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投标是价高者得,而内地发展商愿意冒风险及赚少些,因此未来内地发展商于香港中标的机会较香港发展商更高。”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近日表示,若港商不积极参与投地,将像在港的英资发展商一样变成“收租公司”,风险虽然较小,但没有长远的发展策略,亦难以为资产增值。
虽然施永青意在对香港地产商进行警示,但此举颇能解释房企为何对土地如此热衷。
按照上海研究院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的观点,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房企做好足够三年开发的土地储备,是一种基本策略。但他也指出,如今行业竞争加剧,土地的价值已远不止“储备”。
“土地储备背后也是对拿地成本的担忧,地价基本上逐月上涨,房企购地和老百姓购房心态类似,即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心态。”严跃进向记者表示。
某匿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饱和,土地价值愈加珍贵,如今的土地储备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销售规模。或曰,土地储备是房企拉开差距或“弯道超车”的良机。
他还表示,行业进入并购重组阶段,土地储备是夯实自身实力的重要方式。“虽然并购市场不乏‘蛇吞象’的案例,但足够的土地储备规模,将使企业获得较大回旋余地。”
刚刚过去的市场“大年”,也令企业意识到土储的重要性。从去年5月开始,某上市房企苏州分公司就陷入供应荒,企业既无法承受公开市场的高价地,又难以找到并购机会,负责人一度焦头烂额。公司总部认为,“市场好的时候却无房可卖”是不能容忍的。据了解,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
因此,在如今的喘息之际,房企便开始大举拿地,且按照“市场不好时拿地,市场好时卖房”的操作准则,当前也是补仓的合适时机。这也造成今年的土地交易市场和并购市场双双活跃。
但这些土储最终能够转化为业绩,还是变成负担?目前看来仍存疑问。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由于土地出让条件愈加苛刻,配建规模较大,房企拿地的实际成本大幅提高。一旦房价进入调整周期,这些高价地项目就将面临滞销的风险。
他还表示,房企拿地金额中,有超过70%分布在调控城市中,如果这些城市的调控政策继续重压(如限价),将导致未来的销售压力巨大,盈利前景也会受到影响。
现阶段,面对价格管控政策,房企多采用暂缓入市的方式应对,并造成很多热点城市供应量骤减。但随着资金成本提高,这些“重资产”的持有成本也将提高,并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中原地产指出,去年9月前,房企的发债利率多在4%及以下。到今年4月以来,多数债券利率已达5.5%以上。
对于负债率偏高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据Wind资讯统计,2016年A股136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4.92万亿元,同比增长25.93%。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7.26%,比前一年略有提升。但有32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红线。
严跃进指出,为获取更多土地,房企将可能继续借债,短期内负债率继续提升的可能性很大。
负债率高并不完全等同于资金风险。但按照严跃进的说法,房企的偿债高峰期将在明年和后年出现,届时若出现销售难题,或资本市场的高利率未能改善的话,资金压力便会凸显。
多数受访者认为,楼市的后续走向难以预料,但调控加码和资金成本提高,说明企业资金最为充裕的阶段已经过去。如何平衡土地储备与有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将成为对房企的重要考验。
本文为转载文章,只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