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
关注我们,添加
星标
留住圈哥
春节前夕,ECO氪体受邀参加了鼠年第一期《超级颜论》的录制,ECO氪体联合创始人陈点点和知名体育评论员
萧深指导
作为嘉宾参与了本次节目的录制。
两人讲述了自己体育爱上体育的故事、兴趣爱好与工作之间的平衡问题、08年奥运体育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以及体育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以下是本期节目的精华实录。
↓点击播放键收看本期完整节目
你们对于体育的热爱,是何时开始的?
陈点点
:
我对体育的喜爱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东西——电视。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去上班,平时外公外婆带着。我外公是一个特别特别资深的体育迷,电视频道基本上在中央一台、中央五台两频道来回切换,不是新闻就是体育。平时放假了,从早上到晚上,基本上就跟着家里老人看着体育频道,什么运动都看。早上有时候有跳水锦标赛、乒乓球,中午有新闻,下午可能要播一些录播的比赛,晚上可能有别的。
这是我童年里头很重要的一份记忆,
说不上喜欢不喜欢,但是很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我童年很多都是伴随着体育的元素。
后来到了上学的时候,小学、初中,体育从看变成慢慢参与,知道体育可以「玩」了。
当时没有像现在小朋友这么好的一个条件,没有专业的场地或者教练。
当时就是自己瞎玩,有篮球筐投一投,自己窜个足球踢一踢。
当时我们也没有互联网,那种运动的氛围其实还挺好的,有一种「玩起来」的感
觉。
有点像之前张路老师提的,足球都是瞎踢、瞎玩,才能踢好的。
萧深
:
其实所有人基本上都是从比赛开始,我也是从看比赛开始。而且北京的条件要好一些。比较老的体育迷应该知道「北京有线」,他们当时有大量ESPN比赛的版权。
因为「北京有线」播的是大量的美国比赛,北美橄榄球、北美冰球、美国职棒等,所以我最早美式体育的启蒙就是从那开始的。
很多球迷会问我,你第一场职业橄榄球是什么时候看的?答案是1996年绿湾包装工对阵英格兰爱国者。
放到国内的这批球迷里,我也算是比较早的。
1996年我7岁,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那个时候我也完全想不到爱国者队后来会成为橄榄球联盟的一个标志。
现在,就是不看职业橄榄球的人也知道有这么一个队,有一个汤姆-布雷迪,他有一个很漂亮的老婆,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
1996年,绿湾包装工对阵新英格兰爱国者 图片来源:
Gettyimages
陈点点
:
我2002年开始看英超的时候,广西的体育频道自己没有节目,它都是接的ESPN的信号。 为什么说很多球迷对苏东老师、詹俊老师,包括陈锡荣指导,李元魁李老有这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这个。
Q2
当兴趣爱好变成工作,会不会有点「变味」?
陈点点
:
可能我跟两位不一样的是,我这不是兴趣变工作,而是我过往10年来学的东西就是我目前的工作。
我大学在北体大学的是体育管理,之后在英国拉夫堡留学读的也是这个。
我18岁开始就进了大学、定了专业之后,基本上就在学这东西。
其实在国内我没有正儿八经工作过,读研究生之前就都是实习,到了英国以后相当于是给一个英超营销的公司做中文的社交媒体。
当时其实觉得挺好的,因为其实上学时候的想法,我如果能够为一些英超俱乐部工作,或者说为他们做一些事情,我觉得是挺有意义的一个履历。
当时我负责两球队,也不是很有名,而且现在也都降级了,一个是斯托克城,一个是西布朗维奇。
我的工作流程也很简单,就是比赛日的时候,我要去球场里给他们做比赛的微博直播,图文直播。
斯托克城的球迷
按理说,我一个喜欢英超的,能到各个现场去看球,应该很喜欢这种感觉。
但当体育真正变成你工作之后,会出现很多实际的问题。
比如说现场出现了进球,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跟着呐喊而是发微博,再比如我会因为比赛打进了加时而感到气愤,因为赛后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我就赶不上回家的最后一班车了。
这跟作
为一个纯球迷看球是不一样的。
颜强
:我第一次去海布里的时候就是去工作。但是在那之前很久,我就是阿森纳球迷了。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去海布里写的比赛和做的报道跟阿森纳无关,反倒是跟客队有关。之后,在2002-03赛季,我看了曼城所有的现场比赛,我在媒体席,前面是季票支持者的座位。有十几个曼城球迷,几乎每一场比赛在那经过,看到中国人都会跟你打个招呼,因为当时有孙继海。那个赛季也正好是曼城升回英超的第一个赛季。
到赛季的最后一场比赛,一位老人过来送了我一朵小花, 别在胸上的小花。
那老头当时可能都得六七十岁了,说了一句,「我真羡慕你这种生活,我们都得花钱看球,你们看球赚钱。
」
其实我马上就想反驳他的,但是我想人家说的也对,因为我特别能够理解曼城球迷。
他们这俱乐部曾经是掉到三级联赛又打上来的,他经历这种起落特别大。
而他一周的生活都跟这一个球队的表现完全维系在一起。
他的情绪高低,他能不能够放纵自己喝痛快, 都跟这个球队有关。
而我们必须要区隔开这样一段距离,不保持距离你没法做你的工作。
萧深
:
我的经历比较「诡异」。
我的职业橄榄球第一场比赛是因为偶然才去解说,我其他的项目,比如说环法、冰球也都是这样。
我第一次去央视说环法的原因是本来要解说的那个人当天骑车摔了一跤,骨头摔折了,就临时找我。
当然,我也有这方面从业的经历。
我去了之后,说了几天,人家说听说你对冰球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正好缺一个人。
所以,那个时候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工作,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
后来,我去乐视体育之后,实际上我所有的兴趣就开始发生转化了,因为它变成了一个流量、一个收入、一种考核的指标。
当兴趣变得现实之后,再考虑很多其它问题的时候,跟原来的考虑方法完全就不一样了。
兴趣变成工作,就说我个人来说还是完全OK,我觉得这是很大的幸运。
包括我第一次去超级碗在纽约,完全是沾工作的光。
延伸阅读:
萧深专栏:我们能向超级碗学什么?
