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Edward Glaeser
Triumph of the City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腾起了一个略显悲观的想法——如果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发明,那么每天穿梭在城市里的这些人会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的使用者,一种是被城市使用者。
也许,聪明而理智的人立马会说,每个城市人,都是城市的使用者,又同时是城市的被使用者。如果仅从现象学角度的话,我无法否认这一点。毕竟,即使一个人来了某城市一年,早上起来乘地铁上班,下班乘地铁回家,周末在家玩电脑,他对这个城市地面上的一切不甚了解,我们依然可以美言说,他享受着城市的便捷。
不过,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人真实的感受到自己在享受着城市生活,并明确的认为自己是在使用着城市呢?
换句话说,有多少人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最后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被使用。
说的文艺点,有多少人为了成为自己而出发,最终却走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
说的悲情点,有多少人连梦想都还没有,就像工具一样死去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其实不难发现有很多人,在心理层面困在被城市使用的角色里。
他们意志有些消沉,内心有些空虚,总感到有气无力;
很少有主动行为,有时觉得自己缺乏某种动力,有时觉得自己缺乏某个行动的条件;
拖延、抑郁、宅,是他们最喜欢的三个标签;
忙,却是他们的口头禅,当然,他们也确实会给自己安排永远做不完的任务;
消费,则是他们填补心中空洞的最大解药。
如果,不幸上面的特征你都有,那你应该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买回来的东西被发现是多余的,当参与的消遣被嚼得寡淡无味,当想尽办法节省下来的时间无处消磨,心中的空洞会显得特别明显,明显得有时都会造成恐惧。
通过以上的描述,你可能开始发现身边有人或自己正陷入扮演被使用者的窘境。那么,接下来我还想告诉你的是,被使用者除了无法通过更好的使用城市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之外,也无法很好的使用自己的智力、情绪、身体及其它资源。他们总是显得更容易失去机会、或重要的人、或身体健康等等。
比如,总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当机会真正来临,整个人瞬间怂掉;总是对他人不冷不热、甚至简单粗暴,当别人转身离开,就一个蹲墙角抽泣;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脑子只要不出问题,身体就没有问题,当身体生病了,就后悔莫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被使用者会有这一整套的不可描述的麻烦呢?
有人说是家庭背景造成。
有可能,但是,有个新闻说,一农民到上海卖凉皮,4个月赚了70万。
有人说是智商问题。
也有可能,但是,还是这个新闻,一高中没考上的农民卖凉皮,4个月赚了70万。
有人说是能吃苦的品质,经商知识,长的漂亮等等。
这些都太不靠谱。当时,上海有了这个新闻后,很多觉得自己很会做凉皮、或很会做小生意的人也开始在上海卖凉皮,但是,没几天就夭折了。然后,大家才发现,4个月赚70万,最重要的一点是,每次都能躲过城管。
我们可以通俗的说,这个人很机灵。用心理学词汇来说,就是这个人有良好的心智化水平。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精神机制中有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功能模式——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初级过程比较原始,遵循快乐-不快乐原则,盲目地寻求快乐,回避痛苦,无视外部世界现实。而次级过程是发展出来,可提高的,遵循现实原则,能使个体能够放下自己所希望的想法,如实地认识现实,不回避不愉快的事实。
简单地说,婴儿一开始几乎完全遵循初级过程,然后,随着长大发展次级过程。一个成人,完全靠初级过程来行事,我们可以说他大脑高级区域宕机了,就是非心智化状态。而所谓的良好的心智化水平,就是说,这个人能保持心智化状态,也就是让次级过程保持工作,使得他在更多的情况下可以调动自己的智力、情绪、知识、现实资源等以应对当前情况,而且个调动部分灵活配比。
放到凉皮哥的例子中,心智化水平更高的人,可以在一边拌凉皮并完成收钱等一系列动作的同时,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或者说,可以在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同时,拌出高质量的凉皮,并完成跟客户的交流。
这个例子稍稍有些极端。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比较简易的方法来确认自己是否处于被使用状态,就是是否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并且心智化水平或次级过程功能显示不足。
最后,给被使用者做一个总结:打着追求快乐的旗号,干着逃避痛苦的事情。
比如,为了逃避丧失,而抓住所有可能抓住的人事物;为了逃避孤独,而随便与某人在一起;为了逃避承担责任,而故意掩藏自己的能力,并把自由挂在嘴边;为了逃避空洞,而把鸡毛蒜皮的小事赋予天大的意义……
现在,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被使用者,不要慌,知道了自然就会好。
作者 何 异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027-8530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