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人
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挑战思维的极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揭秘腾讯“核弹级”AI工具:1句话生成3D模 ... ·  22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欧洲版ChatGPT”移动端上线,越南Ap ... ·  22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一夜之间,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生意变了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人

罗素:数学、哲学和信仰

哲学人  · 公众号  ·  · 2024-04-14 21:48

正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

我从哲学的探索中得到的一切欢愉,有如看到一个正从峡谷中浮现出来的崭新景观一样。


有些人之所以成为哲学家,背后有着不同的动机。过去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是渴望了解世界。在早期,当哲学与科学难以区别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另一个动机――在早期也是重要的原因――则是基于理智上的幻觉。人们常问到:彩虹在哪儿?


所有事物真如它们在阳光下或月光下所显现的样子吗?同样的问题以现代的观点诠释则为:所有事物真如我们肉眼所见或是显微镜下的表象吗?


然而这样的疑惑很快便被另一个更广泛的疑惑所替补。当希腊人开始质疑奥林匹亚山上的神之际,某些人便在哲学里寻找可以替代传统信仰的东西。

以上两种动机的结合,引发了哲学上两个层面的变动:


一方面哲学被认为要证明日常生活中所流传的大部分知识都不是真的知识; 另一方面,则是要证明一个更为深奥的哲学真理是存在的,而且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相对于我们日常的想法,它更符合我们对全人类未来该有的期盼。


几乎所有哲学都把“怀疑”视为刺棒(goad),“确定”则被视为目标(goal)。哲学家质疑理智、质疑科学,也质疑神学。哲学家各自质疑并关注其中的某一项目。哲学家对于以上质疑所提出的答案甚至是否存在答案都有很大的分歧。


我选择哲学的理由涵盖了所有传统动机,但是有两项对我的影响最大。


其中之一是最早影响我并持续最久的,就是期盼找到能够被公认为是真理的知识;另一个动机则是希望找到合理解释为何信仰宗教的理由。

我认为促使我走向哲学之路的第一件事发生在11岁的时候(虽然当时我还不认识“哲学”这个词)。儿童时期的我相当孤独,因为我唯一的哥哥大我7岁。

正是由于太孤独,我因而变得相当严肃,还有许多可让我思考的时间,但却没有足够的知识供我运用于思维上。在验证数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乐趣,但是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而这种乐趣正是拥有数学天分的人特有的表征。


长大之后,才发现也有许多人有着类似的经验。其中一位朋友哈地是一位纯数学教授,他就经常追寻这样的乐趣。他曾告诉我,如果能找到证据证明我会在5分钟内死去,他会为此感到难过,但是悲伤的心情很快就会被验证的乐趣所掩盖。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而丝毫不觉得受到冒犯。


在我学习几何学之前,曾有人告诉我几何学就是要验证事物,因此当我哥哥说他愿意教我时,我的内心雀跃不已。几何学在当时仍然是欧几里德几何。我哥哥先从基本定义开始教起,这些我吸收得非常快。但是接下来便谈到公理,他说道:“这些是无法被验证的,但是在用来证明其他事物之前,它们必须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为这几句话,我的希望开始瓦解。

过去我认为寻找可以被证明的东西是非常美妙的事。然而结果却只能藉由某些无法获得证明的假设才可达到目的。我以某种愤怒的眼光看着哥哥说道:“既然无法证明这些公理,我们又如何要接受其真实性?”他回答说:“如果你不承认,就无法继续我们的课程。”我心想知道后面的故事也没什么不好,就暂时同意去承认这些公理。然而对这个我希望从中找到明确无误的真理的领域,我仍然充满狐疑与困惑。


撇开这些疑问不谈――大部分时间我早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而且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当时自己仍不晓得的答案――在数学中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要多得多。我热衷于思考如何将数学应用到物质世界中去,也希望将来有一天关于人类行为的数学可以如应用于机械上的数学一样精准。我之所以有此希望,是因为我热衷于验证,而多数时候这项动机比我同时想要确认有自由意志存在的渴望更为重要。不过,我从未完全克服对数学正确性最根本的怀疑。


当我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却因为新的困难而深受打击。我感受到老师所教授的验证方法是错误的,这些错误在我日后的学习中得到确认。当时我并不知道,在我离开剑桥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德国数学家早已经发现了较好的证朋方法。我因此接受了康德哲学里夸大的辨证方法。而这也让我重新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检视,在过程中那些过去困扰我的难题都变得琐碎不重要。日后我才发觉这一切都错了,但这是在我深深浸淫于形而上学的泥沼之后的事。


对数学的某种厌恶激发我转向哲学,而此种厌恶源自于数学太过专注于考试时所需要的技巧。这种学会考试技巧的企图使我觉得数学是由机灵的闪躲和精巧的设计所构成的,简直就像是填字游戏。待在剑桥大学的头3年结束之际,当我从最后一次数学考试中走出来时,我发誓绝不再碰数学,还将所有的数学课本卖掉。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我从哲学的探索中得到的一切欢愉,有如看到一个正从峡谷中浮现出来的崭新景观一样。


过去我并不只是在数学领域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如同笛卡尔(当时我还未看过他的著作),我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和他一样,我觉得把外在世界想象为只不过是一场梦是可接受的。但即使是如此,真正被梦到的才叫梦,而我亲身体验的真实事情才拥有不可动摇的确定性。这样的思路是在我16岁时第一次出现,而当我后来知道笛卡尔早已以此作为其哲学基础时兴奋不已。


第一辑
《为何要摆脱无知:苏格拉底》
《世界是真实的吗:柏拉图》
《好习惯为什么重要: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要学习:培根》
《只有怀疑不用怀疑吗:笛卡尔》
《要不要变回原始人:卢梭》
第二辑
《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亚当·斯密》
《如何分辨善恶:康德》
《历史是否会重演:黑格尔》
《什么是生产方式:马克思》
《我也可以是超人吗:尼采》
《梦是否有意义:弗洛伊德》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共12册

为什么说所有学科的

最高层级是哲学?

哲学能让孩子获得什么?

怎样判断对错?

如何有效地学习?

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在哲学的大树下,

感受枝繁叶茂……

原价360元
限时特价188
今日下单赠送
尼采《悲剧的诞生》
一本(价值45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