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信仰的迷醉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19-11-09 09:3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S EP360





偶见殿堂里 各式 各样的神祇,名之为“神仙大聚会”,猜想这种殿堂产生的力量应当是震耳欲聋,产生的作用应当是洪荒绵延的吧? 之于信仰,似乎历来的说法都是国人没有那么多“忠诚”,看重的是产生的效用。 信仰的形态各有不同,信仰“市场”的混乱,也因此让各类神仙得以相处融洽,一起努力为供奉者消灾免难降吉祥,在诸神的世界里出现了凡人赋予的大同。
信仰应该是赌徒的惯常行为,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认为? 赌的是未知,未知则包含了可能存在的巨大“收益”或巨大“损失”,理性在这里并不发生作用,当然感性在信仰进行的过程中也不发挥太大作用。
信仰应该是某种能安顿自己身心的东西,也有人这样认为。 对当前和当下自己的所有遭遇,都能在无法平衡的时候推之于信仰,用所信仰之物去综合平衡,自己在这种推脱之中找到心安、快乐之道。
信仰应该是对现实生命的超脱,这也是一种对信仰的追求。 信仰建立在现实之中,但信仰不是现实,信仰存在于现实的夹缝之中,是游离于现实的向往和追求。 一旦信仰落地于现实,则与信仰无关。
有人说,信仰不必那么深刻,对事物保持一种距离,反倒是美的,因为在不断探寻的道路上,不怕越探越明,就怕探到最后,反成了虚无。 剥离了那些充满感性和神圣的信念,所剩之物会让人不知所措。


信仰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信仰者也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走 信仰的殿堂。 所信仰之物或很久很久以来就存在,或是在不是很久的之前被创造,或是在前不久才被建立。 若信仰的建立与周遭之物存在关系,那信仰则会随着周遭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尤其当信仰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或者说信仰成了某种惯常,在这种日日相见的照面中,任何激动人心都会慢慢变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那信仰还能否还能在心中存在丝丝的神圣性? 这时候诸神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刚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则是最接地气的一种展现。
神圣是信仰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才被认为有力量。 神圣性代表着与世俗世界的不同,世俗本是我们的惯常,我们会在惯常的世俗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世俗中的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帮我们把问题一一解决,而寻求略有神圣信仰的依靠则是人们最能想到的途径。 而越是虔信,就越会在时刻挂念中窥视鄙陋,这似乎是一种矛盾。 世俗与神圣的纠葛一直存在,它有时候被融会贯通,赋予世俗神圣性,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时候被夸大差距,如净土宗所讲的离五浊恶世,趋极乐净土。


我之所信与所信之物的本来面目是有差距的。 从客观来讲,这种差距越是小,就越能对信仰之物产生更多虔敬和感应,反之则会让虔敬逐渐流失。 从主观来讲,差距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者如何看待这种差距,或是否能看到这差距,是否把这种差距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去看待。 宗教家有这么一种气质——对信仰有一种旁人看来的“盲目”的虔信与追求。 在这种“盲目”中,不仅用信仰驯化了自己,更是让自己驯化了自己,在这种自我的坚定中获得了某种超脱于世俗的能力。 这与自我麻醉有时候很难区分,这种安乐或所获得的与之相关的一切,我们不知道它的来自于哪里。 当我们想要去深入探究的时候,有人会阻拦我们,来自于哪里并不重要,如果已经解决了存在的问题,那就已经足够。 这是非常常见的功效主义,这也被家里、殿堂里供奉的各类神祇印证。
如此纷杂的状态里,人处之于诸多迷醉,信誓旦旦的可能是如梦方醒的笃定,也或只是梦话,沉默不语的可能是无所适从,也或只是默默的坚定。 信仰的大厦何以建立,又何以巩固或崩塌,诸神在谁的上空盘旋,又在谁的心里降落?



图片来自:FL


天下头等大事

聊无聊

在一辆车上

允许不一样

确有的无知和局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