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兰大人都点击了上方蓝字“兰大e校通”进行了关注
根据兰大北京校友群2群消息:
【沉痛悼念兰大老校长刘冰】:一代教育家、因一纸上书毛主席引发全国“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清华大学原党委第一副书记、78年调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后又任甘肃省委常务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88年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的刘冰校长于2017年7月24日下午14:52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据刘校长之子刘夏阳老师言,刘校长走得甚是安详!追悼会时间正在等国务院办公厅通知。
【萃英记忆】刘冰访谈录
时间:2014年8月6日15:30
地点:北京
人物:刘冰
访谈人:王秋林 王娇
摄录人:王娇 红叶
文字整理:田园 韦佳利 红叶
王:刘先生,您好。兰大档案馆正在开展“萃英记忆工程”,就是请老校友、老先生们讲述一些曾经在兰大工作生活的记忆。今天我们专门来请您为我们回忆一些曾经在兰大工作的情景。
为兰大师生创造安定生活环境
王:刘先生,您1978年调来兰州大学做党委书记兼校长,刚到兰大时,兰大给您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刘:刚到兰大,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破烂摊子,是一个无政府状态。因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而兰大是甘肃“文革”重灾区,闹得很厉害。我去的时候老师有的有房子住、有的没有房子住,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洗澡要到街上的澡堂子里去。学校的墙都是土围子,有的上边还长着草。校园里边干巴巴的,风一吹,废纸、灰尘乱飞,当时就是那么个样子。所以,我首先没有抓教学、科研这些东西,我首先抓学校里的生活,我想着教职工怎么才能有一个安定的好的生活环境。我去了以后,买了两种饭票,一种是学生食堂的,一种是教工食堂的。我为什么要在教工、学生食堂吃饭?主要是为了观察食堂,催他们把食堂办好。不能洗澡,我就带着干部和后勤工作人员修澡堂子。因为学校太干,我就带头种草,挖一个大水池子,兰大现在的那个水池子(注:毓秀湖)就是那个时候挖的。有个叫刘易的(负责校园绿化),你们也去访问他,他后来到北京还专门来看过我。
王:对,刘易还专门给我说,要我代他问候您。他还告诉我,学校大门口的三棵雪松也是您安排栽的。
首创民主推荐为兰大配备优秀领导班子
刘:学校生活稍微好一点的时候,我就着手把学校的领导班子搞好。我到兰大以后,省上机关的、地方上的,还有兰大的(很多人)都找我反映,哪个干部好,哪个干部不好,推荐谁到学校领导岗位等等。后来我就决定,谁的意见我都不照办,我搞投票、公推。
那时候学校有两个老副校长,一个林迪生、一个辛安亭。我就找到辛老,和他商量搞这个推荐。我说中央派我来这里主持工作,我们搞推荐,你觉着谁当校长合适、当党委书记合适,你就提谁的名,就是中央派来的人也要参与这个推荐。先在支部书记以上的干部、党小组以上的干部、团支部书记以上、工会小组长以上的干部里边(提名),你们愿意提谁就提谁。你写个名字,投票。
最后这些都弄完了,我就和辛老商量说,咱们两个加上我的秘书赵洪涛三个人能看这个票,其他人都不能看。赵洪涛主要起数票的作用。刘冰多少票、聂大江多少票、刘众语多少票,都有。最后谁得票最多就放到前面。
因为没有人否决我,都是推荐我,当时除了我以外,其他人票最多的一共6-7个人。然后,我把这个名单送到省委,我给省委讲,兰大归教育部干部局管,谁当校长、谁当副校长、谁当党委书记、谁当党委副书记,都得经过那里批准。我叫省委常委会提意见,结果领导班子里头有两三个人在省委那头没有通过。
我认为这事儿需要先停一停,名单也没有报给教育部。过了一年,兰州军区下来到兰大打扫清洁卫生,宋平和肖华一起来了。肖华是兰州军区的第一政委,也是甘肃省委成员。小平同志交代的,肖华是第一政委,宋平是第二政委,宋平是第一书记、肖华是第二书记,这两个交叉起来。肖华那时候地位很高,原来是总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下去了。打扫卫生休息的时候,我给肖华说,“我这里有两三个干部,群众赞成,但省委常委没有通过,我没有报给教育部。今天委托你,看怎么办。”当时肖华和宋平在一起嘛,他直接说,找老宋,找老宋。那就是说,他赞成。宋平也说,你报吧。
休息完了,送走了他们,我就给教育部打电话。除了干部局,还有教育部长蒋南翔,我曾在清华和他在一起工作。他说可以,就同意。这个名单马上就通过了。通过以后,兰大这个班子反映最好,群众反映好,我这个班子就非常稳定。我在兰大用推荐的办法来选拔干部,也是全国第一次。所以组织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专门给我打电话,通知让我去介绍这个领导班子产生的经过。然后,我才抓教学、科研。这些我就不说了,这(指学校档案馆提供的刘冰档案材料汇编)上面都有,我的讲话都有。
大概到1982年初,我回北京来了。我回来以后,中央组织部有个白副部长,找我谈话,叫我到省委做副书记兼秘书长。党的十二大以后我是常务副书记,这样我就离开了兰大,聂大江就做书记校长,徐躬耦还做过校长。我在省委还兼了一段兰大的书记。我就讲这些。
平反冤假错案
王:您到任后,还着手做拨乱反正的工作。遇到什么困难,采取了什么方法?
刘:这个拨乱反正、干部平反,兰大搞得很乱。“文化大革命”对干部思想影响很深,所以在我们这个领导班子里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左的思想还是很厉害。有个李轲,原来在部队上工作,当过敌工科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汉奸、特务。拨乱反正的工作时派人去山西调查。调查和出证明的人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分子,把李珂说得坏得很。他们相信调查的材料。
我当时就给他们讲,你们这个出发点就错了,什么人去调查的?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分子,调查是向谁调查?我说,就我了解,李珂做敌工科长,到敌人那边去做敌人的工作,是当时党最信任的。不用再去翻“文化大革命”的那些调查材料,那都不算数。他们不听我的意见,坚持不让他平反。后来,一直到各个单位的平反都完了,兰大没完,就是卡在李珂这儿了。省委给我打电话说,你看怎么办吧,现在就是你兰大卡住,我们不能向中央报。我说,他们的(调查)意见是错误的,给李珂平反,兰大的问题就解决了。最后,李珂得到了平反。(平反)冤假错案我就举这个例子。
人物简介:
刘冰,原名姚发光,河南省伊川县人,1921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抗大六分校、太岳抗日根据地工作,是邓小平的老部下。1949年至1953年,在河南工作,任中共河南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青年团河南省委副书记、书记。1953年任团中央办公室主任、青农部部长;1954年任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主持工作。1956年调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1975年8月和10月,先后两次给毛主席写信状告迟群、谢静宜等人,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击右倾翻案风”。1978年调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任职五年。此间,他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他开全国之先河,采用民主推荐的方法,给“文革”后的兰大配备了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班子。1979年并任甘肃省副省长。1982年任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秘书长,1983年任省委常务副书记。1986年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1998年3月后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