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一蓑烟雨任平生,叶嘉莹为你解读苏轼词 ·  3 天前  
收获  ·  《收获》长篇小说2024秋卷 |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想象一下,假如你出生在一个小国 | 《使馆楼》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4-17 19:54

正文

“谁能料到会有什么柬埔寨大使馆?没有人。过去不会有人想得到,现在也不会有。在我们大家眼里,这就是个意外。柬埔寨大使馆!”

在《使馆楼》的开篇,扎迪·史密斯以此作为开场白。这里的“我们大家”指的是生活在英国伦敦威尔斯登地区的人们。

《使馆楼》是扎迪的短篇小说,但或许是因为对这篇最初发表在《纽约客》的小说的偏爱,扎迪坚持让它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威尔斯登是扎迪本人的出生地,她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牙买加裔。这种家庭构成,让她自己的作品里不停地思考后殖民时代里,人们的处境,尤其是少数族裔。


扎迪·史密斯

柬埔寨大使馆对伦敦或是对英国来说,无非是一种象征,你可以把它替换成另外一个遥远陌生的小国家。

威尔斯登地区的居住者如何辨别出这是哪个国家的大使馆呢?“惟一能说明大使馆果真是大使馆的,是大门上的一块小铜牌,还有飘扬在红瓦屋顶上的柬埔寨国旗(我们猜想那是他们的国旗——难道还会是别的不成?)”他们对这样一个国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怀疑,我们这些人,但凡是头一回从柬埔寨大使馆门前经过,无论男女,人人都会立马联想到那个词儿:‘种族灭绝’。”

生活在大国家里面的人们,谁会记得住像柬埔寨这样的小国家的国旗的模样呢?他们能知道的也就是红色高棉大屠杀,到头儿了。

只有非洲姑娘法图对这里的认识略有不同。每周一的早上,法图会去使馆对面的健身中心游泳,总是在同样的时间,她能看到一只羽毛球在使馆的高墙里飞来飞去。

“那羽毛球沿着一道长长的弧线缓缓向右侧飘过去,劈头遭到一记重扣往回落,这情形周而复始,前一个打球的人总是有办法瓦解对方的扣杀,然后再一次把球打出舒缓而飘逸的弧线。更高处,太阳努力想从那灰色的、积满水分的云层中钻出来。击球,扣杀。击球,扣杀。”


除了击球和扣杀的声音,法图并不会听见击球者本人的叫喊声。那两个在柬埔寨大使馆的花园里打球的人始终静默无声。

法图是从雇主家偷溜出来每周去游一次泳的,真正有健身中心会籍身份的是她的雇主德拉瓦尔夫妇,但是他们早已将抽屉中的一摞游泳券遗忘。每周一上午,法图趁着家里没有人,她会出来去小小放松一下,那好像她现实生活中的一颗调剂的糖。

法图是跟着父亲从科特迪瓦来到的加纳,之后她一个人去了欧洲,如今来到了伦敦。在加纳和父亲一同工作的酒店外面脏脏的海边,她自己学会了游泳。有钱人和外国游客不会去那里的海边,他们会站在游水深及腰的泳池,等着像法图父亲这样的服务员,蹲下身将汉堡包送上前。

法图给德拉瓦尔一家工作,她不确定自己算不算“奴隶”。毕竟她有人身自由,虽然德拉瓦尔太太扇过她两次耳光,两个大孩子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毫无尊重可言,不管她做什么他们都没有一丝谢意。

有时候法图听见自己的名字成了他们口中骂人话“你就跟法图一样黑”“你就跟法图一样笨” 。自从她来到德拉瓦尔家,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护照,而且德拉瓦尔家从一开始就告诉她,工资得先扣下来,支付她居住期间吃吃喝喝、使用暖气外加她那个卧室的房租。

在伦敦,唯一能够和法图交流的人,是她的教友安德鲁,安德鲁也是黑人,夜里做着警卫的工作,业余还在大学里念着商业学位。

他们会聊起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可是死在卢旺达的人更多,这事儿没人提!没人!”“我们生来就是受苦的吗?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生来就比其他所有人更容易受苦。”法图提出自己的困惑。

“相信我,这是自然法则,法图,单纯而简洁。只有上帝才会为我们大家哭泣,因为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可挑选我们的不是上帝,是恶魔。”

年轻的黑人姑娘法图,一直在不断思考着自己和自己族裔的处境。她也会提到在加纳时,酒店外海滩上,九个孩子尸体冲上岸。因为他们不会游泳,溺水而亡。有人在哭,两个人吧。其余人只是摇摇头,按着原来的方向接着往前走。大伙儿都去忙自己的事,跟之前一模一样。第二年法图去了罗马,看到一个约莫十五岁的男孩骑着自行车被撞倒。他死了。街上的人都在尖叫哭泣。人人都在哭。他们跟他可不是一家子。他们只是陌生人。第二天,这事上了报纸。


法图的现实处境和威尔斯登地区的人们看待柬埔寨使馆的方式交织在了一起。一方面,他们都属于“不重要”的小国。在当地人眼中,或许“不重要”三个字,已经可以让他们彼此建立联结。就像扎迪以威尔斯登在地人的口吻在书中写道,“说实话,如果我们对这世上每个小国家的历史都了如指掌——不管是他们激动人心的时刻还是安安静静的时刻——那我们哪还有空过自己的日子,完成自己必须承担的任务。”

