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炮”是许多评论家的通病。比如现在是
2015
年,那么解释
2014
年的股市行情几乎就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事情。无论谁来说几句,都会显得头头是道。
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误导,金融工程里有一条原则叫做“回溯测试”。
“回溯测试”就是按你说的那一套道理建立模型,然后对截止
2013
年底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一个
2014
年的操作策略。然后把这个策略与
2014
年的实际情况做比较,看效果如何。
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剔除所有关于
2014
年的信息。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不会是“马后炮”。
历史研究也是如此。如果要真正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就必须把他那个时代之后的所有信息从脑袋里清除出去。站在古人所在的那个时点上,只根据他当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去研究,去判断,去决策。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是什么?是海禁吗?不是,是北伐。《明史》中提到明太祖海禁的文字一共只有
7
处。但是关于北伐的叙述却连篇累牍。他先后
8
次组织北伐,远征蒙古。他还把自己的
9
个儿子封为塞王,分段镇守北部边疆。
明成祖永乐大帝一生最重要的对外战略是什么?是下西洋吗?不是,是北伐。出洋之事,不过是委托给一个太监在江南自行办理。而他自己迁都北京,践行“天子守边”。永乐大帝一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死也死在
北伐的征途上。
我们通常以明朝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大统一王朝。但是其实它与汉、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可是蒙古政权却始终没有被消灭。他们只不过是退回了蒙古高原,史称“北元”。明朝和北元,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划太行山而治的“南北朝”。
下面这张“大明混一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明朝人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整个世界基本上就只有
2
个势力:明朝和北元。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地中海加起来,可能也就跟江浙两省差不多大。
那么很自然地,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就是明朝和北元之间的矛盾。其它所有的外交问题,要么是由这个矛盾派生出来的,要么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明朝初年,对北元实行的是“犁庭”政策。所谓犁庭,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拨起,彻底扫除。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用海盐把迦太基人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算是犁庭了。但问题是犁庭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北元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但是终究不能令其屈服。
那么明朝北伐是不是全无效果呢?那倒也不至于。游牧民族的产生方式是逐水草而居,需要人口分散放牧。连年征战,使蒙古人一直保持在战备状态。几万户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牲畜的饲养和繁殖都受到制约。所以在明初北伐高峰期,北元的经济濒临崩溃,民不聊生,权力斗争激化,政权更替非常频繁。
问题是,明朝北伐,必须深入不毛之地,远离后勤补给。为了保证胜算,明朝一方的动员人数也必须远大于北元。所以这场消耗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明朝并不能占得很大优势。而且有明一代,华北困局始终无解。粮食从江南运到北京已属不易,更不要说远达漠北了。
明成祖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对北元实施经济战,也就是“锁国”政策。许多人一听“锁国”二字,便以为是明朝要搞自我封闭。其实大谬不然。
“锁国”的意思是断绝往来。这完全是一个中性词。它的效果取决于你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你在世界上占主流,那么锁国就是你锁别人。如果别人在世界上占主流,那时候锁国才是锁自己。
明朝和北元,谁是主流?这是不言自明的。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粮食、布帛、铜铁、工具都十分缺乏。在明朝的经济封锁之下,北元的经济奄奄一息,国力空虚脆弱,早已失去了成吉思汗当年的雄风。实在被穷困、饥寒逼急了,才会进犯明朝边境。其所求也不过是贸易通商而已。
1449
年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北元俘虏。北元本来想把他当成人质,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借以要挟明朝开放贸易。不料明朝很快就扶持了新帝即位。这下北元急了,宣称“若欲迎上皇,就奉还京。若不讲和,我之家尽起人马来围大都,彼时毋悔”。居然以战争来威胁对方,要求对方接回人质,要求对方讲和。可见此时的北元,一心只求开通贸易,已经到了口不择言的程度了。得到明朝开放贸易的承诺后,当时蒙古的最高统治者“也先太师”大喜过望,亲自护送明英宗回到北京。
即使有限地开放了贸易,明朝仍然利用贸易作为武器,分化打击蒙古各部。比如在
15
世纪初,“卫拉特”部崛起,明朝就向与之敌对的“阿鲁台”部开放边境贸易。把阿鲁台部扶持起来,打败了卫拉特部之后,明朝又转而与后者贸易。阿鲁台部则随之陷入困境。
明朝还经常任意地中断贸易。
1546
年,蒙古“阿勒坦汗”派使者到明朝求贡不下数十次,均被拒绝。明朝官员上书称“敌恳恳求贡,去而复来
……正当羁縻,使无忧
”。可是明朝政府充耳不闻,还纵容边吏多次杀死其使者。在此情况下,阿勒坦汗
6
月举兵入侵,
8
月就杀到北京城下。这时他又主动宣布:“予我市,通我贡,即解围”。和议退兵之后的第2年,他又对交战之事深感后悔,“故用小隙,几败大事”,特意“以象
1
匹,骟马
3000
匹,白骆驼
7
头”献于明朝,并且请自“外塞称臣”。可谓谦恭至极。
在明朝看来,“锁国”政策无疑是成功的。依靠这个政策,明朝在很大程度上“驯服”了自己的主要战略对手。而东南方向的海禁,则可以视为这个政策的配合和延伸。这个说法怎么理解?还是让我们回到当时的世界形势。
在中国本部,蒙古人的统治是被推翻了。但是在中亚、西亚和东欧,蒙古人的势力仍然存在。事实上,直到
1920
年代,中亚最后一名成吉思汗嫡亲统治者才在苏俄的压力下退位。明朝时,传统上的绿洲丝绸之路一直在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海上丝绸之路则又大多通向帖木尔帝国治下的西亚。从这个角度看,称明朝仍然处于蒙古势力的包围之中也不为过。
立足于这样的世界观,任何对外贸易,都有可能破坏对北元的经济封锁。比如在著名的捕鱼儿海战役中,明军就抓到了数百个前来贸易的中亚商人。
以上是从配合的角度说的。如果从延伸的角度说,海禁就是要把对北元实施锁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对其它战略对手的压制上,比如日本。
自从成功防御了“元寇”入侵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就逐渐从仰视转为平视,挑战之心间或有之。海禁和朝贡,相当于胡萝卜加大棒,是明朝对日制约的
2大
手段。从实际效果看,明朝基本上能够做到不兴兵戈,而令日本恭敬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