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奇霖宏观
宏观研究、资产配置、资管同业、金融战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奇霖宏观

李奇霖:MLF降息为什么落空

奇霖宏观  · 公众号  ·  · 2020-05-16 00: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

执业证号:S0300517030002

粤开证券首席固收研究员 钟林楠

执业证号: S0300519110001

联系微信:pumpkinnangua18


14 日到期的2000亿 MLF ,在续作预期落空后,在 15 日终于落地,缩量续作。
从最近几个月的时间来看, 15 号已经成为了央行固定 MLF 操作的日期,无论到期日期前还是后,央行似乎都有意把 MLF 操作放在这一天,未来可能会继续保持这个传统。
从量上看,较 14 日到期的 2000 亿, 15 MLF 只续作了 1000 亿,缩量明显。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 15 日有降准资金落地,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充裕,出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处于合理区间”的考量,央行可能并不想让流动性过于充裕,使资金利率处于太低的位置,从而有意缩减了 MLF 操作的量。
同时,从银行的视角来看,因为流动性充裕,同业负债利率已经处于非常低的位置,国股行 1 年期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早已处于 2% 以下。
与之相比, MLF 现在依然是 2.95% 的政策利率显然对银行并没有什么吸引力,银行如果纯粹是处于成本收益考量,可能并没有太强的续作意愿。
不过,尽管现在 MLF 利率要显著高于市场利率,央行调降 MLF 利率对短端利率似乎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调降,更多是随行就市。
而且还有部分投资者认为,因为 MLF 的调降, LPR 会进一步下调,对宽信用更有效果,对债市反而是不利的。
但这一举动实际上对债市依然有很强的信号意义,对市场走势有比较强的影响。
因为政策利率的调降与否,直接表明了央行对当前货币政策宽松程度的态度,决定了市场对货币宽松的预期是否能够得到兑现。
在疫情出现拐点后,市场上几乎所有投资者都知道,经济最差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恢复回升是大趋势。
但在这样的经济回升预期中,债券收益率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调(至少在 5 月前),中短期限的债券收益率甚至还创了新低。
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市场对货币继续宽松有很强的预期,很多人认为即使经济回升,货币宽松有很强的必要性,因为经济的反弹力度可能会很有限,货币政策需要护送经济达到合意水平,才有可能边际收紧。
这一点体现在市场价格上,是利率互换在 2 月末疫情出现拐点后,依然出现了明显下行。
今天 MLF 操作的公告出来,政策利率没调整,市场在经过短期的回调后,继续反弹向上,利率互换也在下行,其实也是因为市场在预期货币政策现在还不存在收紧的基础,这个月不降 MLF 利率,可能下个月降。
因此,在这几个月,大家之所以还认可债市还有投资价值,最关键的就是因为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一直在吊着大家的胃口。
如果 MLF 利率在下个月还没调整,市场宽松的预期没有兑现,那么紧接着市场会对本来就没有突破的资金利率中枢能否进一步下行更加怀疑,对债券大规模供给的恐惧会更深,现在支撑债市的最大利多出现动摇,债券因此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回撤。
而如果政策利率如期下调,那么至少现在大家的预期得到了阶段性的兑现,市场可能会继续预期下一次,观测资金利率的变化,这会让债市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投资价值。
那么对于这一次 MLF 利率未调降,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这是否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了呢?
我们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央行此次之所以没有下调 MLF 利率,我们猜测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从今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律来看, MLF 利率都是间隔一个月下调,保持了一定的节奏。
今年 2 月份下调 MLF 利率 10BP 后, 3 月份没有再进行调整,但 4 月份又再次下调了 20BP ,同时还定向降准了 4000 亿。
按这个节奏来看, 5 月份未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经济正在逐渐从防疫形成的深坑中恢复,央行救火的责任减弱,正在转为配合财政发力刺激需求。
在前几个月,由于企业仍然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经营性现金流还未恢复,债务支出刚性,债务风险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策略就是货币手段,直接投放大量流动性并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难度,以避免出现大范围的违约事件。
但现在从 4 月工业增加值大幅回升来看,除影视、出口等个别行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基本恢复,存量债务的风险已经减弱。
这时候,经济虽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问题,但需求的问题不是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更需要财政的发力。
而且根据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来看,央行认为 LPR 改革后,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贷款利率已经下行较多,并期待通过贷款利率的下行,带动存款利率向市场利率靠拢。
在此种情况下,央行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降准一类的总量工具,既是配合财政发力,为债券供给增加“添水”,也是给银行负债调整的时间,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
三是最近两个月以来,金融市场加杠杆现象越来越普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的隔夜成交量已经达到了 90 万亿的历史新高,央行可能也有意通过制造这种预期的波动,降低金融加杠杆的规模和程度。
当然,这并非主因。在央行诸多政策目标中,稳增长保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只要有需要,货币依然会聚焦在主要矛盾,继续让资金面维持在宽松的状态,尽管这会让金融机构大量加杠杆。
对现在的市场来说, 5 月初以来的剧烈调整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投机盘和止盈盘已经大量退出,利率调整后的收益率,对配置盘已经有相当的吸引力,部分配置盘已经开始入场拿筹。
15 日发行的 30 年期国债, 500 亿的规模,将近 3 倍的认购倍数,表现不算太差,部分打消了投资者对债券大规模供给带来的担忧。
月内还有超过6 000 亿的地方债,以及多期的长期限国债发行,长期限的品种供给依然偏多,在供需关系上不如中短期品种来的好。
而且,从上半个月耗煤、房地产销售面积等高频数据来看,内需恢复回升的趋势依然还在,对两会出台刺激政策的预期也未落地,长端利率依然受到压制。 如果要做短线,性价比不如前期调整更多的中短期品种。

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粤开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您并非粤开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粤开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本订阅号中所载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及法律申明

风险提示: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申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开证券”)研究院依法设立、运营的研究官方订阅号。目前粤开证券研究院设立“粤开研究”和“粤开新三板研究院”两个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粤开证券研究院名义注册的,或含有“粤开研究”,或含有与粤开研究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粤开研究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粤开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粤开证券研究院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本订阅号所摘录的研究报告内容经相关流程及微信信息发布审核等环节后在本订阅号内转载,本订阅号不承诺在第一时间转载相关内容,如需了解详细、完整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粤开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任何研究观点以粤开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旨在交流证券研究经验。本订阅号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订阅人做参考之用,订阅人须自行确认自己具备理解证券研究报告的专业能力,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不应认为本订阅号的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并不构成对订阅人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粤开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订阅号所提及的任何证券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订阅人需自行承担依据订阅号发布的任何内容进行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一切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反映的是所摘录的研究报告的研究观点,粤开证券可以发布其他与本订阅号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研究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粤开证券其他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的观点不同或者相反。粤开证券并不承担提示本订阅号订阅人注意上述其他材料的责任,亦不对因订阅人使用本订阅号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订阅人如需寻求投资咨询意见的,应咨询其独立投资顾问。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归粤开证券所有,粤开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的复制、转载,均需注明粤开研究的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在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