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货币政策来讲,政策当局做的多、说的少。他们做的主要是调整中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也就是想方设法放缓广义货币(M2)增长的速度。广义货币的增长长期以来超过名义GDP增长,使得中国形成了一个流动性的堰塞湖,中国经济中的流动性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体。央行所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减缓流动性的增加,包括抑制银行贷款的上升。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目前也在进行静悄悄的调整,清理那些过去几年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和金融资产,想方设法挤出资产泡沫,并清理那些违规的操作。
这一轮监管的总体效果是使得中国金融体系中总体的流动性适当地收紧。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真正地认识中国金融资产隐含的风险,能够让投资者重新给风险定价。但是从短期来看,这种操作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投资者的担心甚至恐慌,从而可能形成资金外流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分析家建议,中国货币当局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以此来对冲资金外流的压力。我的观点是,中国货币当局不太可能也不大应该采取所谓的增加汇率弹性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应对金融改革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资金外流的压力。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货币之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变成一个被过分解读的信号。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大并不能够缓解市场的波动压力,相反,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波动的放大器。设想一下,当国际投资者突然发现人民币在一周内贬值超过2%,这种新闻将迅速通过媒体传到每一个金融市场,使得投资者认为中国出现了资金外流的压力,他们会据此认为人民币还将进一步贬值。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会加速外流。
所以,在金融监管改革以及中国宏观金融调整的大格局下,最有可能、也最应该实行的汇率政策是,在小压力下大调整,在大压力下小调整。比如,在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很小的时候,适当地放松弹性的空间,让人民币适当地贬值;而当人民币真正出现贬值压力的时候,则反向操作,通过各种方式缓解贬值的压力。与此进行密切配合的,毫无疑问是精准的资本项目管理,防止一窝蜂的资金外流。
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减少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同时增加相对比较难以变现的、但是对实体部门融资有直接作用的金融产品的规模,比如说企业债,以及符合条件企业的股票发行。具体说来,对于那些已经上市的、经营比较稳健的大公司,可以适当地允许它们扩大再融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收缩再融资。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中小盘股,应该适当地放缓它们上市的速度,因为太快的上市节奏可能会让股市中出现一些不良的、基本面不太好的上市公司,长远看这将降低股市的质量。最起码应该做的是退市与上市同步进行,形成一个有进有退、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
总结以上三个因素,美联储缩表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应该不会像很多分析师渲染得那样严重。美联储缩表的动作将紧密跟踪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同时也会比较仔细地考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这是为近几年的观察所证明的。而特朗普闹政则对国际金融市场有更加直接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大调整估计会相对谨慎、低调、务实,以便让中国的金融市场平稳度过这一轮的国际金融波动,并最终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质量,进而为人民币真正地成为国际货币以及完全放开中国金融产品的国际化交易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