)
此后,桑德斯女士又经历了亲人和密友的去世,她开始感觉,上帝召叫她就是让她去陪伴临终者。于是,她专心投入这方面的工作,1958年,她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临终的病人往往被医生抛弃,但医生应当充当积极的角色,在病人临终时带给他们希望和安慰。
1968年,桑德斯女士建立了「圣克里斯托弗医院」,以该圣人命名是因为他被奉为旅行者的主保。桑德斯女士起初想把该医院设计为专供安立甘宗信徒,但是后来在捐助人的建议下,她将医院改为向所有信仰者开放。
桑德斯女士是安乐死的强烈反对者,她主张,在临终关怀中,病人的身体疼痛可以被适度减轻,但更重要的是,临终陪伴为病人提供精神关怀,争取让病人在临终前获得幸福,最终在良心平安中去世,这是安乐死无法提供的。
——这个也是我的看法:一边是一死了之,另一边是在临终前感受到仁爱的温暖,并在临终前做好准备,平安地等待自然死亡的来临。究竟哪一种死亡更有尊严?我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什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