但如果这一旦变成跟产业相关的事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我是一个长期面向观众的人,但是在这个公司我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个客户、行业的合作伙伴、行业的竞争对手,在身份上实际是一个180度的调转。
目前,我还保有自己解说的这个身份,而且这一部分依然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放松和快乐,但我更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后面的这些东西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
,体育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很分裂的东西。
一方面,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存,还要考虑整个公司的生存。
Q3
08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意味着什么?
陈点点
:
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华丽的结尾。
现在一有什么事,很多人就会说你看我们2008年干的多么多么好
,一切都可以2008年为参照,证明中国体育产业做的不错。
但我觉得这不对。
也是因为2008年之后,很多人开始觉得体育在国内有很大的前景和市场。
后来,我们也不知道2014年10月份会有一个「46号文件」这个东西,也不知道这个文件发出来以后,居然造成了这么大的反响。
延伸阅读:46号文三周年将近:
为了体育产业目标,地方政府都使了哪些招?
颜强
:
其实我最开始从事传统媒体,我一直把2008年是当做一个目标。
我对自己的定义,是希望我从事媒体和传播这个行业,而不仅仅是针对体育这一个分支。
我觉得如果能做好体育媒体,你去做财经、文化、娱乐或者做别的应该都可以。
结果在2008年,包括之后那段时间,你突然发现,当北京奥运会到来的时候,好多事情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2008是一个分水岭,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体育有很多触角,只是刚刚伸开,还没进入大家的生活
。
我对于2008年比较失望的一点,就是2008年塑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但没有把体育推广到更广的社会范围当中去。
萧深
:
所以2008年,其实回想起来,是中国体育产业错过的一个绝佳的机遇。
当时,在我们的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达到一个顶点的时候,乐章却戛然而止了。
到2014年再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的基础跟2008年还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颜强
:
我觉得体育在中国真正要兴旺、要成功,是要结合到每一个不同的社会个体。
不管你是生活在山区、是在都市、是在四线城市,还是在某个海滨的度假村,我觉得跟每个人都应该有所结合。
但是我们在过去这几年看到的各种故事都是在「云上」,
你花了很长时间的积累、积淀,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最终发现所有的努力不能挣钱。
这可能就是现在所有体育从业者或者说体育创业者不能回避的一种痛苦。
陈点点
:
我觉得这是不能回避的,因为这就是现实情况。
整个中国,不管是市场、还是大家的一个消费习惯也好,体育消费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还是太低了。
我们之前做过好多研究。
大家消费体育最多的东西其实就是买体育用品, 咱们体育产业的总值有百分之七八十来自体育制造业,美国可能百分之七八十是服务业。
我们作为从业者,也不能站在一个至高的地方去评判别人。
我觉得大家的消费行为习惯,它是有一个历史的延续性的。
目前大家还是更喜欢舒服的生活,但体育时候它并不舒服。
当然了,现在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种去运动的这种感觉了,这个势头在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还在这个行业的原因。
萧深
:
这里面有一个悖论。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行业最终会好起来。
但是,社会规律跟自然规律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然规律它不以你的意志为准,澳大利亚要起山火它就起了,不是你说起,你说灭。
社会规律则需要你不断努力、不断推动,但你的努力跟推动对这个事有多大影响?
这是一个很难计算的问题。
一个公司想要创造一个体育生态,这是不是个伪命题?
Q4
体育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萧深
: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对体育
缺乏感觉,缺乏感知。我当时的认知还全都是内容认知,把这个内容做好,把这个报道做好,把前方的大任务完成,把这条片子做好,还是这种认知。
当你回头跳出来的时候,你发现可能很多事情应该是那样,应该是这样。
有一个本源的问题,那就是体育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
你跟体育行业的人交流,他都会有一个看法是,我们这行业太小众了,没有人关注。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是因为那么大众,有那么多人关注,那么多消费它才能发展?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一个最典型的事情,去年的5月份,应该是去年5月12号,阿里巴巴的一个高级副总裁当时做了一个演讲,他发布了一个报告。
他说实际上根据阿里的大数据,中国坐过飞机的人是一个亿,常有旅客有1500万,他的标准非常低,一年坐6次飞机。
我个人看航旅纵横的统计,只要你坐两次飞机,你就比60%的人都多,如果你坐到10次以上,你就超过了90%的人。
我对这些事的认知其实是存在误差的,对我们来说很平常的事多数人其实根本就没有经历过。
所以我觉得体育,一方面来说我们要在社会当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自己过去走过的这些路,我们怎么从已有的用户身上挖掘更大的价值。
颜强
:
我觉得这才是正事。
回过头来想想你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你都没把你周边这10个人鼓动起来参与体育运动,或者说你自己一年才跑一次步,是吧?
你凭什么说这行业不公平?
如何定义一个体育迷,不是你一年看了100场比赛,不管是北美冰球,还是中超足球或者羽毛球,而是你一年是不是打了10场比赛,有10场自己的这种体验。
在中国,体育就应该是更加接近大家生活的健康或者
广场舞。
未来可能我们的生存之道就是在这个方向上。
只有当你把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到这种合理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当中,才是真正的一种进步。
整理: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