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带孩子出门是犯了什么天条吗?

读小库  · 公众号  ·  · 2024-08-30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出自《怪兽根本就不存在》

前两天那个热搜新闻,大家都看了吗?一岁小女孩坐飞机,因为哭闹被两个陌生大人拉进卫生间「教育」的视频。
关于这件事的讨论,大家立场不一,评判也各不相同。
有反对两人的, 有支持两人的, 有不满航空公司做法的, 也有将矛头指向孩子的父母,指责他们不负责任的 如果管不住,为什么还带着孩子坐飞机。甚至进化至最高级别的批判: 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教育,为什么还要生……
这些讨论各有各的攻击对象,各有各的言外之意,其中裹挟的情绪,也许早就超出了这个事件本身,今天的文章里并不想去讨论或支持某个言论。
看完整件事让我感觉最糟糕的是, 无论当中占上风的是什么声音,因为孩子哭闹引发的新闻事件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必然因为这个议题比起抠脚大汉散发臭味、火车上功放声音生产噪音更容易激起众人的情绪参与讨论。
它难免助推了一种隐秘的趋势:带孩子出行的家庭,不可避免成为众人侧目和消极揣测的对象。
任何一个出现在公共交通上的孩子,都有可能引发同车乘客的恐慌和厌恶,即便这个孩子可能什么都还没有做,即便你也许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自诩向善的社会人,你也很有可能在发现他的第一时间就拿起手机发送信息给自己的好友:
「完了,车厢里有个小孩,这一路上算是没好了。」
孩子,尤其是出现在公共交通上的孩子,已经成为众人眼中一枚让人不安的炸弹,他有爆炸的能力,只等一个爆炸的时机。如果我们就是如此看待孩子,怎么会不怨恨那个硬要把炸弹带上车的家长呢?
而看过越多这样的新闻,越能感受到整个社会都在不经意间营造这样一种蠢蠢欲动的压迫感。
带孩子出行,已经变成让家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重大挑战。
似乎只要这个孩子发生一点点吵闹,他们就成了不可饶恕的罪魁祸首。我已经不止一次听见身边的朋友讲述她们带着孩子出门,当孩子在餐厅突然哭闹起来时,她们内心的恐慌和绝望。
尤其是低龄幼童的家长(0-3 岁左右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哭闹很可能是因为生理不适,饿了、渴了、拉臭臭了、累了、困了,或者如新闻中出现的场景,因为飞机起飞而引发的耳朵不适或失重反应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讲道理对于孩子来说不只在于他在言语和认知上尚且无法理解,更是因为他的身体不适也很难因为「讲道理」「立规矩」而缓解。
就好像那些去医院治疗肛瘘发出凄厉惨叫的病人,任何已知的学问、道理甚至是成年人的羞耻心和自尊心都无法阻止他们「制造噪音」。你会发现没人会站出来指责他为何不能安静地上药,非要打扰医院里其他需要静养的病人,因为每个人都能理解,那哀嚎的背后是残忍的疼痛。
身体的痛苦从不屈服于任何理智,而这身体上的痛苦放在 0-3 岁的孩子则是更加敏感和细微的:

饥饿会改变大脑中的血糖含量,口渴、缺觉、被子盖得太多、衣服穿得太厚,想尿尿或拉臭臭、外界刺激过多、缺乏运动都会让大脑和身体充满压力荷尔蒙。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当孩子神经系统过载时,往往会用哭闹的行为释放积累已久的压力,那何尝不是疼痛难耐而发出的喊叫呢。遗憾的是,大 人们喜欢把它们称为「小孩子脾气」,似乎从最开始就抹杀了其中暗含的痛苦。因为一提起脾气,难免会有此人故意如此之嫌。
所以即便有那么多的家长发表声称奏效的方法,零食、玩具、视频、游戏,可当一位家长决定带着孩子出门需要乘坐火车、飞机,哪怕他做了最充足的准备,他仍然是担忧的,仍然是不安的,而孩子的哭闹也随时可能发生。
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真正让方法奏效一定离不开幸运,哪怕同一个孩子,用同样的方法,这种方法都随时面临失效的可能性。而一旦失效每个家长都将难逃罪责。
可孩子不是人为制造的炸弹,有一个开关按下去就不会爆炸。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的身体内部构造更加复杂,且不受控制。并不是每一位带着孩子出行的父母都是恶意的「炸弹客」。
看了不下两千条关于此事的评论,其中有一条最触动我:

