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真!的!看!够!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入世15周年,中国的承诺做到了,西方为什么却说话不算话?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1 18:55

正文

2001年,多哈世贸组织会议上,主席卡迈勒敲响了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鼓锤,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而今年的12月11日正是中国入世的第15周年,这一天还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按照世贸协定,对华反倾销“替代国”的做法将于这天终止!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的签字仪式。


简单来说,这就表示,从2016年12月11号起,世贸组织成员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不能再依据议定书第15条采用第三国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中国商品在全球被征收的反倾销税将大幅减少。

 

可是,近日,日本、美国却公开表示,不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坚持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欧盟也正式提交修改反倾销法律制度提案,以实施更严格规定,弃协定于不顾。




对此,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直指问题核心:明明是履行国际条约,少数世贸组织成员却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中方将坚决反对



坚持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TA国动的是啥心思?


15年前的幕后博弈,“保险条款”诞生


2001年中国入世时,国内外都对此争议不断,但或许并没有人预料到协定中的“第十五条”会在十五年后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这一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条款当年是怎样签署的呢?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多年后回忆道,当年和世贸多方代表讨论15条时,美国和欧盟看到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担心中国的全面竞争力将对自己产业造成冲击,所以希望有这样的“保险条款”。

 

作为最后遗留的七个问题之一,为了入世,中国在这个条款上做了让步,也埋下了日后饱受争议的种子。


15年后,偷换概念的“不承认”


如果仔细看新闻,就能发现,美国、欧盟公开表示的是“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日本的声明更为咬文嚼字,称“我们没说过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我们坚持继续对你们使用反倾销替代国做法”。实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对华反倾销的标准,我只认“替代国”


要说“替代国”做法有多“好”,为什么这些国家总拿“市场经济地位”这词来说事儿,大家看看下图就应该明白了。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除此之外,选择“替代国”也有套路,美欧等国家总会选择和中国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作为“替代国”,由于双方生产率、生产力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往往只能吃“哑巴亏”。


举个例子来说,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我国的彩电反倾销,因为不认定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所以欧盟选择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生产成本,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倍,中国自然就被算成倾销,彩电企业为此支付了高额的反倾销税。


事实上,在WTO条约中,并没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定义,“市场经济地位”也并不能和“替代国”挂钩,这不过是一些国家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混淆概念,动了不履行义务的心思



入世15年来,戴着“非市场经济”的帽子,受限于“替代国”做法,中国低成本的企业出口产品屡屡被判定为“倾销”,承担的高额关税使中企面临着严峻考验,甚至濒临丧失美欧等重要市场的境地。虽然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发展的道路却并不平坦。


入世15年,中国“漫漫”的反倾销之路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85.44亿美元。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反倾销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很多国家对华的反倾销调查和复审中,却存在不当适用目标倾销方法、拒绝给予企业单独税率、不当适用不利事实推定等一系列与世贸规则不符的做法,错误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一句“不认定市场经济体”使中国相关企业饱受“折磨”。

 

2003年,美国对上海某钢企出口的不可锻铸铁管件反倾销,认为其倾销幅度为6.34%。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商务部甚至直接采用了《印度储备银行公报》中载明的数据,而非中方提供的印度对比商财务报告,使中企不得已开始漫漫维权路。



2011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豆蛋白发起反倾销。因不认证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竟选择原材料和成本远远高于中国的美国作为“替代国”计算成本。毫无意外,中国“豆企”再次跌了大跟头。



2015年,美国商务部发布对华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反倾销及反补贴终裁结果,认定中国输美轮胎存在倾销行为。并且强制应诉中企承担29.97%和14.35%的税率。采用泰国做“替代国”的调查做法正是导致中企缴纳高额关税的直接原因。

 

而就在今年的12月9号,美国商务部无视第十五条协定即将到期生效,再度宣布,认定从中国进口的大型洗衣机存在倾销,收取大额关税。这种对国际法规视若无睹的态度实在显得不够“高明”。


中国入世15年以来,发展速度和成绩有目共睹。不但以开放姿态赢得了自身经济贸易体量迅速增长,推进全球经济稳步发展,还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然而,为什么却屡屡被一些国家“刁难”,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抬头”


面对中国即将入世15周年,“替代国”做法将被终止,美国等国家给出的“耍赖”理由如出一辙,无外乎“担心中国廉价商品涌入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甚至理直气壮地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不能承认市场经济地位”。

 

然而,回顾中国入世15年来的成绩,中国在关税减让、交通等领域都已几乎兑现所有承诺。相反,个别西方国家不断闹出“幺蛾子”掩护自己的“地方贸易保护”。拿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事,打着市场经济旗号,自己却做着违反市场经济的事儿,这不得不视为对全球自由经济贸易的一种危险信号。



西方戴着“有色眼镜”的冷眼旁观


除了不满中国廉价商品涌入,许多西方国家还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总有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会使自己受伤的错觉。


面对中国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市场经济模式,西方国家总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从旁观察、提防,始终对中国的改革模式、经济体制、发展状况指手画脚。

 

但这样的理由事实上并不成立。以中美为例,两国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早在 100年前就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现在还在工业化后移的阶段。双方经济体态、模式都有着巨大差别,用看待美国的角度看待中国,根本说不过去。



仲裁机构的约束力“被漠视”


除此之外,很多国家漠视世贸协定,面对条款“选择性失明”,总拿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事儿,混淆视听,也是看准了世贸组织只有仲裁权,无执法权的无奈。特朗普新提名的Robert Lighthizer就曾向美国国会表示,认为WTO争端解决机制缺乏效率,建议美国挑战WTO的规定底线,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的说法。

 

因此,近日美欧日等国作为WTO成员却不履行义务,我行我素,往中国“泼脏水”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入WTO的十五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占世界经济总增长的四分之一,这都不是某些国家贴标签就能掩盖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需要别国承认,而是事实就摆在那里。

 

12月11日,“第十五款”协定大限已至,面对部分国家的“耍赖”做法,中国已有相关应对。而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国家何时能够真正认清现实,履行承诺,主动站出来解决双方问题,不让历史倒车。


编辑:张天健

图片及资料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央视新闻、网易新闻、经济第一课堂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公众号、新华社、央广网、中国经营报、网易财经、观察者网、凤凰卫视及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