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核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机核网官方微博www.g-cores.com @ 机核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野球帝  ·  周一了,聊个天快乐一下! ·  2 天前  
左右为篮  ·  53+40!华子又输了,这次找什么理由? ·  3 天前  
左右为篮  ·  为啥球星都爱啃指甲?有滋味!? ·  4 天前  
左右为篮  ·  直角肩!事业线!好性感的啦啦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核

这些要多丑有多丑的家伙,就是上个世纪美国人乐此不疲的怪物形象

机核  · 公众号  ·  · 2017-09-03 18:06

正文

近几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市场需求增加,形态各异的怪物形象,已经成为了老美在影视、文学和游戏等诸多领域中最常运用的题材之一。但对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老派的各领域作品中,怪物的塑造显得非常丑陋另类,远不及当下艺术加工后散发出来的有魅力。甚至这些怪物角色,就是用来渲染恐怖类型作品的,并曾处于小众亚文化层面才有受众的边缘形象。


下面,我们就从一部电影、一套珍藏好书和几款经典游戏,带你领略上世纪末期老美塑造的“怪物”是啥样的。


《马桶妖怪》—它们都是幼稚鬼


即便在久远的上个世纪末,老美的恐怖片和科幻片中,“怪物”的形象已经被运用得俗到不能再俗了。但由于意识形态相对落后,中国的观众却对此倍感陌生,只因为这一传统题材电影接触得比国外观众晚太多。为什么“怪物”经常会出现在美国恐怖片中?因为怪物本身就是老美臆想出来的精神恐惧下的投影。丑陋的外形加上残暴的攻击性才是触碰他们恐怖G点的根源!


回看八十年代的恐怖片,诸如《活魔人》、《变蝇人》等对于怪物的塑造都像是泡在一大桶粘液中出来的一样(如果你要说是“福尔马林”,我更愿意相信是“鸡蛋清”),其实本质上大家都是5毛钱特效加化妆效果呈现的。毕竟“怪物”题材的电影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还没有成为搬上主流荧幕前的商业大片。而到了咱们这边更不用说,那是属于看VCD影碟横行的时代。不过也正由于这块盗版市场的鱼龙混杂,我们反而连一些极为稀少的录像资源都能获取到。


《马桶妖怪》影碟封面


印象中的《鬼食人》就是在VCD影碟时代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系列。但这只是他的中文译名。如果谈到它的海外译名《马桶妖怪》,那估计真没多少人知道。《马桶妖怪》和八十年代诸多美国B级恐怖片一样,加入了“怪物”元素。但从素质上来说,它实则就是一cult烂片。


《马桶妖怪》第一部诞生于1985年,在当时是美国“小怪物”片盛行的几年。可惜夹在它前后的既有《小精灵》这样的同题材前辈,也有《异形2》这样的超级怪物大片。美国本土如此尴尬的热度,却在国内还能常见,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关键词:巫术


“牛魔王”造型的黑暗巫术修炼者在献祭台念着咒语


《马桶妖怪2》结尾被巫术咒语召唤出来的巨型怪物


之所以说《马桶妖怪》是cult片,正是因为这个系列有着一大非常独特的设定—巫术!从第一部开始,一本古老的魔法书+呢喃不清的召唤语言就成了这个系列的标配了。你可以看到第一部阴暗压抑的开端,就是一位修炼黑暗巫术的男主老爸在祭祀堂召唤鬼怪惩戒一名美少妇(实际上他们是一对夫妻),而后来他俩的儿子(即男主)也学会了从地狱召唤魔鬼的技能。这召唤出来的怪物便是该电影的核心角色了。


而电影第二部则把巫术运用的更加纯粹,差点就真的信了。剧中主角找到了对付小怪物们的方法:那就是召唤出来一只可以吃掉小怪的巨型大怪。同样是一本古老典籍,除了念完召唤咒语之外,还要在堆满沙子的地面上画出神秘的星型符号。往后的每一部,虽然风格差异巨大,但总是离不开猎奇的巫术设定。


