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World丨US blamed for ...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人民日报华平文章:对标对表与敢作善为 ·  6 天前  
政事堂2019  ·  美联储降息,中国开启创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颜宁出国和杨振宁回国,比照出了什么?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12 11:31

正文

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火热的青春,时过境迁则多为利益取向。

杨振宁80岁高龄回国定居,一生中最辉煌的学术成就留在了国外,被人质疑为“回国养老”。颜宁39岁当打之年去国离乡,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也即将花落人家,被外界猜疑为“负气出走”。

有关方面敷衍的解释,说科学界来来往往、有出有进很正常,像颜宁出国、杨振宁回国这样的事情回越来越多……(科技日报)

跟谁比不好,偏偏把这两位放一块比,却恰恰反映出不正常。两人都把最年富力强的光辉岁月留在了国外,祖国要么接纳虚荣,要么为人做嫁衣裳,貌似吃亏大了。

杨振宁跟钱学森、邓稼先不一样,后者真是在青春年华回国来受苦的,放弃了高薪厚禄,也放弃了诺贝尔奖,毫无疑问这就是真爱。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生活保障,当年中美两国可谓天壤之别。当时的留学青年都不是怕吃苦的人,然而仅仅从自己的学术生涯考虑,在美国才是出成绩、获大奖的不二之选。不能说杨振宁的选择为错,但是在祖国需要和个人前途之间,他们的确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所以苦尽甘来之后,为祖国奉献了两弹一星的钱学森等人,被尊为学界泰斗荣享晚年,而载誉归来的杨振宁却屡遭质疑,无疑也正是当年选择的延续。

利益取向也反映在其后的人生中。在诺奖的光环之下,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同胞因为论文排名问题争得一地鸡毛,以决裂收场,恩怨延续半个世纪,甚至在为祖国提供科学发展建议的重大命题上也不忘互相作对,你说东我偏说西,实在令人捏一把汗。

而在耄耋之年迎娶跟自己相差两代人的娇妻,更令其声名跌至谷底。

杨振宁和颜宁都是在国外接受过深造的人,学成之后也都做出了选择,颜宁选择了回清华任教,貌似不同,但其实也相同。首先国内的各方面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成为领军学者的名利不比国外低,而不到30岁回清华直接当教授,更超越美国惯例。所以抛开有无真爱的问题,单从个人考量也是说得通的,从利益之选的角度并无异同。

其后颜宁在清华的科研事业高歌猛进,也确实令人惊叹,极有可能成为冲向世界的标杆,成为留洋学子回国发展的示范,然而却在巅峰到来之际突然出走,岂能不令人疑窦丛生?顺风顺水的表象之下可有内情?

科技日报等媒体还在为此遮掩,而一生精通选择之道的杨振宁则发表犀利评论,直言这事很奇怪,在大家都在看好中国前途的发展(的时候),她突然跳槽到普林斯顿,这确实里头一定有很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乱猜疑,但是一定要质疑。我们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是学术界的怪象越来越多,不是成为养老地,就是成为孵化池,有青年才俊舍近求远,有屠呦呦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论文造假横行、学术腐败触目惊心……这些事都是有关联的,只有一片正向激励的热土,而不是逆淘汰的粪坑,才能留住真才实学的实干者。

我们的科研条件不再困窘,我们的基础教育令世界震惊,我们培养输送了大量天才青年,却在国外取得顶尖的成功,国际科学界越来越多的黄色面孔,而真正在祖国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寥寥无几……这一切怪象如果不能抽丝剥茧地认真面对,如何实现科技的腾飞、诺奖的雄心?

这些年国家为此投资这么多,不能光花钱不出结果,更不能光花钱给别人结果,这一切怪象之后的原因,科技界不要支支吾吾,普通纳税人也有权叩问。

作者:纸上建筑

2017年5月12日

 

二维码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