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网络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群里倒苦水。
说自从儿子出生后,自己就一直坚持亲自带。
怕老人带不好,又怕没有妈妈带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之前她也觉得好好的,自打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开始,她觉得懵了。
第一天上学,儿子是抱着自己的腿,死活不放手。
幼儿园两个老师才把他扒拉下来。
然后哭着喊着要妈妈。
那天她就躲在教室的窗户后边,默默擦眼泪,真想把孩子抱回去。
第二天,儿子根本就不出门,说什么都没用。
后来她强行把孩子抱到楼下,送去学校。
然后分离时又是前一天的升级版。
坚持了几天,她感觉自己扛不住了。
怕儿子在学校哭坏嗓子,怕孩子恨自己。
然后给孩子请假三天。
希望能好好做做孩子的工作。
结果感觉进退两难,问大家该怎么办?
想不清为何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还缺安全感?
她可是圈子里出名的好妈妈。
只要有儿子出现的地方,1米内必有她。
用她的话说,“儿子就是命根子,我离不开他,也不敢放手。”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这样细致入微的母爱,常常能给孩子最好的呵护。
但很多情况是:孩子正慢慢长大,发生变化,可妈妈的状态还没有转变,没有成长。
两岁的孩子会去做一些危险的探索。
父母小心翼翼地围着孩子,不许孩子做。
三四岁的孩子也许会去外边公园试试自己的脚能跑多快。
也会想着去试试自己的拳头有多大力量。
甚至会想着去挑战一下比自己大的孩子。
可是很多孩子没有这样的机会。
“不许跑,会摔跤。”
“把拳头收起来,还打架我就打你。”
“你能不能长点心,还去找大孩子的茬。”
……
父母一直把孩子放在一个自己设定的狭小的保护圈里。
以为这就是爱,是孩子想要的安全感。
结果反而给不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因为除了爱,安全感还需要一个内核。
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拥有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
也就是自我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内心是不是够强大。
有很多妈妈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独立面对世界的表现大不一样。
“家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了“畏缩的小老鼠”。
这样的情形往往跟孩子面对这个世界时的内心感受有关。
内心强大的孩子,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保护自己,这样他们不会害怕。
而相反,心理根基搭建在父母身上的孩子,一离开父母就找不到自己了。
不知道怎么说话,甚至走路都不知道该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
请积极地鼓励孩子去独立完成一件事。
这样做能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记得儿子刚刚三岁,有一天我要去楼下的仓库发快递。
但是到了那里的时候,发现快递单没拿。
我就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有人帮我拿下来就好了。”
跟在屁股后面的小家伙马上就说自己去。
我说你敢一个人上楼吗?
他说没问题。
因为没有电梯,他需要自己爬六层楼。
我想让他尝试一下吧。
等他走了,我还是在下面竖起耳朵听他爬楼的声音。
然后给老婆打了一个电话,说儿子上去拿东西了。
当他最后把单子放到我手上的时候。
我看到他脸上那种自信的笑容。
孩子总是希望能够完成一些看上去很难的任务。
以此来找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如果父母总是说:“你不行,你真的不行!“
否定孩子的结果是让孩子也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让孩子自己尝试处理一些事。
因为在他们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与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安全感还源自一个人本身的能力强弱。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到任何环境下都不会丧失安全感。
而一个能力欠缺的人,却要找一堆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和不安。
其实在孩子身上也一样。
所以当有朋友说:“孩子什么时候上幼儿园最合适?”
答案是孩子准备好了的时候。
比如,当孩子能流利的表达沟通、知道如何与其他孩子相处的规矩、自己能打理自己的衣服鞋袜、大小便能自如处理、内心不恐惧分离时。
每一个点都是能力的体现,看能不能应对。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
需要父母在后天的培养,让孩子慢慢形成这种能力。
显然,包干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能力的。
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其实孩子们自己也会去试探危险程度。
比如我们楼下有一个小游乐场,那也是孩子们的冒险乐园。
特别是男孩们,除了走楼梯,爬上滑滑梯顶部的方法有好几种。
有一天我看到三四个男孩把滑滑梯边上的一根横梁当作单杠。
每个孩子都小心翼翼地吊起来,然后悬空,对着前面的空地晃动身体。
这时有一个奶奶看到了,马上就把孙子拉了下去。
“你这样玩,摔断了腿,怎么办啊!”
那个孩子就被拉玩其他的了。
儿子当时也站在那。
我说你要不试下。
他说不敢。
我说那你先玩其他的,慢慢来。
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竟然在那慢慢练习那个动作。
每次都小心翼翼的,一次比一次好。
最后能够自己玩了,兴奋地叫我过去看。
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尽情地探索。
让孩子自己做,他的能力会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