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勿食我黍
应对时代变迁,保持持久的常识阅读。 坚守自由,激发问题意识,获取思考实感,发掘独特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帝国理工清退150名学生,纽大拉黑国内某高中 ... ·  7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国外卖疯了的“越野登山鞋"多变态?防撞耐磨, ... ·  昨天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新一轮H1B抽签开启!今年可能是最容易中签的一年? ·  2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困在爬藤之路的中国家长:美高是“捷径”还是“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勿食我黍

周雪光|不同的人类文明怎样和平共处?是否有共同接受的底线?

勿食我黍  · 公众号  ·  · 2024-10-06 16:31

正文


作者| 周雪光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些年来世界各地旅行途中,不时地联想到这本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 著,周琪 等 译) 。很早前翻阅过这本书,大致记得其中的主题思想。九月份的土耳其旅行有了一个文化差异性很大的经历。旅行返回后重新打开这本书,通过再次阅读来整理旅行途中不时泛起的头绪和感受,给自己提供一个思考反省的机会。

作为学者、作为思想者,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超越自己深陷其中的格局和眼界。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从阅读中、从其他文化接触(包括旅行)中认识世界。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在自己的“附近”认识世界的,这不仅因为我们大多从自己熟悉的“附近”来有选择地去经历、阅读和交流,而且因为我们总是从已有的立场、经验和知识结构来解读新的信息。

连读(中文)带听(英文)这本书,接触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知识、见解,再联系自己的经历观察,反省自己以前未经思考的看法。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在冷战结束、现代化进程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新时代,以往的意识形态冲突、国家间利益冲突正在被新的、不同性质的冲突所代替,即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的观点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 “而最危险的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那些冲突。”

在21世纪四分之一逝去的多事之秋时节阅读这本书,注意到这本书的基本思想是在1990年代初提出和形成的,那是一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全球化浪潮高涨的大转型时代,那是一个被宣称为“历史终结”的时代。回溯199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的世界演变,应该说作者的眼光是敏锐、清醒、超前的。

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近代历史,从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兴起、到冷战时代后的全球化时代,是西方近代崛起,以科技、文化和政体组织方式及其殖民主义形式影响了全球的不同角落的一段历史。在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是在冷战意识形态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在作者看来,我们正在告别这个时代,正在经历新的转型过渡时期。

我虽然对书中很多提法有异议或疑惑(下面再谈),但很赞赏作者的社会科学角度。例如,作者关于如何各国间关系的分析单位,提出了现实与简化之间的选择:“从七八个文明来看待世界,可避免许多困难。它不像一个世界和两个世界的范式那样,为了简化而牺牲现实;但它也不像国家主义和混乱范式那样为了现实而牺牲简化。” 这些关于方法论方面的想法以及文中的观点表述明朗清晰,继而以各种证据支撑之,提供了进一步推进、讨论的基础或者批评、反驳的起点。


如果说世界上的几大文明传统构成了新的世界格局,那么,作者笔下的“文明”是什么意思呢?在作者看来,“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既根据一些共同的客观因素来界定,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体制,也根据人们主观的自我认同来界定。人们的认同有各种层面:一个罗马居民可能以不同的强度把自己界定为罗马人、意大利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欧洲人、西方人。他所属的文明是他与之强烈认同的最大的认同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

亨廷顿提出,在冷战后的21世纪,文化和文明之间冲突成为新的主题,代替了以往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这一观点的前提之一是:“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亨廷顿将我们坚守的观念放在了世界的相对位置上了。“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 现代化导致政治、经济力量增长,家中异化和认同危机,导致文化、宗教的复兴。由此而来的一个现象是,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因为教学关系,这段时间读了一些有关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文献。以这些文献的角度来看,这本著作无疑是Eurocentric(欧洲中心)角度出发写作的。作者对这些文献也有批评。但细想来,这一思路的脉络与近几十年来的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换言之,虽然作者可能不是这一文献的读者,更不是其贡献者,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个文献及其背后深刻变化中的世界格局的反应。自1970年代以来,在欧洲、北美的这些思潮对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现代化范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抨击和挑战,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这些潮流在冷战后更为凸出和鲜明了,反应了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读下来的感觉是,从认识西方价值的相对位置方面,作者比其他许多主流学者在这个方向上走得更远。


我也有异议和疑问。首先,作者认为,在后冷战时代,“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来处理国际关系。 这个强调文明重要性的“简化”现在看来过于简单了。虽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脉络日益明朗凸出,但这并不是铁板一块,整齐划一的,而是有着各种暗流涌动,甚至明显的其他维度上的分化。就拿儒教文化圈的东亚地区来说,近几十年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经历了再次分化和重新组合,其他维度上的分化/分离程度不亚于其文化整合程度。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文明、国家、宗教、“人民”,这些分析单位是不是过于宏大而无法承载具体行动者的实质性意义?民族主义建立在所谓的同质性群体中,如宗教、种族、文化、历史经历。然而,这些“群体”还在进一步分化,国家内部的不同群体,同一宗教内的不同派别,同一种族中的不同阶层、不同时点的同期群……,而且新的技术正在建立新的超越传统边界的各种社区。换言之,在当代社会中,社会高度分化,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和生活方式,有不同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并没有随“现代化”进程而减缓或取消。用“文明”的范畴把这些差异性、多元性的要素放在一个筐子里,是不是有解释力或预测力呢?作者的分析着眼于国家间、种族间、文化间的紧张与互动,对这些范畴内部的差异性及其意义并无认真的审视和权衡。

更大的疑惑是,不同的文明间怎样才能和平共处?是不是有一种普世价值,是人们共同接受的,是人类不同文明的底线?当然,这个底线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一定时期内是人们所接受的或向往的或期待的,或者所容忍的?是不是可以说,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接触、交往和流动,有利于理解、接受或容忍?这样的底线是怎样建立、维系和演变的?

最大的感受是,当从这本书的视角和格局——世界各大文明之间关系——再来思考自己关心的研究问题,不由地感到这些问题的规模和意义急剧浓缩了,这不是说它们不重要了,而是说它们在更大的格局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

一个脚注:阅读和大致写完这个简要读书笔记后,我让ChatGPT总结一下有关这本书的“critical assessmen t”(批判性评论)。这 些已有评论的总结和我的感受相去不远,虽然我只是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笔记在此。不过,自己读了原文,有了直接的阅读感受和消化,才感到这些感受真正成为自己思想的一个部分了。

—End—


本文来源于周雪光教授的微博,题目为编者所拟,特别推荐阅读,该选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 出版机构所有。任何赢利组织运营的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 延伸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