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美留学生观察
中国最大的独立留学新媒体,集杂志、网站、app于一身的国际教育新媒体平台。讲述留学生自己的故事,分享有趣而真实的留学生活,发布客观真实的留学资讯,中立、真实、有味道!官方网站:www.CollegeDaily.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泄露版”U.S. ... ·  4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赶紧进群!加入20万留学家庭家长社群,一同进 ... ·  4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首次平民太空行走!富豪花几亿刀找马斯克上天, ... ·  5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哈里斯川普辩论后的12小时,网友深扒细节直指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美留学生观察

30万中国留学生,正在假装融入美国...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公众号  · 留学  · 2024-09-12 22:45

正文

来源 | FindingSchool拓校
ID | findingschool


前段时间,社交平台上突然涌现出大量关于“美国小费”的讨论。

图源:小红书

这些帖子纷纷吐槽美国日益夸张的“小费文化”,更有很多人调侃说“这简直能随时逼疯一个留学生”。

图源:小红书

表面上看,小费文化似乎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它也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缩影
对于留学生来说,拿到心仪的offer只是留学生活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每年的9月,正值开学季,无数怀揣梦想的中国留学生,拿着梦寐以求的offer,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离开家乡、迈向独立生活的开始,更是踏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世界。
然而,初到美国的他们很快发现,文化冲击来得如此迅猛,以至于让人措手不及
图源:WSJ
“文化冲击”指的是人们从熟悉的文化背景中跳脱出来,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文化环境后所经历的心理反应。 
这种现象几乎是每个出国学习、工作或生活的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比我们预想的要大得多。
举个例子,一位刚到美国读书的Grace,她在第一次与美国同学讨论课题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他们的幽默感。
图源:Unsplash
对方用一种看似友好的调侃语气发表意见,但她却感到尴尬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搞不清楚到底该笑还是该认真回应。
这种场景在国内课堂上从未遇到过,因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往往更为正式和严肃。
类似的困惑还出现在与教授的邮件沟通中。留学生Betty在给教授写邮件时,言辞过于直白,结果引起了对方的不满
后来,通过同学的提醒,她才意识到,在美国,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图源:Unsplash
在校园的社交活动中,文化冲击同样无处不在。Matthew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迎新派对,却发现大家的寒暄话题大多围绕体育活动
对于不太关注体育的他来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插话的机会,显得格外孤立。
如果不熟悉这些差异,留学生很容易在交流中“踩雷”,感到困惑和不安。
正是这些日常中的文化冲击,让许多留学生意识到,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远比考上名校更具挑战性。

尽管中国留学生们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成功考入了世界顶尖大学,但融入美国校园生活却并非易事。 
许多国外大学的教授曾提到,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过于沉默,缺乏主动发言的意愿,甚至在课堂中像“隐形人”一样。
图源:Unsplash
1.语言障碍 
首当其冲的就是语言障碍。尽管托福和雅思的高分证明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现实生活中的英语远比考试题目复杂得多
课本里的标准英语与美国街头的“地道”英语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托福口语30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在现实中自如地和外国人谈笑风生。
图源:Unsplash
很多留学生在初到国外时发现,日常对话中的俚语、地方口音,甚至文化背景知识,都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
课堂上,教授可能会随口引用一部经典美剧中的台词或讲一个流行的笑话,但这些内容对于刚来的中国学生来说,可能完全听不懂。
这种语言上的“隔阂”,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手足无措,不敢举手发言,甚至连参与讨论都变得畏手畏脚。
2.社交孤立  
这种语言上的“隔阂”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延伸至社交场合。
很多留学生初到美国时,发现自己难以自信地与他人交流,甚至害怕主动与陌生人攀谈。
图源:Unsplash
口音问题和文化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社交恐惧,导致社交圈子难以打开,他们常常感到孤立和孤独。
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一个趋势:许多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与其他中国学生或背景相似的同胞交往互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某种文化和语言上的“避风港”,与“自己人”在一起让他们感到更为舒适和安全。
然而,过于依赖自己的“舒适区”,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孤独感,但它也可能限制了他们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学建立深层次关系的机会,使得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歧视问题可以被忽视。 
尤其对于那些低龄留学的学生来说,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是白人,在这样一个多元但不平等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青春期本就是寻找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而跨文化环境中的挑战更是让这一过程变得复杂。
图源:Unsplash
原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被质疑甚至否定。
美国社会对某些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解读,让留学生们开始怀疑自己以往的认知是否“正确”。 
Chris曾提到,在国内,他的成绩和努力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美国的校园里,他却发现,自己不再只是“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个来自中国的学生”。
他的同学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总是和他的国籍挂钩,而不是他的能力或个性。
图源:Unsplash
这种身份的“标签化”让他开始感到迷茫和不安,甚至产生了想要隐藏自己文化背景的冲动。
这种文化冲击带来的迷茫感,使得留学生在自我认同上面临重重挑战。 
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误解和偏见,使得留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谨慎和防备。 
有些学生开始刻意淡化自己的文化特征,希望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另一些学生则选择与同胞紧密联系,形成小圈子,避免与外界过多接触。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这些都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危机。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林晓东曾指出,多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个人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提出的“文化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 of Culture)”是一个形象化的理论,用来描述文化中可见和不可见部分的关系。这个模型将文化比作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大约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图源:pixabay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一所美国大学开设了专门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
事实上,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职场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已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作为留学生,我们需要抓紧时间“补课”
1.了解文化背景  
了解文化背景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留学生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时,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新闻等方式,对当地文化有初步了解
这不仅帮助我们避免激烈的文化冲突,还能使我们与当地人互动时更加自如和得体。
图源:Unsplash
2.提升语言能力  
提升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尽管口音可能会成为初期的障碍,但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口语能力。 
另外,学习和掌握俚语和习惯用语也有助于留学生更自然地融入日常对话,减少语言隔阂,同时也是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部分。
3.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通过加入学校的社交活动、俱乐部或组织,留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与本地学生及其他国际学生建立联系。 
这些活动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理解当地的社交习惯,并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图源:Unsplash
4.保持开放的心态  
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于成功适应新文化至关重要,留学生应对新文化保持好奇心,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接受不同的文化观念 
在面对陌生的文化习惯和观点时,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初期的不适,逐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5.保持自我  
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我也非常重要。在融入新文化的过程中,留学生应坚持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个性,不必为了融入而完全改变自己。 
找到尊重和融入新文化与保持自身文化的平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的适应和成长。
图源:Unsplash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还需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避免随意触碰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种族和个人隐私等。 
同时,幽默在不同文化中表现也有所不同,确保你的幽默不会被误解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中应保持适当的边界感,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真诚沟通,才能使双方相处更加舒适。
图源:Unsplash
在留学路上,跨文化交流和适应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尤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留学生来说,这更是一场自我发现和成长的历程
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你不仅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还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实现跨文化的融入。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迈出舒适区的自己。
但要记住,你不需要为了融入而“假装”自己,抛弃个人的个性、习惯和文化。
FindingSchool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海外教育信息和互动的平台,致力于搭建美国高中、本科和中国家庭之间的桥梁,打破信息不对称,提供便捷线上数据库和线下沙龙活动,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