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素
工科女中最爱讲段子的PPTer。 原名「娴话PP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旁门左道PPT  ·  离谱!PPT中全是超丑截图,还能这么高级!? ·  20 小时前  
曹将  ·  一件大事尘埃落定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千万不要再用默认的PPT表格了!!! ·  昨天  
秋叶PPT  ·  2024年国庆假期能做的6件小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素

听说,他是互联网最懂运营的人

乌素  · 公众号  · PPT  · 2017-04-12 21:50

正文


正如上篇文章中预告过的那样,这篇,会讲一讲我在听过《运营之光》的作者黄有璨老师的分享后,关于课程开发和运营方面的启发。


他说,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下,必要的两种核心能力是「内容产品化」和运营。正好最近也一直在做课程开发,在我理解中,内容产品化实际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说实话,在我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学习过“课程开发”这方面的教材,只是看了各种课程来寻找灵感,因为我觉得,课程开发,不就是把我知道的东西用一种好玩易懂的方式讲出来嘛!按照这个思路,最终做出来的手绘课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不得不说,走了很多弯路,踩了很多坑,还有很多不足。听老黄这次分享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做课程有很多有意思的部分,好了不废话了,接下来进入正题。


「用户层次感」


老黄:不管什么样的用户进来,我们都能有办法接触到他。


这其实是意味着用户的精细化运营。不过,从运营角度来说,用户的层次主要是指黏性和活跃度,比如分为核心粉丝、活跃粉丝、普通粉丝。


而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用户层次可以指代不同的梯度。拿手绘课来举例子,手绘课的学员除了包括零基础的手绘小白、有一定基础的手绘爱好者,也包括了有相当功底的专业人士。设计一门、能够满足不同梯度的学员的课程,就要考虑到他们的共同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就像做产品之前要确定目标用户一样,在做课程之前,同样要确定主要受众群体。过去我们总是认为目标群体要明确、清晰、特征突出,但其实,把不同层次的用户都纳入考虑,再分别进行分析,做针对性的设计,也未尝不可。


再说明白一点:一门课未必只有一个目标群体,但我们不是要完全不加细分就囫囵个儿打包,而是要把不同的群体的特征区分开,分析出他们的需求,再在课程中实现和满足。



「如何提升完课率」


这是在分享结束后有人提出的问题,让我感觉膝盖深深中了一箭。作为一名学员,我必须承认我买课比听课果断多了,现在还有剩了好多场分享没听、好多门课程没看。作为一名讲师,我也知道我们有很多“沉默”学员,买了以后就没怎么看的…


所以这个完课率,还真是一个时髦话题呢~


老黄当时回答的原话我没有记,只好从自己记忆里思考的角度给出这个问题的解答。


我才不想讲什么提升课程质量这种废话,一个不合格的课就不要出来误人子弟了。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前提是,这门课本身棒棒哒~


那为了提升完课率,要做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课前对用户的筛选。


是不是很离奇?卖课程的,不追求销量多多,而是筛选用户,这不是跟钱过不去吗?其实呢,这个筛选是为课程口碑做保障的,这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


一门课,卖出去不算成功,卖出去之后大家学习并认可、甚至自发为你传播,才叫成功。好课程是自带传播属性的。


完课率,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学员的认可度,毕竟他们要是不认可的话,早就半途而废了呀!


所以,一门完课率高的课程=口碑好的课程=自发传播的课程=卖起来轻松的课程。


完美~!那么筛选什么样的用户,才能提高完课率呢?这个具体情况要结合课程设计的目标来定,有一个基本的大原则,就是当前符合用户需求。强调当前,是因为如果他暂时不需要,只是买来囤着,那势必会拉低完课率。


落实到课程宣传上,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反思路,比如说提一些对于课程参与者的要求、抬高一下课程参与的门槛。


就像之前看到有个朋友写的征女友的帖子,非常有意思,写的都是自己这儿不好、那不好,不喜欢这样的、不喜欢那样的。当时我就觉得,这过滤的思路太棒了,比写个什么非诚勿扰管用多了~


