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平凡的妈妈。
和很多妈妈一样,我经历过孩子生病和心痛的煎熬,现在已能轻松应对。
相信下面这样的场景妈妈们一定不会陌生:
医院里满眼都是各种焦虑的表情,匆匆的身影,夹杂着孩子此起彼伏的哭闹声。
着急的妈妈在追自己的孩子,追了很多圈,妈妈把孩子往护士那里拉,可孩子哭闹着试图挣开,妈妈恼羞成怒,终于打了孩子。
依然会记得在我儿子2个月大时去医院扎针的情景。
公婆、我和老公,一家人眉头紧锁,四双眼睛紧张地盯着护士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护士的针也扎歪了。
此刻老人疼惜地怒吼:“你要想试就朝我身上来扎针!我的孙儿不是你的试验品!”后来请来了护理部主任才算扎好。
我相信每一位做家长的初衷是为孩子好,
但是真正对孩子好是什么样的呢?
最近孩子因为支原体感染要在医院每天输液,儿子每次打针都可以轻松地面对。
到了第三天,
他不仅会上前主动给护士姐姐说
:“来吧,扎吧,我已经等不及了”。
他还安慰旁边哭泣的小妹妹。
我和儿子在检查和输液的间隙,会去医院内滑滑梯,或去旁边公园玩,或者在输液区内看书的看书,看平板的看平板,也会很愉快地聊天。
孩子很尽兴,妈妈很轻松,即使在病中,我们依然可以怡然自得,享受彼此陪伴的轻松自在。
可能有些父母会觉得输液是生病是最重要的事,担心孩子不能坦然面对输液的痛,会哀求、哄骗、恐吓、强制……各种方法用尽。
其实生病不可怕,因输液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不是扎完这次针就永远不去医院了,随着成长过程还会有很多次的体验。我们是让孩子在接纳中轻松面对?还是让孩子在惊吓中害怕逃避,钥匙就掌握在我们做家长的手中。
如何才是真正地爱对孩子,是有方法的,可以学习的。
为什么我的孩子面对输液那么淡定,做为一个妈妈,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温暖支持关怀的话语
从孩子几个月起,我家老人经常会很羡慕地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而我知道,
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性,我尊重独属于我的孩子的成长节拍。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很欣喜地看到他一点点的进步和变化,从可以坐起来,到可以站起来,同时会叫妈妈,我觉得非常地满足和开心。
从点滴成长中不断肯定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支持温暖。
我相信,我所有温暖支持关怀的话或行为,孩子都能听得到,并且能接受得到。
第二、尊重,让孩子做自己
我们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
倾听孩子的话,遇到问题,不是我给出答案,而是问他,怎么做更合适。
所以孩子也很懂事,听话不是盲听,而是有道理才听。
即使和老师、和其他大人、小朋友交流,他都可以做到不卑不亢,自信大方,在家里什么样,出去也就什么样。所以这让我非常的省心。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孩子性格这么外向。我觉得很大部分是源于,家里温暖自在的氛围,我们和他相处的方式,尊重和理解孩子,让他可以做自己,
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孩子其实是最大的智者,我们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什么都懂。
第三、爱的陪伴和引导
就拿这次医院输液来讲,每次输液前我会和孩子提前沟通,
打针时会有一点点疼,想哭就哭出来,妈妈会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我还会提前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是身体给我们一个信号,需要调整
。
来医院,是对症下药,让我们身体快点好起来。
即使在医院,也不是只有痛苦和焦虑,我们也可以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心情的感受好起来,感受好才是真正的好。
每一刻的感受属于我们自己,而感受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
此刻,非常感恩跟随海蓝老师的学习 ,与孩子之路漫漫,学习着,成长着,让每一刻和孩子的连接成为最好时刻。
最后这首诗送给每一位家长。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黎巴嫩)纪伯伦《先知》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故事:
宋银丽
海蓝幸福家静修生
编辑:永峰
真诚推荐
9月10-16 静观家长课堂(网络)
目标:
理清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方向,不再轻易被社会的标准、老师的标准干扰。
态度:
建立与孩子之间理想的亲密关系。
知识:
八项抗挫力、脑科学、问题行为如何形成、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七项智能、表观遗传学、习得性无助等。
技能:
通过小组分享、互动,教练讲授如何运用具体的方法,解决不良的行为问题和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课程信息