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金坛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昨天  
西安晚报  ·  2月4日0时,突破1.68亿! ·  2 天前  
乌鸦电影  ·  火了10年!春节档,你永远可以相信它…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79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3 15:37

正文




胎生化生

分科


第四节、第五节是净土门名相当中需要辨别清楚的地方,往往这里比较缠绕。


我们这一节大分两段来说明:先是把胎生和化生合在一起,对比来解释说明;再就胎生专门作解释。


分科如下:


极乐为报土,但有二种往生:一、化生;二、胎生。

合释胎生化生


一开始先放在一起,标出有两种往生。


接下来说明“胎化同异”。


(1)辨胎化同异


① 皆是化生


虽说胎化二生,实则皆是化生,非如此界有胎、卵、湿、化之杂业所生,而皆从清净莲花之所化生,如《往生论》言“正觉华化生”。


实际上,胎生也好,化生也好,都是化生的,都是从莲花里面化生出来的,而不是像这个世界有胎、卵、湿、化杂业所生。


胎、卵、湿、化,这是佛经所说的娑婆世界众生四种生命诞生的形态。


胎生,就像哺乳动物,例如人是母胎所生的。


卵生,是从卵里生的,例如鱼、青蛙、鸡都是从卵中生的。


湿生,就是通过水气在湿润的地方自然生出来的,既不是卵生,也不是胎生,是一种湿气所化。


化生,不像前三种生命形态,它是无而忽有的。化生的状况在佛经里有许多说明,从六道轮回来讲,地狱众生就是化生,他没有父母来胎生他,也不是卵生、湿生,而是化生,直接从无而有的。生天也是化生。


据佛经里记载,人不都是胎生,也有卵生的,生下来就好像一个大蛋,然后蛋破开了,人就出来了;也有的湿生,是从水气里生出来的,当然,这很稀有;化生也是有的,孙悟空可能算是化生,从石头里“砰”地跳出个金猴。


这是娑婆世界的四种生命诞生形态。不过,这四种都是杂业所生。为什么有这四种生命形态呢?是因为业感不一样,所谓由业,业感都是因为各人因地不一样,是很复杂的、很混杂的,所以才有这四种生命形态。


而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没有父母,是从莲花里直接化生出来的,所以有句话说“九品莲花为父母”。


下面说“如《往生论》言‘正觉华化生’”,这个莲花是阿弥陀佛正觉所化,就是佛的正觉功德。这个莲花,看上去是植物,其实它就是佛。我们应该这样想:这就是佛花,这就是花佛。


极乐世界的佛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佛:阿弥陀佛在那里端身一坐,这就是报身佛相,阿弥陀佛的报体;水也是佛,水是佛水,也是水佛,因为它可以讲法,可以度众生,可上可下,可暖可冷,一切如意;花也是花佛,虽然是花,也是佛花;树也是树佛,也是佛树,等等。


② 胜劣不同


虽然都是莲花化生,但又有不同,有的殊胜,有的下劣。


但为区别二种往生之胜劣不同,以往生后立即花开见佛、不必住于莲花之内者称化生,而以往生后不能立即花开见佛、须滞住莲花之内若干时节然后乃出者称为胎生,乃是借此界婴儿在胎中渐渐长大而后乃出为喻。


到极乐世界立即花开见佛,不需要在莲花里待一段时间的,称为化生。“而以往生之后不能立即花开见佛、须滞住莲花之内若干时节然后乃出者称为胎生”,来说这是胎生,其实都是莲花化生的,是讲这么一个道理。


就这两种来讲,化生比较殊胜,胎生比较低劣。


(2)辨胎化原因


下面就讲胎生和化生的原因。分科如下:

① 约安心


根据《大经》,明信佛智者,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个七宝莲花,是说莲花的体质是七宝所构成,也可能是一宝、二宝、三宝,也可能是无量宝,总之是七宝莲花,颜色也各不一样。


“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化生不是在莲胎里面慢慢哺育成长,而是很快的,直接就那么大了,就圆满了,身高、相好都一样。


