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燃油车成为非主流车型#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很多好评晒图都是伪造出来的# ... ·  4 天前  
新浪科技  ·  【#特斯拉或被踢出七巨头#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科学基础研究在资本和创业中“狭缝生存”?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30 21:56

正文


经历长达近一年的筹备,DeepTech深科技联手 MIT Technology Review 即将在中国大陆地区推出全球最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35 岁以下年度创新 35 人(MIT TR35)中国区榜单。


4 月 28 日,MIT TR35中国区榜单启动仪式成功举办。在当天的活动中,围绕榜单的五大板块:发明家、先锋者、创业家、人文关怀者、远见者,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投资人、创业者和技术研发人员代表共同对话,希望在世界科技浪潮里找到中国的定位。此次启动仪式的合作方包括云享客、华兴 Alpha、华兴 Turbo、中科创星、中科院青促会、硬科技创新联盟、华创资本等。



DT君节选了当天对话中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技术孤寒与资本嗜血


科技先锋者(Pioneers):先锋者通过拓展科学边界,微技术的实现带来更多能性。



主持人: 金勤献(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

讨论嘉宾:吕金虎(中国著名控制论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陈云霁(TR35全球榜单获奖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党炜(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赛思库创始人、CEO)

     杨旭东(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


基础研究和创新创业能统一吗?


杨旭东: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而与行业有很大的关系,我拿我自己的行业来说一下这个情况,我们这个专业是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我们面临的问题基本都是这种要命的问题。


比如在东北地区的采暖,如果这套系统走不起来的话,人就会冻死。所以我们现在,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但是现在如果为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话,其后面隐含的科学问题其实也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够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好的事。


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和国外的区别可能在于,国外大学可能更多是从基础理论入手,我们大学可能是从技术问题入手,再一个是迁出理论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两条路径,最终达到的效果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实现的路径有点区别。


陈云霁:科学家应不应该创业?我有两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该走出象牙塔看自己做得技术理论跟事实上工程中的问题是不是能契合,是不是可以尽量推动自己的技术理论应用在工程中。


第二,一个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科学家或者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企业可能更难,两者对人素质的要求可能又不完全一样。




简而言之,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该看看现实的问题,再推动自己的理论跟技术结合,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科学家本身应不应该下海创业,可能要因人而异,我还是持一个比较保守的态度。


党炜:理论和应用我觉得应该是不矛盾的。有的科学家可能说理论和应用都很擅长,有的可能专注于理论,有的专注于应用,我觉得这都是可能的,只要你发挥自己所长,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觉得非常不错。


吕金虎:我觉得分这两类人讨论:


第一类(我不是这一类)包括一些高端的科学家,他要深入钻研下去才会有很高的成就感,那么就一直在科研里扎下去,这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类则是选择创业的科研人员。我就是这样一个样本。我做了10年的科研,从去年开始创业。创业之后我发现,我的专业领域涉及的越来越宽,我原来只是可靠性质量统计跟物理,现在我也会涉及人工智能。我们的使命就是在未来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减少那些同质化的研发。



“投资公司比项目还多,基础研究需要不需要掺和?”


吕金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就像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对资本来说,需要一个投资回报,等10年结果出来证明这个东西是错的。所以对资本来说是不是不能接受?


如果资本可以推进研究,我觉得非常好。就在上一周,我们公司去北京科委争项目,估计有四五百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这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所以,当你要做一些基础的科研项目的时候,而竞争又这么激烈,如果有外界的资本进入一下,岂不是很好。


党炜:基础研究实际上也分层次,有一些是纯基础的,有一些是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可能投入比较大、离应用比较远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国家或者政策投入。但是当这一研究前景清晰的时候,企业和大量资本的投入能够加大它的产出,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分为二的。


陈云霁:从做基础研究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肯定希望有更多的渠道给予支持,而不仅仅是国家的科研项目,也包括风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权衡收益跟风险,是不是有可能市场上的风投跟国家进行一定的组合,比如在前期的时候,比如国家科研经费跟投资者的比例为 5:1 或者 3:1 的关系,到后期可能是市场上来的投资跟国家科研经费是 3:1 或者 5:1 的关系。


如果国家有可能承担这样一个杠杆的话,有可能一方面提升我们基础研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投入的风险,而且可以把技术研究跟产业的应用能够结合更紧密一些。


杨旭东: 我坚持的原则是不能变的,如果你在我这做创业的话,大的原理不能出错,当然可以做一些妥协,因为作为一些产品的话,对时间的灵敏度要求很高,需要快速的解决实际问题,肯定不能用特别复杂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基础的原理不能出错,这是我坚持的底线。


学者更喜欢哪一类投资人?


杨旭东:我对资本这块的判断是这样的,我不是特别喜欢给你定下一个特别明确的任务,这种资本的话,一般我都是拒绝的,因为现在找我们合作的人很多,想进来的很多,其实并不是说我不需要钱,但是我要判断一下,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以一个很长线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就是一两年的短期行为,资本和技术结合恐怕是失败的。


陈云霁:我觉得这个合作可能需要看两方面:第一方面:资本,风险投资投过来,可能这个基金的存续期可能需要比较长,7年或者10年存续期的基金,他做这件事情可能更靠谱,可能对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思路也可能更务实一点。


第二方面:刚刚说从研究者怎么挑投资者的角度,从投资者挑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可能一个比较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我觉得不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写文章,应该是看这个人是不是想做事情。


党炜:我觉得投资看你做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资,可能长线投资风险更大,收益可能也更大。我觉得像华为这种大公司,它不是搞现在现行的技术,是要搞10年。比如华为不知道现在注意到没有,以前在俄罗斯搞了一个数学研究所,后来在法国也成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这些机构做10年的技术储备,一旦这个技术储备突破以后,对他的技术带着革命性的变化。现在一种时髦的事情叫颠覆式创新,这种颠覆式创新是有代价的。


吕金虎:其实现在有一个词叫知本家,知本家强调科学家为主雇佣资本。原来资本家也有另外一个解释,称我是有钱的人雇佣大家做产品。我觉得这两个说法都不太妥当,科学家和投资方是合作关系。



我要向团队证明我能挣钱,另外也为下一步融资说我能挣钱。这其实跟我最终的盈利方式不完全一样,所以我觉得作为科学家来说,双方要相互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DeepTech深科技」招募全球记者、采编。申请加入:[email protected]

DeepTech深科技战略合作伙伴,精彩科技内容请关注:



IEEE中国

长按二维码
关注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