在《眼前》这本书的第一章《为什么会是子产》中,台湾作家唐诺其实真正谈论的,恰恰也是大国和小国的概念。在今天,大概很多人已经不会再记得子产了,但是在鲁史《左传》中,记录最多的却是对鲁国来说是远方的郑国执政者子产。

在春秋这两百四十二年间,对像郑国、鲁国、宋国、卫国这样的国家而言,是一个由中而小,然后一直熄灭的过程。但是比起鲁国这样的国家,郑国面对的现实困难更多,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持续南下的强晋和持续北上的强楚,在郑国相遇纠缠,你的国家就是人家的战场。

子产执政的一生,理性且心思安定澄明,他的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和要做的事,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局势下,如果保全自己的国家。而郑国是一个不太能失误得起的国家,他必须要在每一个关键点的判断上做到准确无失误。“真正纯武力相向的那样一种世界,最精彩的那部分子产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看到的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批人,我自己至迟三十岁以后就不怎么瞧得起的那另一批人。”

但是这么一个异常精彩的人,为什么在《左传》之后,几乎人们就不再提及和记录了?因为中国走向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一统。

在此之后,中国人一直相信的历史规律,是把“合”看成常态,“分”和动乱是不幸的历史时刻。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一悠悠历史,从此以后并不真的存在“小国”了,只剩下了逐鹿者,这和小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东西,也吸收和生养着完全不同的人和思维。

唐诺说,他有时候在中国大陆会这么问,如果你生在荷兰、爱尔兰这样的国家,你的人生会怎样?你的生命态度会怎样?你看待别人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和转动?想象自己是个小国之人。

正如唐诺所言,“人生在哪里,并不由我们决定,更不会是一种成就或一个功劳(子产在郑,孔子在鲁,叔向在晋,所以说,因为生为某个大型国际的国民而感到很骄傲,不论怎么说都是很好笑的,也是很懦弱的,而且极不礼貌)。也因此,我们往往不说人 ‘生’在哪里,而是人被命运莫名其妙 ‘抛掷’在哪里,这没得争论。”

在这篇文章里,唐诺还认为,在今天,承认他者的对等存在,在个人之间的遵守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但是上升到一定人数以上的集体关系,在团体和团体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时,就像有堵墙一样,始终打不穿。

“我们几乎每一天看到的沮丧事实正是,一个温文有礼、体恤他人、问路会耐心说明甚至之间带你去的个人,同时也是个蛮横、富攻击性满口胡言乱语的所谓 ‘国民’,在日本、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是如此。这是人类学会真正宽容的下一堂、下一阶段历史更困难课程。”

关于大国和小国的比较,暂时先说到这里。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唐诺还非常精彩地分析了大国和小国两种走向而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中国在之后两千年里因为这样的思维所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这本书来读。

让我们再回到《使馆楼》,除了柬埔寨和法图都代表了“不重要”的小国概念外,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不重要”的人物和区域,彼此之间也并非是真正的共同体。就像法图在向安德鲁抱怨,“可我还是觉得我们受的苦更多。中国人从来没当过奴隶。他们总是给保护得好好的,用不着承受最糟糕的事儿。”时。

安德鲁是这样回答的,“广岛的事儿怎么说?那个炸弹呀,就算你当时没给炸飞,过一个礼拜那玩意也会熔化你的皮肤,从骨头上掉下来。”他一边说一边用力拉扯两边太阳穴周围的皮肤。虽然安德鲁在法图眼中是高级知识的权威,但他把广岛和中国人混为一谈,公式化的吊梢眼就是他对东方人的笼统印象。


但是,这些“不重要”的群体也因为羽毛球,而从某种意义上被联结在了一起。“击球,扣杀。击球,扣杀。”这里其实代表的就是法图和威尔斯登雇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少数族裔和西方大国之间的关系,前者努力把球打过网,后者跳起来一记扣杀,前者再想办法回过网,后者继续扣杀……

在章节安排上,扎迪也巧妙地运用了羽毛球的比分制。21个章节,从0-1 0-2 一直到0-21,这其实是一场完败。

在小说的结尾,法图坐在使馆外面的人行道上,继续看着里面未曾谋面的人击球。“我们看着她看着羽毛球的样子。击球,扣杀。击球,扣杀。好像一方只能想象用一个暴戾的结局结束战斗,而另一方只会怀着希望把球打回去。”

(完)

 

本文经授权转发自公众号

作品

(id:manduyibenshu)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相关图书推荐

点击封面可跳转阅读扎迪史密斯专访

《使馆楼》(中英双语版)

[英] 扎迪·史密斯|著

黄昱宁

“多元文化代言人”扎迪·史密斯重量级短篇小说,一部不容错过的伦敦手绘文学地图,特别附录独家专访。

随书附赠知名艺术家马岱姝倾情绘制伦敦原景插画装饰卡

如您对这本《使馆楼》感兴趣,

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吧



戳封面可跳转试读

《美》

[英] 扎迪·史密斯|著

姚翠丽

大胆、喧闹的情节铺垫,完美设置的或诙谐或尖刻的对白,对学术界的荒诞现状入木三分的刻画,无一不体现出扎迪·史密斯对宏大的、福斯特式主题的绝妙把控:友谊、婚姻、社会冲突、艺术性论战的表达。

如您对这本《美》感兴趣,

试试长按下图二维码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