关键词:调皮捣蛋


小怪物在游乐场玩气枪


这些另类的小家伙是影片中的“坏蛋”,但它们的坏很单纯、很有趣,所以才会被人记住。它们会把鬼屋中对它们嘲笑的人绑在木板上戏弄,并且是有组织有分工的;也会因看到热吻的情侣而心生嫉妒,吐出黏黏的绿色液体让他们的嘴粘在一起在其他人面前出丑;甚至当它们溜到游乐场外面还会开心地玩起打枪游戏。


是不是觉得这些行为动作特别熟悉?因为马桶妖怪拥有人类小孩的天性:贪玩、调皮、爱捣蛋。或者说,所有的生物在幼小的时候都是如此。但就像影片中对它们所描述的:“这是一群来自撒旦的孽种!”很明显就能看出,这群丑萌丑萌的幼稚鬼在人类的眼中本质上依旧是邪恶的化身。因为它们是具有攻击性的怪物,这是人类对于未知事物产生的本能畏惧心。


我们不可怕,我们只是调皮


《马桶妖怪》本身是小成本的cult片,一部制作费用也只在100万美元。它的卖点又何其不是Q萌的小怪物呢。你若要问《马桶妖怪》中的小怪物们能吓到人吗?我觉得显然是不可能的,过份的恐怖喜剧色彩让观众不再是一惊一乍的感官表现!所有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那群邪恶小鬼们的幼稚演出上啦。


老派射击游戏中的怪物


《DOOM》系列中的怪物,很丑、很血腥、很硬核


提到“怪物”,怎么能忽略掉电子游戏呢!90年代游戏中加入怪物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怪物”元素早已成为各种RPG、ACT的标配设定。甚至是一些文字冒险AVG都会有怪物的影子。不过,在这里还是想聊聊恐怖射击游戏中的怪物。


在90年代,伪3D图形技术已经渐渐开始在游戏中运用起来。可能是受到美国本土恐怖片的影响,开发者们也搞出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分支—恐怖射击游戏!在当时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OOM》、《异教徒》这种老派大作了。本质上它们还是属于FPS,只不过加入了如同恐怖片中的怪物追逐设定,才使得游戏与恐怖沾上了边。


你可以尽管打MOD,赢了算我输!


无论是《DOOM 1》还是《DOOM 2》,现在去回看它们的画面都会忍不住吐槽全屏的马赛克(当年DOS系统上也能玩),毕竟这游戏最高分辨率也只有320*240。但即便是在那样的技术限制下,开发者们依然设计出了各式各样鲜活的怪物角色。


譬如长得颇有点“暴君”系的地狱男爵,既会发射离子炮又能近身拍你;还有会发射跟踪导弹的亡灵骷髅兵,一边追你一边发出吓人的声音;当然,最恶心的莫过于漂浮在空中的痛苦元素,长着一副恶魔脸能不断地吐出亡灵生物,据说它的设计灵感是来自《D&D》说明书上的独眼巨人;还有一个头疼的代表—血量超厚的“牛魔王”老怪,对爆炸攻击免疫,火箭筒也只能打出90伤害,不废完子弹绝对不趟!你要问这些怪物在当年怎么设计出来的?其实它们都是先用实物模型捏出来再扫描进电脑中制作的,想想都神奇。


《异教徒》游戏封面中的怪物非常具有西方魔幻风


除了《DOOM》以外,在那个老派FPS横行的年代,你依然可以在《半条命1》中见到诸如“藤怪”、“酸液怪”之类的取自电影的另类生物,也可以在《异教徒》中与一群西方神话中的牛头飞龙战斗不休。这些老派FPS融进了怪物元素之后,直接就成为了阻挡主角过关打靶子的工具。它符合玩家对于恐怖的认同感,也有着美式游戏非常鲜明的“屠杀拯救”式老套路。


《鸡皮疙瘩》—怪物大反攻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


如果要说起对笔者儿时影响最深的一本读物,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经典的《四大名著》,不是科普向的《十万个为什么》、也不是天杀的万能学习神器《英才教程》。在一堆看到眼花缭乱的书架上,唯一让我还记得住的就是《鸡皮疙瘩》系列了!我想,那也是许多90后共同的记忆吧。《鸡皮疙瘩》是一套系列丛书的统称,其中的每一本都在讲述2个独立的故事。有趣的是,每一个故事都抓住了映射现实生活的一面。描绘出了一段又一段充满奇幻色彩光怪陆离的恐怖大冒险。


