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唯一官方公众号,这里有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新年自律的四个方法,做到一个就很棒 ·  12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破60亿! ·  昨天  
新华社  ·  大年初三,接福啦! ·  3 天前  
新华社  ·  提醒亲人朋友!别用这个姿势刷手机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ista看天下

生于1958:Ta熬过了“文革”,却熬不过明天

Vista看天下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8-04 21:0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北京西城区永安路一家国营老百货商场的历史变迁,以及员工和居民们与它之间的情感纽带。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家商场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但仍然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和情感。文章还提到了国营老百货的“黄金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百货商场的繁荣景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营老百货商场的历史变迁

商场即将迈入花甲之年,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和情感,但近年来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关键观点2: 商场员工的回忆

员工们分享了他们在商场工作的经历,以及对商场的深厚情感。他们讲述了商场的繁荣时期和现在的挑战。

关键观点3: 百货业的“黄金时代”

文章提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百货商场的“黄金时期”,以及当时商场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现代百货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化,百货业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等。这家国营老百货商场的生存现状反映了现代百货业所面临的挑战。


正文


张志国点上一支红梅,吐着烟圈。


和年轻时一样,61岁的他习惯性地站在商场门口,打量着这些最熟悉不过的街景,间或用地道的“京腔”和老街坊们打个招呼。


从地铁虎坊桥站出来,穿过阡儿胡同,再转个弯,就能看到“永安路百货商场”的牌子。门口的海报褪了色,但“爱国创新”四个大字依然醒目,带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烙印。


和张志国几乎同岁,北京西城区永安路143号居民楼下这处不起眼的国营老商场,即将在2018年迈入花甲之年。 


这些年,总有些坏消息传来——


三年前,62岁的会城门商场关张了;三个月前,走过一个甲子的北京桃杨路副食店也闭店了……


“60周年办不办店庆?”总有人找永安路百货商场总经理乔燕雄打听。后者答不上来,眼下他更揪心的,恐怕是如何让这家老店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下去。


位于北京西城区永安路143号居民楼下的这家百货商场,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CFP 图)



国营老百货的“黄金时代”



柜台里的铁皮玩具,是乔燕雄对永安路百货商场最初的记忆。1959年时四岁多的他,能盯着看好久好久。


作为乔家大院发迹后的第七代,乔燕雄随家人从天津辗转到上海,最后落脚在北京。1958年以前,他家的院子位于人民大会堂东北角。由于天安门广场扩建改造,人民大会堂修建,住在那一带的人们很多被拆迁安置到了虎坊桥北侧的永安路,乔家也包括在内。


1950年4月中国百货公司成立,在全国范围内组建百货商店;直到1953年9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宣布完成,百货商店全部为国营。几乎在乔家搬到永安路地区的同时,1958年1月1日,永安路百货商场开业了。


“这个商场太漂亮了,橱窗明亮,地擦得非常干净,”乔燕雄至今记得第一次到商场的感觉,“书本、布匹、鞋、雪花膏之类的各种东西码放整齐。”


商场内的货品,大多都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光影骑士王 摄)


家境殷实的乔燕雄成了百货商场的常客,隔三差五就要来转转。


“文革”初期,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张。每到年底,人们手中的各种工业券花不完,只能突击购物。那几年,永安路百货商场的柜台前,队伍要排到外面的马路上。


上完初中、插队,换了几次工作后,1987年,乔燕雄到了远大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服装系统的商贸公司。2003年,他被该公司安排到永安路百货商场担任经理,阴错阳差地回到了他儿时最熟悉的这家商场。


乔燕雄当经理时,张志国已经来到永安路百货商场二十多年了。


1976年插队回来后,他就当起了售货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让人羡慕的职业——不晒太阳不吹风,按月拿几十块钱的工资。当时民间有句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很多人都想挤进售货员队伍里,还有干部想把家属安插进来,但成功的不多。


那时候,永安路百货没有汽车,只有一辆“东风”牌的烧油小三轮。张志国就靠着这辆小破车,东南西北地进货。有些货实在卖不动了,他们就会往游客多的地方扎。“年轻那阵子,身上总是充满干劲。大夏天的,跟着老师傅骑着三轮车到前门,或者到南锣鼓巷等人多的地方去卖货。”张志国对《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记者回忆,茶缸、毛巾、扇子差不多都卖过,跟游客一提是老北京的国营货,大家就买账了。


逛永安路百货商场的大多是这儿的老顾客了。图为4月25日,有老人带着孩子前来参观选购。(CFP 图)


那是一个物价极其稳定的时期。有北京市民回忆,当时很多商品是凭票供应。日常用的咸盐、酱油、醋、豆腐8分钱一斤;馒头5分一个;烧饼7分一个;红糖月饼一毛一个,以上三种均收粮票2两。猪肉分三级,分别是7毛8、8毛7、9毛4一斤。冬储大白菜每斤5厘到1分。价格多少年都没变。


“那时候,就算再有钱没有票都很难买到货物。”乔燕雄回忆,当时不只附近居民,连很多大单位,包括光明日报社、友谊医院等都到这里采购办公用品。 彼时的百货商场更像是一个国家职能部门,其使命是保证社会分配基本均匀。


改革开放初期,买电器不需要凭票了,各地百货商场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今日新刊


封面故事


  • 百货业消失前,创造过一段全球争霸史

  • 李文星被困室友:不把自己的腿打断,我就是下一个他


热点分析


  • 三方接连忠告:印度,不要低估中国捍卫领土的决心!

  • 共有产权房来了!怎么买?贵不贵?你关心的都在这儿

  • 刷卡1000即上报,8月21日起,国家要查你境外消费账单啦!

  • 债主们都懵了!乐视刚花了4.35亿元投资了一个新公司

  • 冻结20年后,“撤县设市”再启动,这六个县脱颖而出


观点


  • 这个总理被免职,着实有点冤

  • 洗牌期将至:中国楼市已“变天”

  • 别傻了,互联网已经完蛋了

  • 第三次武器革命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准备好了吗?


图说天下


  • 总统亲自上阵“迎接”内马尔/“手术室”里端出的美食敢不敢吃?

  • 要么跑、要么死,逃离传销的N种姿势


外媒看点


  • 10年减少50万移民,特朗普推移民改革打击面颇大,哪些人受影响?

  • 有需求有加薪,中国最热门工作是什么?

  • 时间不多了!“低质量旅游”充斥威尼斯,水城居民感觉要被淹没

  • 豪气!中国年轻土豪在瑞士酒吧豪掷6万元,只为喝一杯酒


智识


  • “谍影重重”现实版:为了刷考勤,公司给你加了“芯”


智数


  • 月薪三万撑不了一个暑假?简直是用生命在养娃


生活参考·私享


  •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