图片截图自小红书评论区
可能这是唯一一条让我感受到养育者的辛苦和窘迫被看见和包容的发言吧。 尤其是里面提到旁边的一位老太太安抚母亲的举动,让我想起此前看过的另一个视频。
也是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坐飞机,孩子哭闹不止,旁边的几位女士看出妈妈的焦虑,于是提出帮她哄孩子。幸运的是这位把孩子抱在怀里玩耍的女士当了 40 年老师,所以很快就让孩子平静下来。

以上图片出自@壹点英语视频号截图
同样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同样是仗义出手的乘客,同样是孩子归于平静,如果你是带着孩子出门在外的家长,如果你是同客舱的乘客,哪一种方式会让你感觉更舒适呢?
答案不言而喻,尽管我知道很多人会将重点放在那是因为这个乘客有哄孩子的经验上。但此处我举它为例,意不在此,而是想说,人人都渴望更柔和的解决方式,所有人都是如此。出门在外,陷入窘境的父母是如此,那个不舒服的孩子也是一样。
如果你也赞同孩子的哭闹是在诉说他此刻正痛疼难忍,那也许你就会理解,比起厉声惧色地呵斥、立规矩,温柔地抚慰和耐心等待也许更有可能让他感到舒适从而安静下来。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也更能帮助那位已经焦头烂额的养育者,他稳定的情绪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是孩子的养育者,不管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仅仅是一个渴望帮忙的路人,也许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信任自己爱的感觉,坚定而温柔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这会促进他体内催产素的分泌,这种荷尔蒙能帮助他恢复平静,促进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会帮助孩子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可能你想说新闻中的女孩的确在「教育后」安静了下来,但谁又能知道那是不是孩子在经历飞机起飞的不适后,身体已经慢慢恢复,或者仅仅是被对方恐吓进入了僵直防御呢?
之前在育儿书里看过一段话,是心理学家用语言表达了 0-3 岁孩子在 大哭大闹或其他情绪崩溃的时刻可能会产生的想法和情感需要,我把个别字词稍微改写了一下,也许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无奈和感受:

妈妈,这只不过是我的大脑和身体里的一场风暴。你跟我说什么我都听不见,你要是打我屁股、板起脸来吼我,我也许会叫得更大声,也可能因为受到惊吓而闭嘴。你是不是觉得打屁股、板起脸很管用?但我只是因为紧张害怕而僵住了。我不需要更多的恐惧和压力。

你为什么发那么大脾气?为什么我让你那么嫌弃?妈妈,我需要你帮我平息这场风暴。我哭得越来越大声,是在向您求助啊…… 不要把我一个人扔进这场暴风雨里……如果周围一下出现那么多东西要看、要闻、要听,我的身体发生那么多变化我完全理解不了……我的脑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不是故意的,我的身体里全是压力荷尔蒙,只能靠运动来释放,大哭大叫,满地打滚,用头撞地…… 有时在回家之前我能忍住,一看到你我才敢爆发。有时我根本就忍不住。

妈妈,我哭闹时,想要的只是经历这场暴风雨后被你包容,慢慢恢复平静,重新获得安全感,你温柔有力地把我搂在怀里才会真的帮助我。即使我挣扎得很厉害,请依然紧紧地搂着我!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吧,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获应有的关照和理解吧,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本文作者:
快被吵闹声淹没的废废

如果你对文中提到的
育儿书感兴趣

欢迎点击下图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