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建军90周年|我军第一支“蓝军”部队,第一支抗震救灾专业队伍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8-04 10: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砥砺“红军”的“磨刀石”

我军第一支“蓝军”部队



“蓝军”是在我军组织的对抗性演练和演习中,按照敌军编制装备、作战指导思想、战术原则等组成的专门模拟作战对象的部队。


我军第一代“蓝军司令”王聚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75年6月下旬,原南京军区某师在全军首次运用‘蓝军’诱导演习。不过由于种种原因, 我军真正出现专业化的‘蓝军’部队,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1985年,中国军训代表团访美。 代表团实地考察美军训练基地,注意到演习部队与“仿真部队”针锋相对、斗智斗勇、酷似实战,回国后专门向军委作出报告。 1986年3月,军委批复原南京军区在安徽三界正式组建一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时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成立的同时,他就负责在原第1集团军某师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军”部队。部队规模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外军模拟营,但其 意义重大,加快了我军现代化训练的步伐。


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许雪松介绍,“蓝军”在编制上严格按照外军的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在“红”“蓝”军仿真对抗训练中, 努力体现和运用外军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从而使对抗训练由单方面的合同演练转变为逼真的两军对抗。



如今,我各大战区、各军兵种都成立了人数不一、装备不同的“蓝军”部队。官兵着眼 形似、神似 ”,在“ 知敌、像敌、超敌、胜敌 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很强实体对抗能力的 “磨刀石”部队


2014年5月,“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拉开帷幕。原七大军区各1个陆军合成旅,轮番与朱日和基地内的专业化“蓝军旅”鏖战。在7场对抗中“蓝军旅”获得6胜1负的成绩,结果震动全军。而 一支支英雄部队也在与“蓝军”的频频较量中,砥砺着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本报记者 毛 俊


他们是“磨刀石”部队,是专门模拟作战对象的部队,是“红军”的“假想敌”;他们是草原战狼,让“红军”都为之胆寒,他们就是中国蓝军。

死亡线上的救灾“神兵”

我国第一支抗震救灾专业队伍


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我国第一支抗震救灾专业队伍,于2001年4月27日成立。 16年来,这支队伍南征北战,取得了累累功绩。


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高宝新介绍,救援队初创时由国家地震局地震技术专家、原第38集团军工兵团官兵和武警总医院急救医疗人员约230人组成,2010年时扩充到480人。救援队按照 “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的原则组建,主要任务是 对国内外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筑物倒塌而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


2009年11月,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 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同时经联合国授权,具备在国际救援行动中组建现场协调中心和行动接待中心资格。 2014年8月,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能力分级测评复测, 再次得到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确认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6.8级地震,救援队首次参加实战救援,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救援素质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迈出国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 在行动中成功搜救幸存者1名,挖出遇难者4名。是各国救援队中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


救援队成立 16年来 先后执行了新疆、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发生的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 国内救援 任务,还实施了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和日本等 国际救援 行动 共成功营救了上百名幸存者,医治4万余名伤病员,并为全国27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新华社记者 陈 辉 本报记者 黄 超



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的官员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的力量。”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8月4日03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