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生异名
对于胎生,《无量寿经》和它的各种不同译本有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讲的都是一件事情——胎生。
胎生有多种异名:疑惑佛智、身处莲胞,如处母胎,称“胎生”。
这都是比喻,就好像处在母胎里面,需要待一段时间,慢慢长大,就叫胎生。
莲胎广大,内受诸乐,犹如宫殿,称“宫胎”,或“胎宫”。
这个莲胎很广大,人在里面很快乐,就像国王的宫殿一样,应有俱有,没有任何不方便。就是说,他的福乐享受都很富足,合在一起就叫作“宫胎”,或者叫作“胎宫”,是胎生,不过是像宫殿一样。这在《无量寿经》里说得很清楚。
外现莲花,内如宫殿,称“宫花”。
“宫花”是说从外表看是一朵花;从内芯看很大,有五百里、一千里或几千里,像很大的宫殿一样,所以叫“宫花”。
疑心所碍,困限莲内,如困在城,说“疑城”。
受困在莲花里面,就好像困在城池当中,所以称为“疑城”。这也是讲它很大。
闻法为难,如“边地”。
到莲花里面不见三宝,不知修行功德,就像佛经里说的“边地众生”。佛法不流行的边地众生,因为福报善根不够,接触不到佛法,把这种状态说为“边地”。
与佛界隔,称“边界”。
与佛不亲近,好像界限隔止了一样,所以又称为“边界”。
这里所讲的宫胎、胎宫、宫花、疑城、边地、边界,所指的意思都是一个——胎生。
(2)胎生与九品
下面说明辈品和胎生的关系。
关于辈品与胎生的关系,或以为九品之外别有胎生;或以为九品即是胎生,彼此大同,皆止住莲内,不见三宝故,但随疑之深浅、德之多少、罪之轻重,花开有迟速,得益有不同,分为九品,实则不限九品,乃至无量品。
这种关系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或以为九品之外别有胎生”,认为辈品与胎生是两个,除了九品另外还有一个胎生,这是一种解释。像这样的解释是可商量的,因为善导大师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也还没到极乐世界。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只是义理上的一种说明,所以有人这样解释,有人那样解释。
第二种,“或以为九品即是胎生”,认为两者相同,九品和胎生彼此类似,“皆止住莲内”,都在莲花之内,“不见三宝”,这些大体相同。
“但随疑之深浅、德之多少、罪之轻重,花开有迟速,得益有不同”,“疑之深浅”,疑心深的人,等莲花开的时间要更长,花是慢慢开的。我们的心有怀疑,这个心就是封闭的,是很紧的。
比如,对一个人信靠不过,我见了他就会很提防,心纠得很紧;但慢慢感觉这个人对我没有什么害意,这时候心就开始松弛、放开;到最后发现他对我很慈悲、很好,心就全部打开了。疑心越重,莲花就包得越紧,化解的时间就越长;疑心稍浅,莲花短时间就开了。
“德之多少”是指修行功德的大小、多少,功德大、功德多,莲花就开得快;功德小、功德少,莲花就开得慢。
“罪之轻重”,罪越重,住在莲花里的时间就越长;罪越轻,住的时间就越短。
这是从疑、德、罪三个角度和立场来说明。这样,花开有迟有速,得益也有不同。详细情况看《观经》里的九品文就清楚了。
“分为九品,实则不限九品,乃至无量品”,九品也是个大分、大类。
不过这里又要遮疑。这里有一个疑问:前面说了念佛化生,杂行胎生,但是《观经》九品文里讲的恰恰相反,为什么呢?下三品是念佛往生的,但是住在莲花之内,下下品说十二大劫莲花才开,那怎么能说念佛是化生,而不是胎生呢?说杂行是胎生,而上上品是杂行的,但是金台来迎,又是化生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但九品之中,下三品念佛而住莲内,形同胎生,此约造罪,显明抑止义;上上品杂行而金台来迎,直接化生,即约三心,显明念佛义。详见下节。
其实这是佛的善巧。下三品念佛住莲内,不是就念佛来说要入住莲胎,而是就他们破戒、五逆的罪障,这是抑止门。就念佛来讲肯定是化生,但是下三品的人有这些罪障,所以就从抑止门的立场,要抑止造罪,就说:“你不要造罪,造罪的话在莲胎里面。”因为九品本来就是方便教说。
上上品杂行的人,如果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九品所讲都在念佛,三辈都是一向专念。九品都是念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九品都是以三心往生。上上品讲的就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讲在上上品。讲上上品往生,不是就他的杂行来讲的,而是因为他三心具足,从三心的立场来讲的。而三心讲的就是念佛。所以他就讲,念佛乃直接化生,这是约三心来显明念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