这是第一种——化生。


疑惑佛智者,生彼宫殿,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谓之胎生。


第二种是“疑惑佛智者,生彼宫殿”,胎生在这里也说成了宫殿,像在宫殿里面一样。


但有几种缺点:


“五百岁不见三宝”,这是总讲,五百岁是一个大致的时间。


“不得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这三句是分讲:“不得供养于佛”,不能见佛,当然无法修佛供养;“不知菩萨法式”,不知菩萨如何上行下化这样度化众生的规则,菩萨代表僧宝;“不得修习功德”,难闻、难遇殊胜的法宝。


这个就是第二种——胎生。


《大经》又言:“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此就安心而论。


明信佛智的人,有智慧,就是化生;疑惑佛智的人就是胎生。疑惑佛智的“疑”字一说出来,我们就知道有隔障。人和人之间打交道,心心相印,没有疑;如果有疑,就隔住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如果有疑,那肯定是有隔阂的,就像一个胎一样,有东西挡住了;如果没有任何的疑,很明朗,那就没有隔阂。这是就众生安心来讲的。


② 约起行


若就起行,则念佛为胜,杂行为劣,念佛化生,杂行胎生。


第一,约佛智


如果从起行来讲,明信佛智就是念佛,疑惑佛智就是杂行。


何以证明念佛就是化生,就是明信佛智呢?


佛智虽举五种,究极不过是六字名号。


“佛智”,在《无量寿经》里举了五种,《净土宗概论》里有注解:


《无量寿经》言“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其中“佛智”是总,余四是别。


三身四智、一切智通通在六字名号之内。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之所以超过一切诸佛的光明,是因为六字名号超越十方诸佛的名号。众生闻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极乐,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是他度众生的智慧,也是他内证的智慧。


讲了这几点,说明佛智就是指六字名号,是六字名号度众生的功德、智慧、慈悲。


《往生论》以称名为“如彼如来光明智相”,故专修念佛即为明信佛智。而杂行之人每每怀疑“单以称名,何足往生?”疑此佛智故,乐修杂行。


《往生论》把称名解释为“如彼如来光明智相”,也就是以名号作为佛智——“光明智相”。所以,“专修念佛即为明信佛智”。


实际上,这在修行人当中也是很明显的,明信佛智的人才会专修念佛,专修念佛的人也就是明信佛智。当然,这里讲的是安心具足的人。


而杂行之人之所以杂行,他内心总怀疑“单以称名,何足往生?”“单单念佛就能往生吗?”对念佛抱有怀疑。


“疑此佛智故,乐修杂行”,杂行和疑惑佛智,从安心面来讲,就是内心有疑;从起行面来讲,就是外表显现出杂行。


第二,约三缘


下面是从三缘的角度来说明念佛是化生、杂行是胎生。


念佛与佛有亲、近、增上三缘故,彼此忆念,三业不离,往生亦自然与佛亲近不离;杂行之人与佛无亲、近、增上之缘,心与弥陀疏远、隔离,往生亦自然与佛有所隔障,住于莲胎。


专修念佛,在娑婆世界就与佛不分离,所以往生后亦自然与佛亲近不离,当下花开见佛;与佛很亲很近,不远离,没有隔障。


而杂行之人与佛没有亲缘,没有近缘,没有增上缘,他的心和阿弥陀佛疏远、隔离;往生之后还是住在莲花胎当中,五百岁不见诸佛,自然与佛有所隔障。


这是从心相所感三缘的立场来说明化生、胎生,结论也是一样的。



别释胎生


下面单独就胎生再作解释。分科如下:


(1)胎生异名


对于胎生,《无量寿经》和它的各种不同译本有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讲的都是一件事情——胎生。


胎生有多种异名:疑惑佛智、身处莲胞,如处母胎,称“胎生”。


这都是比喻,就好像处在母胎里面,需要待一段时间,慢慢长大,就叫胎生。


莲胎广大,内受诸乐,犹如宫殿,称“宫胎”,或“胎宫”。


这个莲胎很广大,人在里面很快乐,就像国王的宫殿一样,应有俱有,没有任何不方便。就是说,他的福乐享受都很富足,合在一起就叫作“宫胎”,或者叫作“胎宫”,是胎生,不过是像宫殿一样。这在《无量寿经》里说得很清楚。