《鸡皮疙瘩》系列诞生于90年代初期,并在美国一度成为最畅销的现象级小说,但国内的读者大约在2000年后才有所接触。虽然故事结局设伏笔的手法与80年代美国B级恐怖片很类似,《鸡皮疙瘩》所呈现出的恐怖感觉却与电影完全不同。本质上来说,美国人对于恐怖的认知是:“邪恶的怪物是恐怖的根源,用最直接粗暴的恶心手段才是催生恐怖感的方式。”但《鸡皮疙瘩》系列却完全打破了这一固定思维,它不再是惯用血腥暴力元素的作品,而是走上了悬疑惊悚的过山车式情节刻画。你会发现,原来美式恐怖也可以抓住心理畏惧上的漏洞。“深夜里听到奇怪的嗥叫,黑暗中见到神秘的阴影,还有身边始终有一双偷窥自己的眼睛”,这些若隐若现的怪物和环境渲染是作者想要为我们表现的《鸡皮疙瘩》世界观。


关键词:奇幻惊悚


《鸡皮疙瘩》封面怪物


看过《鸡皮疙瘩》系列会有种感觉:书中的怪物就像真的来到过现实世界一样,然后往往会把那群青少年主角们臆想成是我们自己。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学生时代,本身有着作业和成绩等各种压力束缚,所以在面对《鸡皮疙瘩》书中呈现的神秘新鲜事物时,我们多么想逃离这些烦恼,和主角一样在这片奇幻惊悚的世界中游荡。


看过《变异蛇人》,会对主角误闯禁地遇到女蛇怪的噩梦般经历心有余悸;看过《红魔肉团》,会对作家身份的主角写出全部变成现实的书中怪物感到回味无穷;看过《惊魂街惊魂》,会对参观电影拍摄厂的主角遇到真实的蛤蟆精、狼蟹和大螳螂等怪物而捏一把汗;看过《透明泥巴怪》,会对月圆之夜从泥地里爬出来会拖人下去的泥巴怪感到不寒而栗。《鸡皮疙瘩》所描绘出来的各式怪物简直让人大呼脑洞的力量无敌!


关键词:荒诞与讽刺


《妖怪老师的食物链》中麻哈老师的怪物形象充满荒诞与讽刺


2000年后,原著作者为了庆祝系列丛书跨越新世纪,而创作了“惊险新世纪系列”。这个系列比90年代的经典系列更为精彩,可以说是《鸡皮疙瘩》的创作巅峰了。它下面所包含的25本丛书中所塑造出来的怪物,其实大都有点虚无缥缈,但这些怪物却都是外部世界冲突下与人类心灵映射出来的产物,有些甚至带有极强的荒诞戏剧性和讽刺意味。譬如你可以在《食人水滴》的结局中发现一切都只是怪物们自己写的一个故事;也可以在《果冻营地之谜》中了解到消失的孩子是被带到果冻营地去做奴隶了。


不过笔者最想说的其实是《妖怪老师的食物链》。它描述了一名主角被父母送到远离家乡的古老寄宿学校,但在那里却遇到了各种诡异的事情,还有长满獠牙怪物形象的生物老师。没错,这位老师叫做“麻哈太太”,奇异可怕的形象塑造充满着荒诞色彩,加上对学生的各种严管治教,你会感受到这是身处在一个令人疯狂的魔鬼学校。而这又何尝不是在借怪异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深深讽刺呢!


《鸡皮疙瘩》整个系列充满着奇思妙想,虽然它的故事是虚构,但从中却能找到真实,那就是现实生活。“胆大的翻开,胆小的走开”,这句标语已经是《鸡皮疙瘩》丛书封面最独特的宣传招牌。如果想更清楚了解到书中描绘的怪物形象,去看看15年推出的同名电影或许来的更直观。


结语


在当下电脑特效越来越高大上的趋势下,怪物的形象也渐渐变得光鲜亮丽。无论是游戏、文学或者电影,以怪物为题材的作品正在逐渐大众化和泛滥,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娱乐消费价值观转变造成的。可能在未来,也会有更加新型的怪物产生。但想看到如同文中这些八九十年代原汁原味的怪物形象,或许只能从回忆中去寻找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机核网

点击【阅读原文】给原作者点赞!

↓就这儿!戳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