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黑马
每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在关注的订阅号。专注创业故事、实战干货和行业数据的生产,偶尔吐槽一下这个变幻莫测的创投圈。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i黑马

付费阅读是风口还是泡沫?这篇文章得到张小龙的打赏!

i黑马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2-15 22:24

正文



昨日晚间,也就是情人节当晚,创业家&i黑马独家披漏消息,微信“付费阅读”开始内测,已经得到马化腾确认:“已经反馈了,争取加速”,这也意味着微信付费阅读上线正式提上日程。


消息一出,至少有200多家媒体官微进行讨论,但这一篇很特殊!黑马营5期学员、微车创始人兼CEO徐磊的分析稿,获得了“微信之父”张小龙的点赞和打赏。


文 | 抽空想点事(☆☆☆

作者 | 徐磊


2月14号总会发生很多事情,小马哥原本不应该成为头条的。但既然每个人都离不开微信,离不开朋友圈,所以虽然小马哥只是在keso的朋友圈写了句评论“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啊”,瞬间就占据了当天各大科技媒体等头条了。


关于付费阅读,2016年已经是搞得沸沸扬扬。分答、得到、知乎、多问,如果再加上音视频类的,就更多了。


大家都在讨论,为知识付费的时代是不是到来了?


有趣的是,这个被互联网挖出来的坑,会被互联网填上吗?


把时间放到20年前,那时候的中国还几乎没有互联网的痕迹。我们看书还是去新华书店买的,看报是去邮局订的,听音乐是要买卡带或CD的。虽然大学里也有复印外文书的,但那还是因为实在买不起原版的。


为知识付费,在那个年代是理所当然的。


然后,我们有了互联网。


20年之后的今天,新闻客户端天天打广告让你下载,下载完还隔几分钟就推送给你新闻;


各种自媒体公众号想方设法让你关注,发红包求你读他的文章;


各个音乐APP虽然也有付费模式,但是大多数人听听免费的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用户已经没有了付费需要,更别说什么动力了。


这背后并不是产生内容的人变成了慈善家,只是价值链条变得更庞杂了(不仅仅是复杂,而是庞大而复杂)。


事实上,核心内容其实一直是收费的,只是付费方未必是用户。


  • 比如新闻,具有采编权的新闻机构是向腾讯、网易们收费的。


  • 比如音乐,版权公司每年向腾讯、网易、阿里收的钱也不少。


如果对应到传统的渠道逻辑,腾讯、网易扮演的就是分销商的角色,例如邮局和书店。传统的邮局和书店肯定不能花钱买了书和报纸,然后免费送给用户。


为什么腾讯们可以,书店们不可以?答案很简单,就是价值实现的方式变了。眼球经济带来广告价值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放大模式。当然经过这么多年,又有了很多很多进化的商业模式。大家稍微留意下一定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观察到。


现在还有多少歌手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买CD或者靠版税呢?


影视剧演员的每集或每片的报酬已经不低了,但是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呢?


看看现在非常盛行的综艺节目,也许就能了解价值实现的链条有多庞杂了。


从制片方搞出创意或者买来创意,再花钱请来制作团队,再花大钱请来大牌明星,再通过发行方开始推广、试播(或者大牌团队直接就能卖给电视台或视频网站),再(或同时)考虑各种广告植入,再和媒体一起搞定其他的广告主/赞助商,片子如果火了,演员得到更多的代言机会,然后下一季拿到更多广告和赞助。


对于一个成功的策划(成功的标准假设就定义为收视率),制片方和电视台(视频网站)都可以算是投资方,他们最终从广告主那里拿到足够的回报;工作人员拿自己的工资;演员拿出场费和代言费,也许还参与分账;用户基本不付费(歌华有线和视频网站会员只是很少占比)。于是整个价值链的长期投资人就变成广告主了。通过广告,需要产生足够的转化,由用户通过关联消费创造利润来实现最终的价值闭环。


这还仅仅是最小闭环,最大的闭环也许是,通过广告建立品牌,通过品牌得到资本市场认同,提升企业估值,再通过二级市场提升企业市值,投资人通过股票交易获利,用户通过股票市场买单。只要市值在,所有人账面都盈利。完美@


希望看官们还没有被绕晕,如果你是这个产业链里的一环,那这部分还真得搞明白了。


为什么说付费阅读,却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呢?


其实背后的逻辑基本还是一致的。就是最终的价值链条究竟如何才能建立起来?


过去的简单付费模型之所以被打破,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产业链条里有人可以通过免费的方式,创造新的价值链。在实现自身价值诉求的同时,对传统竞争者实施了降维攻击。价格手段在市场经济里总是有效的。为什么也有很多案例通过价格手段失效了呢?是因为新的价值链并不存在的情况下就放弃利润,那当然是自寻死路。


新闻、视频、音乐,和今天更多的内容创作者,他们所在的产业链条里,几乎都有按这样的商业逻辑经营的企业。


而这样的商业模式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迭代之后,今天新的付费模式再度崛起时,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趋势,就还需要更多维度的探讨。


内容创造者需要传播还是收入?


还是拿歌手来举例,如果一位歌手录制了歌曲,完全靠卖实体唱片或者在线销售电子版本,很有可能是没法出名的。他/她背后的经纪人团队,一定会极力去推广,让更多人听到,和了解这个歌手。


等到歌手有了足够多的粉丝和影响力,就开始开演唱会赚钱,也开始参加各种综艺节目,争取各种代言。相比较而言,版税就不是主要收入了。


对于大多数的自媒体人来说,通常也肯定是为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作品或观点。然后也许是出书?做节目?代言?付费订阅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一定是知名度达到相对水平之后的才能实现,也只有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内容创作者才能实现。


另外一种也许是塔底的,也是收费的,只不过也许收的是软文的钱。


就像歌手在酒吧也收费,但还是会希望参加超女/快男免费唱比赛,出了名再赚其他的钱。


能利用影响力建立更强大的价值链终究是更强大的玩法。


内容的竞争会有多激烈?


能不能通过内容直接收到费,内容的竞争程度,或者说内容的同质化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看看视频行业这几年在买IP上投入的资金就可以想见了。


能不能持续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对于所有内容创作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马东的奇葩说是一种尝试,知乎、得到、多问、分答也都是一种尝试,特点都是变成了更强大的平台来维持知识的持续产出。而对于个体来说,就需要找到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了。靠好奇心很难维持用户的持续付费意愿。


用户的付费意愿是趋势还是昙花一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用户的支付意愿问题了。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小额支付类产品的用户体验门槛确实越来越低了。这也是付费阅读可以借助的东风之一。但长期来说,当用户的尝新意愿降低时,最终这部分付费用户有可能变成最挑剔的用户。


*本文系抽空想点事(ID:our-starry-sky)对i黑马投稿,作者徐磊,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想上市,就看创业家

想融资,就看 i 黑 马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商务合作:18515439462(手机)


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体验黑马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