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今天我们走进山东德州解放路,一起听听德州解放路上回汉一家亲的故事。
1959年解放路,道路两旁多为民房(图片出自 德州市城建档案馆)
每一座城市都有那么一条路,路上烙印下岁月满满的印记,在德州,解放路就是这样。“人文飙起,名卿蝉连,实甲山左”作为德州的文脉之根,它位于明初老德州的中轴线上,诞生年代早于德州城,集文脉、商贸、衙府、庙宇于一身,见证了600多年的老城故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每到饭点,坐落在德州解放路北首的鸿宾楼清真饭店,又和往常一样,人来人往,饭菜飘香。与之隔街相望,便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苏禄东王墓,它是我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见证了中菲两国传统友谊。跨越六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如今,世代守护的苏禄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组成部分。也正是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迷恋,早在30年前,金友振开了这家清真餐厅。
鸿宾楼20年店庆(图片由鸿宾楼提供)
“我就是回族人,清真饭店主要特色就是清真菜品,通过在这的几十年间,我也对清真菜系进行了改良,更加适合回汉两族人的口味。像蒜爆羊肉、黄焖鸡、全爆,都成了必点菜品。”
每当谈起做菜,老金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得意的笑容。通过他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生意好了,生活好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曾经因为这里回民众多而开的这家清真饭店,如今已成了许多汉民的家。
汉族人刘涛,最早是在饭店里帮厨,也是实在人,干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老金也一直拿他当自家人。在解放路上的这几年,刘涛不仅跟老金学了手艺,还通过自己的诚实和努力遇到了爱情。
刘涛说:“俺媳妇是回民,当时在店里吃饭,把钱包落下了,就把她电话号码要过来了,咱尊重人家回民,咱按人家生活习惯走,过得挺好,结婚以后俺俩就一直干买卖,配合的挺好的,现在都俩孩子了,家里老的也都挺喜欢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金有着山东大汉的豪爽大气,身边的朋友很多,其中不乏很多汉族兄弟,在解放北路西口齿轮厂工作的贺文财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些年来,和老金没的说,就是一家人。说实话,我们这感情也忘了啥时候开始的,就是经常过来。但我和老金是过命的交情,因为他救过俺母亲的命”贺文财说。
原来在1996年的一天,贺文财的母亲突然查出癌症晚期,急需去天津治疗。没车又来不及买票,焦急万分的贺文财半夜砸开鸿宾楼的大门,金友振一听二话不说,开着小货车拉着贺文财和母亲,连夜赶往天津肿瘤医院。由于老金出手相助,贺文财母亲得到了及时治疗。如今已经85岁的老人,每每提起金友振就眼含热泪。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正是这样一份流淌在中华儿女身躯里的血脉亲情,构筑起各族人民手牵手的情感基石,铺就了各族人民心连心的鲜明底色。贺文财和老金的故事,成为了解放路上这一带人的佳话。解放路上的鸿宾楼,也成为了这条路上回汉两族的精神家园。
鸿宾楼内高朋满座(图片由鸿宾楼提供)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唯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守望相助、手足相亲。解放路上的金友振,正是用自己的一腔热情,成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践行者。
开店初期,那时高速路还没有建设开通,这条解放路是北上的必经之路。像鸿宾楼这样的清真饭店不在少数,天天有人打电话订餐,还可以听到世界各国的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早期在德州周边做皮革生意的阿拉丁,土耳其人,在老金的鸿宾楼找到了家的感觉,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更多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不是有句话都这么说嘛,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这么多年,对这条解放路也是确确实实挺有感情的,咱就想着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谁有难处了就相互帮助帮助,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我就是个热心肠。我对这条路的感情很深,也热爱这条路,也热爱这里的这些人。”朴素的老金说起心里话,眼角不由的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如今,三十年匆匆而过,站在岁月交替的路口,德州解放路上的老金和他的鸿宾楼风采依旧。他们见证了这条路的时代变迁,记录着这条路上每个人的奋斗成长。而他们脚下的解放路,承载着德州“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城市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