外现莲花,内如宫殿,称“宫花”。


“宫花”是说从外表看是一朵花;从内芯看很大,有五百里、一千里或几千里,像很大的宫殿一样,所以叫“宫花”。


疑心所碍,困限莲内,如困在城,说“疑城”。


受困在莲花里面,就好像困在城池当中,所以称为“疑城”。这也是讲它很大。


闻法为难,如“边地”。


到莲花里面不见三宝,不知修行功德,就像佛经里说的“边地众生”。佛法不流行的边地众生,因为福报善根不够,接触不到佛法,把这种状态说为“边地”。


与佛界隔,称“边界”。


与佛不亲近,好像界限隔止了一样,所以又称为“边界”。


这里所讲的宫胎、胎宫、宫花、疑城、边地、边界,所指的意思都是一个——胎生。


(2)胎生与九品


下面说明辈品和胎生的关系。


关于辈品与胎生的关系,或以为九品之外别有胎生;或以为九品即是胎生,彼此大同,皆止住莲内,不见三宝故,但随疑之深浅、德之多少、罪之轻重,花开有迟速,得益有不同,分为九品,实则不限九品,乃至无量品。


这种关系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或以为九品之外别有胎生”,认为辈品与胎生是两个,除了九品另外还有一个胎生,这是一种解释。像这样的解释是可商量的,因为善导大师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也还没到极乐世界。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只是义理上的一种说明,所以有人这样解释,有人那样解释。


第二种,“或以为九品即是胎生”,认为两者相同,九品和胎生彼此类似,“皆止住莲内”,都在莲花之内,“不见三宝”,这些大体相同。


“但随疑之深浅、德之多少、罪之轻重,花开有迟速,得益有不同”,“疑之深浅”,疑心深的人,等莲花开的时间要更长,花是慢慢开的。我们的心有怀疑,这个心就是封闭的,是很紧的。


比如,对一个人信靠不过,我见了他就会很提防,心纠得很紧;但慢慢感觉这个人对我没有什么害意,这时候心就开始松弛、放开;到最后发现他对我很慈悲、很好,心就全部打开了。疑心越重,莲花就包得越紧,化解的时间就越长;疑心稍浅,莲花短时间就开了。


“德之多少”是指修行功德的大小、多少,功德大、功德多,莲花就开得快;功德小、功德少,莲花就开得慢。


“罪之轻重”,罪越重,住在莲花里的时间就越长;罪越轻,住的时间就越短。


这是从疑、德、罪三个角度和立场来说明。这样,花开有迟有速,得益也有不同。详细情况看《观经》里的九品文就清楚了。


“分为九品,实则不限九品,乃至无量品”,九品也是个大分、大类。


不过这里又要遮疑。这里有一个疑问:前面说了念佛化生,杂行胎生,但是《观经》九品文里讲的恰恰相反,为什么呢?下三品是念佛往生的,但是住在莲花之内,下下品说十二大劫莲花才开,那怎么能说念佛是化生,而不是胎生呢?说杂行是胎生,而上上品是杂行的,但是金台来迎,又是化生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但九品之中,下三品念佛而住莲内,形同胎生,此约造罪,显明抑止义;上上品杂行而金台来迎,直接化生,即约三心,显明念佛义。详见下节。


其实这是佛的善巧。下三品念佛住莲内,不是就念佛来说要入住莲胎,而是就他们破戒、五逆的罪障,这是抑止门。就念佛来讲肯定是化生,但是下三品的人有这些罪障,所以就从抑止门的立场,要抑止造罪,就说:“你不要造罪,造罪的话在莲胎里面。”因为九品本来就是方便教说。


上上品杂行的人,如果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九品所讲都在念佛,三辈都是一向专念。九品都是念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九品都是以三心往生。上上品讲的就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讲在上上品。讲上上品往生,不是就他的杂行来讲的,而是因为他三心具足,从三心的立场来讲的。而三心讲的就是念佛。所以他就讲,念佛乃直接化生,这是约三心来显明念佛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