「超预期的口碑管理」


刚刚说到,完课率是可以体现课程口碑的一个指标。那么更直接的,要提升口碑,就是要超出用户预期。


比如你去看了部国产青春片,本来只是想消磨消磨时间,竟然意外发现该片演员的颜值演技都在线,大大超出你的预期,你是不是会觉得,这电影还不错?哪怕它的评分可能也就6、7分。


这听起来是一个挺耍心机的过程,核心在于:降低用户期待。


比如老黄的三节课是这么做的:


当时我们的在线报名系统,我们最奇葩的时候,报名流程从微信,到官网,最多有18个步骤,这种情况下还有用户说你们的课程好好,他不会说你们的报名流程好烂。说你们的老师群里给我们答疑,好幸福。这就是控制用户,一定要给用户比较低的预期。你去酝酿口碑,基本上把用户的预期控制在60分,肯定有用户会来。一进来你给了他70到75分的体验,这时候用户会觉得你很棒,很酷,这是超乎预期的体验。但相反,如果你上来就把话说满了,你说老师做的是宇宙第一牛的课程,进来的客户决定挑你。哪怕你的体验能到80~85分,他还会骂你。


简直是太心机、太套路了…关于降低用户期待,给我感觉像是一种自嘲式的幽默。比如我在研究生入学前的夏天考驾照,当时就在班级群里说,大夏天学车,黑得亲妈都不认识了。结果开学后同学们一见面,他们都说:你这个骗子,明明这么白。




刚刚聊了这么多,其实会发现,「运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涉及,并不只是“发帖、管群、编辑”。当初我找工作的时候,主要目标是互联网产品,而觉得运营是在帮别人带孩子。


那运营到底是什么?黄有璨说:


我眼中的运营,是能够利用好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方法和工具,来为业务服务,最终实现用户增长甚至赚到更多钱的一套工作方法。


听起来怪玄乎的…再听他举个例子吧~


朋友A开了家面馆。


我问他:假如你要想找个微信大号,发篇文章帮你推广面馆,你会考虑些什么?


A:考虑这篇文章怎么把我的面说得足够牛逼足够好吃啊!


但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却包括了如下这些——


1)第一步,文章的内容怎么写,能让用户对你的面感兴趣;

2)感兴趣了,能不能让他马上交钱下单?如果能,用什么方式支付最好?

3)如果不能让他马上交钱(比如用户不是在饭点看到这篇文章),那是否能够给予ta某些钩子(比如某些特别到店福利),以吸引他后续到店消费?

4)是否还能有一些小的手段鼓励用户把相关的福利和消费信息分享给ta的朋友们?


接着我问:你们店之前做过推广吗?

他答:做过,周边小区发过很多传单,但基本没啥效果啊,现在发传单的餐饮店太多了。


我:你们的传单是怎么设计转化流程的?

他一愣:什么转化流程?


我:比如说,用户拿到传单后,你预设的希望ta发生的行为是什么?为了让ta发生这个行为,你会给ta怎样的动机或诱惑?从ta拿到传单到首次去消费,中间的过程会是怎样的?完成首次消费后怎么又能让ta能够继续回来多次消费。这个过程,你应该要有规划和设计。包括,如果你现在设计的转化流程对用户来说如果太难,你应该想办法加入一些缓冲,帮用户降低这个成本,比如说,如果让用户直接下单,或者关注你的微信公号太难,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关注一个你们店里的萌妹纸的微信号?甚至是,是不是可以考虑上来都不说订餐的事,只说这个萌妹纸现在遇到了个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之类的?


他呆了半响,竟无言以对。


在这个例子中,对A的回应和建议,事实上正是运用了一些“运营”工作的基本思考逻辑。


是不是很有趣,又很有挑战性呢?


而这,也正是“运营”之所以会变得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如果你自己有兴趣,“运营”应该也同样能够帮助你实现个人的增值。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而公众号运营只是个人品牌运营的一种很浅显的表现形式。运营,将会是未来对于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极度重要的一项能力。真正掌握了运营能力的人,将会越来越值钱。


若你对运营这件事提起了兴趣,那万万不可错过黄有璨老师在5月4日晚的直播。他将对于“运营”这件事最精华的理解,以及最有价值的一些关键工作方法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而这些工作方法的适用范围之广,甚至可以覆盖各种行业以及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那个面馆)。


要知道,他在几乎不花一分钱推广的前提下,把一家公司从0做到数亿元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