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不到两年,珠海华润银行再度面向社会“海选”总行行长。此次招聘不仅将候选人的年龄限制从“1970年后出生”收紧至“1975年后出生”,还对任职机构的资产规模要求从3000亿元提升至4000亿元,具体如下。
此前的2025年1月3日,华润银行公告称,原行长钱曦已被选举为该行董事长。公开信息显示,加入华润银行前,钱曦长期在招商银行工作,曾历任招商银行西安分行行长、佛山分行行长、总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和大连分行行长等职务。
“海选”背后的治理困局
华润银行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鄂尔多斯银行、本溪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均通过市场化选聘高管,甚至明确“业绩不达标或存在‘躺平’现象即解聘”。频繁的高管更迭背后,是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治理难题:
1. 人才断层:中小银行受地域和规模限制,难以吸引顶尖人才。华润银行两次“海选”均要求候选人来自大型银行或头部城商行,本质是“借外力补短板”。
2. 业绩压力:华润银行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骤降77.98%,资产质量承压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激增。类似困境在中小银行中普遍存在,2024年超80家中小银行通过合并重组“抱团取暖”,但协同效果仍待观察。
3. 股东干预:部分中小银行受大股东控制,偏离市场化经营。监管文件虽明令禁止股东越权干预,但华润银行等央企系银行仍面临战略定位与地方经济捆绑的挑战。
尽管《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鼓励市场化选聘,但“空降兵”与本土团队的融合难题不容忽视。
在中小银行市场化选聘高管的实践中,吉林银行董事长秦季章的案例堪称标杆。这位从招商银行“空降”的零售金融专家,用四年时间带领濒临高风险警戒线的吉林银行实现逆袭,为中小银行人才引进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2020年秦季章以副行长身份加盟吉林银行时,该行正深陷多重危机:不良贷款率高达4.39%,净利润较2017年缩水超60%,连续四名副行长被查的腐败窝案更令市场信心跌至冰点。面对困局,吉林省打破传统用人机制,从招商银行引入拥有19年零售银行经验的秦季章,开启“外脑激活”模式。
零售转型的体系化重构
秦季章团队将招行“零售银行”基因植入吉林银行:
客户规模裂变:个人存款从2019年的1542亿元增至2023年的3184亿元,手机银行客户数从62万跃升至406万,信用卡发卡量增长4倍。
业务结构优化:通过打造“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生态链,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0%以上,改变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局面。
科技赋能提速:累计投入超20亿元推进数字化转型,上线230个数字化系统,科技团队规模扩张3倍。
风险化解的硬核操作
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秦季章团队展现市场化手段的灵活性:
创新“救企业就是救银行”策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604亿元,不良率压降至1.4%。
机制变革的深层价值
秦季章带来的不仅是业务经验,更推动治理体系革新:
建立“六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四年间引进高端人才超百人,淘汰低效员工1800余人次。
推行“学习培训革命”,建立覆盖2268人的后备人才库,破解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的人才断层难题。
构建战略客户直营体系,为1400余家中小民企提供定制化服务,其中近800家企业获得信贷支持超200亿元。
截至2024年三季度,吉林银行总资产突破737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11%,主要经营指标稳居吉林省银行业首位。这个案例证明,中小银行通过市场化选聘引入“外脑”,配合治理机制改革,完全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华润银行的“海选”故事,是中小银行转型阵痛的缩影。当“规模崇拜”让位于“质量求生”,唯有打破同质化竞争、夯实公司治理根基,才能在这场生存战中突围。毕竟,行长可以“海选”,但银行的未来无法“外包”。
希望华润银行和吉林银行一样,能找到一个真正为了银行发展,员工成长的好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