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的多样性
就业形式总体上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不可否认,虽然现在这些岗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尤其是一些隐形福利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好、那么多,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首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毕竟这是个十分靠谱稳定并且体面的工作。
第二、是
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
,这个很多人都会了解。在我2006年毕业时,很多大学同学去参加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选拔,当然这在各个省市会有不同的条件和诉求。我在北京期间,很多同学会选择去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就是奔着获得北京户口这一个目标。当然通过别的工作也可能会获得北京户口,但是大学生村官只要你能工作满三年,北京政府作为回报会提供给你一个北京户口,同时你还能获取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的来说,这还是很不错。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大部分人,不一定真的愿意去选择这一份职业,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如果说未来有机会,好多人会去读研究生、考公务员或者在获得北京户口之后再去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毕竟,大学生村官服务满规定期限之后,很少会有人会继续留在当地当村官。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可以算是一个曲线救国的平台或者说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选择。
第三、就是企业。这里我把企业分成了几个类别。
第一种是
国企
,如果说是有国企的背景,甚至说是在大的省会城市、北上广等大的平台,国企整体的薪酬与福利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并且也是个十分体面的工作。
第二个就是
上市公司
,现在可能每天都有很多公司排队等上市,因为很多公司成立起来就是为了上市,但是仍然有一些很有情怀的公司例如华为、老干妈等认为不上市照样可以把企业顺利运营好,这种行为也是值得称赞的。
第三种就是一些知名的企业,例如现在的一些
互联网公司
BAT、京东、美团等,当然还有一些
外资企业
。但近几年随着国营企业和国内的民营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竞争力以及薪酬福利等各方面的提升,外企现在不再是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时的首要选择。但是像谷歌、微软等这样的国际大公司仍然吸引着很多的毕业生,这是很多人特别向往的公司,大家会认为一毕业就能去这样的大平台工作是个很棒的事情。
第四种就是
公司规模不是很大的小微企业
,这类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有着固定的来源、渠道和资源,所以说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是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还是不错的。一般来说这类公司规模是50-100或者不到200人这样的情况,因此能够很好地生活生存下来,在市面上也存在着很多。企业的情况大致如此,这也是学生就业选择最多的渠道和途径。
第四、
创业
,创业是近二三年火起来的,“万民创业,大众创业”。大家可能觉得创业的激情尤其是在现在的九零后中有很多人有想法有点子,并且现在很多市面上的风投人员愿意去投资去做这件事。所以现在很多毕业生乐意去尝试,在年轻的时候希望去一个不错的平台去陪伴其成长和发展,并且可能的话会获得公司的一部分原始股份,这对未来自己的发展会打下比较不错的经济基础。所以说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员愿意参加到创业中来做这件事情。
第五、
支教
,这里的支教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组织的去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提供的支教服务,去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上周我参加了“美丽中国”的一个公益活动,其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选拔一部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包括985院校的学生以及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等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
既然跟大家讲了一些就业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身就业的经历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事例。
我2006年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可以当老师的,但因为我要去北京上学,所以我当时在高考的时间拿到三方协议。在北京上学毕业之后进入了银行。我在银行没有待太久就回了老家,但因为地方落差感较大,所以我再次来到北京做“北漂”。这段时间我在上市公司待过,也去过较大的知名公司,直到去年来深圳,来到现在这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虽然作为一个风口上的企业,但是整个公司的发展还是很不错。之所以今天利用这个机会选择“前途”与“钱途”这个主题来做分享是有个人直接原因的,是因为我做校招有多年的时间了,在校招时会面试很多人,会跟很多学生谈offer,所以大概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因为我一直在企业工作,所以社招时也会遇到很多人刚毕业的职场新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过一个数据,即
大家毕业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多少
,以及第一份工作的工作时间与相应的情况。接下来,我会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虽然不一定有完全的参考意义,但还是值得去参考借鉴。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半年内离职是常态。相关度65%,大家有所了解,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应试教育偏多,素质教育及实践技能方面涉及少,所以65%还算是比较高。半年内离职是常态这是比骄傲让人惊叹的,这意味着2016年的毕业生可能在2017年第一个高峰求职季就有很多人就会面临着跳槽或者换工作的欲望与动力。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件蛮可怕的事。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组数据,是因为我之前所工作的公司清华同方和广联达,做校招都有很多年,我通过对在这两家公司做人力资源的便利条件获得的全公司人员的大概数据分析得到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内容。清华同方和广州联达的很多的部门经理、事业部甚至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等人都是
由应届生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当然这些人待也很长,例如应届生到部门经理需要5-7年左右的时间。但广州联达和清华同方作为相对传统的IT公司,不同于现在变动频繁的新兴互联网公司,人员流动和平均工作时间都不会很短。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你在一家公司待得时间足够长远,还是有机会到达一定的高峰的。根据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士平均在职时间是34个月。其中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在职时间是31个月,不到三年。调查发现,与美国的在职时间56个月相比,几乎短了两年。不是说在一家企业工作时间太久不好,或者是迫于各种情况所迫才选择去跳槽。像前文提到的,在中国,好多学生工作半年就会选择跳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看一下学生的大概分类。就我个人观察而言,通常每个学校整体来说大概有20%-30%学生在学历背景、在校时间、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所以通常他们能在毕业季顺利拿到3-5个offer。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没有这么优秀,他们能拿到的offer没有这么多,但是他们也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或者发展平台。再就是一些属于低不成高不就的情况,这样可能就导致他们想去一些好的平台但是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又不甘心去一些相对普通的企业,或者是他们认为后者提供的offer及薪酬等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