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于深圳首批“AI公务员”正式入职引发广泛讨论。AI公务员主要用于行政审批、材料审核等工作,提高效率。多地已部署政务环境DeepSeek系列大模型。文章探讨AI技术在政务领域引发的效率革命,职业未来的焦虑,以及AI公务员与公职人员的互补优势。
AI公务员的审核时间从平均30分钟缩短至3分钟,效率提升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引发关于职业未来的集体焦虑。
除了深圳,呼和浩特、赣州、广州、无锡等地都已完成政务环境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部署,显示AI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人们担忧AI公务员是否会取代传统公务员,但技术进步总是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真正不可替代的是人性化的服务和专业能力。
随着AI公务员的上岗,公职人员可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AI公务员是公职人员的有力帮手,人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未来的政务服务将更加高效、优质。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两天,深圳首批70名“AI公务员”正式“入职”的消息,瞬间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引发广泛热议。
据官方披露,深圳首批AI公务员主要负责行政审批、材料审核等流程化工作,其审核时间从平均30分钟缩短至3分钟,效率提升90%,错误率则控制在5%以内。除了深圳,目前呼和浩特、赣州、广州、无锡等地,也都宣布完成政务环境DeepSeek系列大模型部署。
这场由技术引发的“效率革命”,在公务员群体中引发了一场关于职业未来的集体焦虑。有人担忧,“AI公务员”不领工资、不交社保、不会摸鱼,功能还如此强大,是否会抢走公务员的“铁饭碗”?
面对“AI公务员”的冲击,很多人的恐慌源于"被替代"。
首先需要强调,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如今的AI技术,无非是一种更智能、更高效的工具而已。其实在政务服务中,真正不可替代的从来不是盖章、整理材料、走流程等等机械劳动,而是就具体问题做出的处理分析、带着同理心的矛盾调解、是考验智慧的资源统筹——说到底,是有温度、暖人心的服务。
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门,了解广大群众的困难和诉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理解,这种人性化的连接,是再先进的算法也难以复制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务服务,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群众打交道。想想这些年接听的AI客服电话,“人工智障+塑料语音”,真能把人急出高血压。即便AI能把办事流程优化得再“纵享丝滑”“滴水不漏”,可要安抚着急上火的办事群众,还得靠那句轻声细语的“大爷,我给您想办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重拳出击整治,为基层减负,就是避免让基层干部陷入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谋划工作。
随着“AI公务员”上岗,当大量精力不必耗费在文书录入、处理格式错误上,会不会有更多的基层工作人员,可以从无休止的公文写作、材料汇总中解放出来?当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了的机械性工作、优化了审批流程,那些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文件、整材料的人,有没有真正履行职责、服务百姓、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这才是政务数智化转型、以“AI+政务”为基层减负的真正要义。
没有哪个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会觉得自己就该每天干这些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他们希望的,是可以抽出身来,去思考调研、谋划工作,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的“刀刃”上。这个时候,“AI公务员”无疑会是他们更好开展工作的有力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