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是在我军组织的对抗性演练和演习中,按照敌军编制装备、作战指导思想、战术原则等组成的专门模拟作战对象的部队。
我军第一代“蓝军司令”王聚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975年6月下旬,原南京军区某师在全军首次运用‘蓝军’诱导演习。不过由于种种原因,
我军真正出现专业化的‘蓝军’部队,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
1985年,中国军训代表团访美。
代表团实地考察美军训练基地,注意到演习部队与“仿真部队”针锋相对、斗智斗勇、酷似实战,回国后专门向军委作出报告。
1986年3月,军委批复原南京军区在安徽三界正式组建一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
时任原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成立的同时,他就负责在原第1集团军某师组建了我军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蓝军”部队。部队规模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外军模拟营,但其
意义重大,加快了我军现代化训练的步伐。
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许雪松介绍,“蓝军”在编制上严格按照外军的序列,训练也严格按照外军的条令、训练大纲进行,在“红”“蓝”军仿真对抗训练中,
努力体现和运用外军的作战原则和战术手段,从而使对抗训练由单方面的合同演练转变为逼真的两军对抗。
如今,我各大战区、各军兵种都成立了人数不一、装备不同的“蓝军”部队。官兵着眼
“
形似、神似
”,在“
知敌、像敌、超敌、胜敌
”
上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很强实体对抗能力的
“磨刀石”部队
。
2014年5月,“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拉开帷幕。原七大军区各1个陆军合成旅,轮番与朱日和基地内的专业化“蓝军旅”鏖战。在7场对抗中“蓝军旅”获得6胜1负的成绩,结果震动全军。而
一支支英雄部队也在与“蓝军”的频频较量中,砥砺着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本报记者 毛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