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学音乐与朗诵  ·  飘雪的青春 ·  昨天  
为你读诗  ·  蒙曼讲诗词: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  昨天  
为你读诗  ·  梅花,是春天发给我们的第一条短信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一缕藏香,独享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离线》复刊后首发丨李婷:我为什么继续做MOOK?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4-08 16:24

正文

在杂志的概念逐渐没落之后,杂志书/mook成了一个时髦的新词。常见的定义是,关注特定话题,介于书与杂志之间,或者结合两者特点的阅读实体。这引来了一些无效的讨论,比如,这本杂志书更像书还是更像杂志?书的特征体现在哪儿?需要像杂志那样定期出版吗?

大可不必。

从制作者的角度来说, “杂志书”是一种更开放的阅读介质。编辑可以在她策划的主题之下,自行定义它的样态。目标是用更有效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读者。 从读者角度,倒是可以把“杂志书”看作是未来阅读形态和内容真正的发展和变化。这比讨论纸质书和电子书孰优孰劣可有用多了。

受到内容的约束,不同话题呈现出来的杂志书形态千差万别。《读库》《知日》《班门》《单读》, B Spectator NewPhilosopher Monkey ,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但不同才是它们的标识。


还原一本古典杂志的样态


作为一本杂志书,《离线》相当容易界定。从2014年创刊始,我们关注的就是科技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议题。从整体的形态和结构上来说,它更接近传统杂志。在组织细节上,有更丰沛的内容体量,和更自由的形式。

已出版的5本《离线》纸书

我们用“专题+专栏”组成一本古典杂志应有的结构。专题就是那个“大故事”,围绕一个核心点,由多篇文章阐述而成。创刊《开始游戏》从设计师、玩家、企业、研究者多个角度呈现了游戏亚文化的魅力。新刊《共生》讨论的是人与万物的冲突。与细菌、器官、心智;与他人、动植物、城市。共生包罗万象。专题意义明确,是整个杂志主题的基石。

《离线·开始游戏》专题目录

《离线·共生》专题目录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对《离线》而言,专栏是碎片,也是黏合剂。它们附着在一起将专题更好地包裹在“科技文化”这个命题下。“遗产”“前沿”打通了科学技术的历史和未来,与当下的专题连通;“工具”是技术的应用,是人的实践与行动;“缓读”是关于书和阅读的一切;还有汇聚在“写作”中自由的个体表达。

一部分专栏话题

专栏对于很多杂志书来说已经不是必需。但它的存在为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它能包容无法被归类的有趣想法,能以非常灵活的形式展示,能在既定的框架中持续内容创新,甚至还能掩藏编辑和作者的各种私货。这是创造的一部分,是内容创作者的热忱所在。

《离线·机器觉醒》的专栏目录


拆解杂志里的大世界


如何阅读《离线》?和杂志类似,你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独立理解。我们一直强调“longform”的形式,就是为了让这些文章都有足够的重量能单独存在。

只想读专题?没问题。只读一部分?也没问题。但不要浪费书籍提供给我们的立体思维空间,编辑的逻辑指引不是唯一的路,但会给你点火花也说不定?


《离线·共生》专题的开篇对页,展示文章的结构关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只喜欢看专栏。大欢迎。如果你喜欢某一个专栏,强烈建议你多看几期,才能更好地发现这些专栏前前后后克制而连贯的巧思。
《离线·共生》的专栏文章

看来看去只对话题本身感兴趣。看来……你已经在追寻问题的路上了!杂志能呈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循着这一角,你就有机会触达更广阔的山体。

词典、年表、图谱,都是《离线》的呈现方式


结语

最后回答一个《离线》复刊后被不断问到的问题:

为什么又回来按照之前的套路继续做杂志书呢?

“书就像街道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特征和姿态,而杂志有点像街道。人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街道上不一样的植物,拿它说事。人们天然会忽视连接的道路,但是道路的使命就是联系起那些各有特色的东西,让人发现然后到达。道路因为这些特性,所以也处于更基础的被需要等级。如果这是一条 ‘好路’,就有更多的人来走。”

“不要让错误的经验,剥夺了对于游戏最原始的认知,不要让作为从业者的经验,模糊了自己作为玩家的审美。”

这两段话分别来自《离线》会员Zan在四年前停刊时写给我的邮件,和游戏制作人 Soulframe 不久前在知乎回答的一个 问题 。为什么还要继续做杂志,还要像以前那样继续做下去,我想这些就能恰如其分地解释了。

感谢他们。祝每个人阅读愉快。

作者介绍

李婷,《离线》主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